标签:
高考杂谈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对2008高考江苏语文卷的初步看法
张长霖
2008年江苏高考有特殊意义,因为这是江苏进行新课改实验后的第一次检验,全省上下忐忑不安是可想而知的。而历来被圈外人士关注得最多,议论得最多的语文卷当然就格外引人注目。其实在这样的背景下,2008高考江苏语文试卷走稳妥路线是显而易见的事,事实也就是如此。
稳妥的具体表现是以下几点,一是作文题明显不在审题上设陷阱。这个《好奇心》的题目可能会被认为太大众化,甚至有人会认为“低幼化”,其实不然。其实丢开人为设置的障碍,作文就还其本来面目了,考生的写作功底就显现其应有的重要地位,区分度反而高了。作文题历年来就是社会热炒甚至恶炒的热点,这个作文题虽未必叫好,却也不至于开骂。特别是考生觉得没有被刁难。这就稳妥了。其次是默写,包括课外一句和初中的篇目全是耳熟能详的,没有冷僻的。再有就是现代文阅读选用了小说,相比散文要好把握一些。以上这些都是考生一下子就能感觉到难易程度的,都适当降低难度,让考生有“舒适感”,有安抚人心的作用。
2008高考江苏语文试卷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鲜明的江苏地方特色。你看,阅读材料是江苏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诗歌鉴赏是写江苏景物的,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于附加题中的“古镇”,虽不是江苏特有,也是江苏居多。关于这点,本人以为试题可以体现一点地方特色,但是不必刻意,刻意了就显得狭隘了。现在的度把握得还是恰当的。
2008高考江苏语文试卷的另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求新。既然已经打出新课改的旗号了,求新就是必须的,甚至是无可奈何的。2008高考江苏语文试卷起码有几个“新”,一是取消一、二卷的格局,把语言知识运用题合并到开头一起考。这是否为逐步减少选择题,最后取消选择题作铺垫呢?二是增加了阅读的选作题,让考生有更大自由度。但是,在具体阅卷时,是否有困难,保持均衡的尺度有把握吗?三是文科选作题的设置,优点是强化了母语的地位;缺点是考试时间过长,附加时间考试信号过于频繁。四是,强化了经典阅读的地位,包括《水浒》的李逵在内,主要是在文科附加题,共牵涉经典读物10多部,如果算短篇单篇就更多了。我认为如果能因此推动中学生读经典,实在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只怕应试专家们应对有术,又转变为加重学生负担的死记硬背,那就事与愿违了。
以上是本人看到2008高考江苏语文试卷后第一时间的认识,肯定考虑不周。但我愿意抛砖引玉,希望大家一起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