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读书有感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司马牛之叹
张长霖
宋代著名政治家司马光也算家喻户晓的人物了,司马光“破缸救友”几乎是中国少儿必读的教材,表现了司马光从小就友爱和机智。但是,近几十年,司马光却越来越象反派人物了,原因就是因为他反对王安石改革,而且是顽固反对改革,毕生反对改革。既然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伟大改革家”(列宁语),那么毕生反对王安石的人自然就是反动派了,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定势。
其实,就本质来看,司马光与王安石都在为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寻找富国强兵之路,他们都在殚精竭虑谋国事,都廉洁奉公。他们的分歧只是方法问题,王主张从政体入手,主张激进;司马主张不触及政体,主张渐进,如此而已。分歧闹得不可开交的根本原因是两人的个人性格冲突——一个是拗相公,一个是司马牛。
王安石下台之后,司马光星夜进京,召回了著名的反王人士名士欧阳修、苏轼、苏辙等,全面推翻王安石新政。但是,欧阳修、苏轼等人在担任地方官的过程中发现,王安石新政的青苗法、免疫法对国计民生真有好处,“有万世之利”。所以不主张废除。结果司马光就扣人家政治帽子,说人家想做第二个王安石。气得苏轼直骂“司马牛”——倔得象头牛。
中国的政治就是如此,因人成事,因人废事。完全没有“法”的观念。即使有几个如苏轼这样实事求是的人物也是无济于事。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就要加强全民的法制观念。我们不能老是把希望寄托在出几个康熙皇帝,出几个包青天上。希望就在老百姓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