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文化天台山 |
分类: 天南地北 |
重到天台
张长霖
2007年6月的一天,我们到浙江天台山。
上次到天台已是二十多年的事了,1985年夏天我与周秦君贤昆仲一起漫游浙江,最后第二站便是天台。当时我们是从临海(即台州)到天台的,再到新昌的。这次方向相反,是从新昌看了江南第一大佛后再到天台的。二十多年前从天台到新昌汽车要爬山,在险峻的山道上战战兢兢足足走了三个小时。如今从新昌到天台的高速公路穿过十多处隧道,全程才走了40多分钟。今昔对比,叫人十分感慨。
清晨穿过天台县城上天台山,去看天台第一胜景石梁飞瀑。二十多年前的天台县城是一个冷清的小县城,几乎没有像样的商店。如今却商铺林立,人流如织,一派城市风光了。
由于连日大雨滂沱,雨后初霁的山道上云气氤氲,天台山更像是一座仙山了。汽车直接去石梁飞瀑。二十多年前我们是在方广寺下车,从飞瀑的上游往下走的。记得在方广寺的窗口,看那奇特的石梁,那穿过石梁呼啸而下,直泻70多米的飞瀑,我的心在狂跳,血在沸腾。看那瀑布上游,就是一条宁静的小溪,宁静得几乎有些平淡的小溪,但当他穿过石梁,冲出崖头的瞬间,他的野性一下子迸发了——他呼啸奔腾,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地冲了出去。多少年后,我把这种感受写在我的一篇小文章里,为那些平日里看似平凡,却骨子里蕴蓄着巨大能量的人们,包括我的学生喝彩。而所谓石梁,其实就是一座崖头的天生桥。石梁长20多米,厚不到1米,顶面最宽处0.8米,最窄处不到0.3米。石梁下是狂暴轰鸣的飞瀑,是70多米高的悬崖,奇险无比。可惜,我们这一次是从下游“小铜壶滴漏”往上游览,而且不让爬山,近观石梁,近观飞瀑冲出崖口的机会是没有了,良为可惜。旅游设施搞好了,原来也有缺憾之处。
我们从小铜壶滴漏入景区,一路泉水相伴,满眼苍翠,顿觉暑气全消,神清气爽。小铜壶滴漏是一挂很美,很秀气的瀑布。过小铜壶滴漏,经济公石、印石等景点,直抵石梁飞瀑下。
离石梁飞瀑还有一段路,远远已经听到飞瀑的轰鸣声。导游兴奋地说:连着大旱了近两个月,飞瀑已经只剩下有气无力的几道湿痕了。近来连日暴雨,水量暴增。今天是大雨放晴的头一天,正是观瀑的最佳时机,你们真是有福之人。我们点头称是。
飞瀑雄浑的气势把大家都震摄住了。我直走到最贴近飞瀑的地方,任飞瀑溅出的水花打湿了我的全身,耳边满是飞瀑的轰鸣。我的心却异乎寻常地宁静,仿佛进入了类似“禅”的境地。我觉得我就是这一朵小小的水花,如果能这样壮丽地飞溅一次,折射出几线光彩来,也就是幸事了。
下山午餐(最差的午餐,这个旅行社真有辱济公名声)后去天台名刹国清寺。国清寺是隋代古刹,是佛教天台宗的祖庭,留下了许多先贤遗迹。寺门外溪边有一方石柱,上书“一行到此水西流”字样,相传唐代高僧一行和尚在研究《大衍历》时一度陷入困境,四处访友解惑。一日来到国清寺,国清寺方丈正聚徒讲学,忽言:有客来,来时寺前水当西流。可引来见我。言讫,一行到,寺前水果真西流。寺僧引一行入见方丈,言谈甚欢。一行大疑得解。事见《新唐书
寺前还有丰干桥、寒拾桥,与我们苏州渊源极深。寒拾桥就是纪念唐代高僧寒山、拾得的。寒拾二僧本在国清寺修佛,后先后到苏州,创天下名刹寒山寺,据说寒山寺在东瀛的影响极大,日本还有拾得寺。后来民间把寒拾二僧神化为“和合二仙”。丰干桥是纪念丰干和尚的,据说就是他老先生把寒拾二僧的种种灵异之处说与世人的,所以康南海在苏州寒山寺留诗云:“莫使丰干又饶舌,化人到来不空空。”寺中有天台宗开山祖师智者大师的纪念碑,有纪念鉴真大师的讲堂,有日本、韩国天台宗大德高僧的刻石,国清寺就像是一部中国的佛教史。
国清寺在“文革”中也不能幸免地惨遭荼毒,寺中文物遭洗劫。二十多年前我来时还觉冷清。后来北京调来了一对汉白玉狮子,一座铜鼎和一座玉佛,为千年古刹增辉,现为寺中三宝。
寺中最珍贵的恐怕是隋代古梅了。历一千四百多个春秋而生机盎然,依然年年开花结子。据说“文革”中古梅一度奄奄欲死,“文革”后居然复苏,生机更胜往日。莫非古梅灵物也知运数!
上次到天台我尚未及不惑,今到天台我已届花甲。若再这样一轮,下次到天台我将年逾八秩,还能爬山吗?但又一想,人生无非一个“缘”字,有缘则聚,无缘则散。我如此着相,恐被古梅笑了。
2008.01.04.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