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生活感悟随笔 |
分类: 往事如烟 |
“述而不作”
——我的老师王迈先生逸事之一
张长霖
我的老师王迈先生仙逝已经好几年了,我总想为他写点什么,却迟迟不敢动笔,我怕不能写出老师的人品学问。但这笔心债总压着我,迫使我非写不可。实在的,如王迈先生这般的人物已经很难见到了,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古之遗爱”吧。
我的老师王迈先生是我所有老师中最具大家气的,学问之渊博,识见之高迈,当世罕见。但他的名声却远不如一些所谓“国学大师”响亮,非学术圈内人竟不知有这位大师级的人物。究其原因,都因为先生的“述而不作”——现在的人往往是凭印了多少本书来评定所谓学术地位的,书中的内容却没人管了。先生喜清谈,有魏晋风度。先生一口纯正而清亮的普通话,说起话来神采飞扬,但由于腹笥极广,思维又极具跳跃性,说话往往叫人“听不懂”。所以先生常常为找不到听得懂话的人而苦恼。先生之所以愿意和我多说话,大概认为我还能听懂他的话。这着实让我受益非浅。
王迈先生是辅仁大学高材生,语言学大家周祖谟先生的得意弟子。王迈先生的研究专长是小学,音韵、训诂出色当行。先生曾经用暑假时间,给我讲罗常培的《汉语音韵学导论》,罗常培的《汉语音韵学导论》号称“天书”,十分难懂;但经老师一讲,便十分清楚,可见先生功力之深。但先生最出色的是他的“杂收”。与他随便谈谈,文坛掌故文人逸事如数家珍。难怪我的老师卜仲康先生当年曾说:在我们中文系,有什么不懂的,问王迈先生。先生评点人物,往往寥寥数语,便现真知灼见。每当此时,我们这些“还能听懂他的话”的学生总要求他形诸文字,但他总是笑笑说:“我是述而不作呀”。
先生好读书是出了名的。先生是山东人,晚年不惯苏州冬天的湿冷,冬天喜欢拥被而坐,就把我(后来还有周秦)叫到床前坐,听他高谈。床内侧靠墙整整齐齐堆满书,先生讲到兴起就信手拿起一本书,给我们看出处。我们发现,每本书上先生都写了许多批注,蝇头小字,一笔不苟。先生三天两头要去苏州古旧书店“淘”每得一本好书总欣喜不已。为能得到好书,先生还会耍孩子气的小手段,给古旧书店的营业员女孩送小礼物,给他们讲故事,只要他们把“不常见”的书留着。我们为此还取笑先生,先生却孩子般的开心地笑了。先生爱书,买回来的书都叫师母包上封皮。先生喜在读书时抽烟喝茶,但我未见先生书上有茶痕烟灰。先生仙逝后,我曾对先生的爱子真扬说,先生有许多好东西都留在批注里了,但愿能整理出一些来。
而今先生遽然而逝,把一肚子学问带走了,叫人叹息不已。我的老友苏州大学周秦教授也是王迈先生的及门弟子,他给先生写的挽联把我们学生的遗憾写出来了:“魏晋风度成绝响,乾嘉学问待来人。”
先生生前曾多次对我说:“中国专家太多了,杂家太少了。”言之殷殷。而今想来,十分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