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中国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摄制了《黄梅戏发源地》纪录片,有力地论证了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视频地址是 http://v.youku.com/v_show/id_ca00XMTM4MDk4MDA=.html现在问题是,在“百度知道”词条中,“黄梅戏”词条被那帮安徽sb一改再改,将发源地部分从所谓学术角度论述成发源于安徽。这个网址在http://baike.baidu.com/view/3423.html?wtp=tt
我一边在词条评论中和他们争论,并且自己不断争着修改词条;一边在“百度百科投诉吧”写文章投诉,要求改成发源于黄梅县。文章在http://tieba.baidu.com/f?kz=342051102
由于对方的论证采用徽方学术上的文章,我这样的资料不多,况且我只是个黄梅人,没有多少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做论据,这样在百度管理员仲裁中很难获胜。希望广大黄梅人是不是可以有这方面的资料啊,安徽人很猖狂!很急的!那个《走遍中国》的视频中,周濯街作家有没有相关的资料啊,要是他能看到就好了,他能够批驳!不知道县文化局有没有人管!!!
这个百度搜索,要是完全采用了他们的说法,那全中国的网友在查询“黄梅戏”词条时,就会得到错误的观点,这于我方不好。请求支援
“黄梅戏”词条发源部分反复被修改,请求仲裁处理。“花间此有”等网友提交的有关“发源部分”与实事有严重不符,我请求将“黄梅戏”词条发源部分还原成由我“menshangman”提交的版本。我的理由如下:
辞海(我使用1999年版)第5818页对“黄梅戏”词条的解释为:“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和湖北、江西等省。由清乾隆末期传入安徽安庆一带的湖北黄梅采茶调逐步发展而成。在剧目和音乐上,曾受青阳腔和徽调的影响。1926年进入城市舞台。以歌舞并重为特色。唱腔分花腔、彩腔、正腔三类。建国后整理的传统剧目《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女驸马》等影响较广。”辞海的解释表明了其源头来自湖北黄梅。即我的修改意见“黄梅戏的发源地为湖北黄梅”。
而“花间此有”等网友提交的该词条中关于黄梅戏“发源”部分的内容严重失实。“发源”篇全部采用有利于安庆一放的说词,置历史常识于不顾,尽力表达和制造“黄梅戏发源于安庆”的不实言论。而事实上广为人接收的说法是黄梅戏的发源地━湖北省黄梅县 ,这在各大工具词典皆有共识。
“花间此有”方的词条:
1,文中提到了宿松县志。“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 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请问宿松县志是怎么提到的,据我了解,宿松县志中 对黄梅戏的描述是:“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 宿松县志自己都说黄梅戏是来自于黄梅县的采茶小戏。这里只指出安徽宿松县志第 一次提到黄梅戏,为什么不把内容说出来?
2, 文中指出“郑老认为这些是有关黄梅戏记载的最早资料,黄梅戏应当形成于咸丰年间,“黄梅戏”的名字是安徽人命名的。“乾隆年间,还没有黄梅戏呢,逃水荒灾民带来的是湖北的民歌小调,连采茶调都不是。”郑老还肯定地说黄梅戏是安徽独有的,民国初年怀宁籍学者程演生所著《皖优谱》中有句为证:“今皖上各地乡村中,江以南亦有之,有所谓草台小戏者,所唱皆黄梅调。……他省无此戏也。””其实,乾隆年间在黄梅不仅有黄梅戏,而且连戏台子现在好保存完好。2006年9月,就在黄梅县杉木乡安乐村牌楼湾古民居群里,发现了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乾隆年间的黄梅戏古戏楼。这就是佐证。“郑老还肯定的说...”这种肯定仅仅是因为皖上 唱戏之人很多,他省无此戏。请问,这就能说明黄梅戏不是来自其他地方,这似乎太牵强了。我们说足球起源于中国,但是南美人很流行,是不是足球就来自南美?
3,黄梅县早期的黄梅戏人物叫做邢绣娘,也是有记载的最早期的黄梅戏艺人。是既会挑花,也会黄梅戏的传奇人物。黄梅县的挑花艺术和黄梅戏是共同生长共同见证的,挑花中的很多主题就是黄梅戏中的故事。
4,大家都知道,中国几大传统剧种,京剧、昆曲、秦腔、川剧、越剧等等,都是以地名来命名的。京剧不用说来自于北京一带,昆曲起源于昆山,秦腔就形成语古代的秦国,川剧不用说就在四川,豫剧来自河南,越剧来自于古代的越国。更不用说河南梆子,等等了。怎么偏偏黄梅戏就来自黄梅季节?那为什么没有春剧,秋收剧呢,雨水剧呢?
5,的确现在安庆的黄梅戏水准和流行程度比领接的黄梅县要好很多,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安庆就是黄梅戏发源地的理由。我认为之所以有起源地之争,就是因为这个。就好比,日本的豆腐卖的好,就想向全世界宣传豆腐起源于日本。日本的围棋很流行,全世界很多人就以为围棋来源于日本一样。但是尽管如此,起源地并不会因为它在某个地方的兴衰而改变的。
6,起源地本来就有争论,作者偏偏在三种可能性里面说源于黄梅县的可能性不大,轻描淡写,“这种可能性不大”一笔带过,无视这么多的事实,恐怕是有所原因吧。此外,湖北省“把黄梅戏请回娘家”居然成为了一个牵强甚至破坏湖北省其他剧种的罪魁祸首?作者甚至用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来讽刺湖北的这种做法。我估计作者眼中,湖北省的文艺工作者都瞎了眼,黄梅戏又不是源自黄梅县,往哪个娘家请阿。
7、“花间此有”方在发源部分最后一句话,也是滑稽和错误的: “国家文化部公布的三位黄梅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均为安徽人”。事实上,当时文化部公布的“黄梅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共四名,那位被“花间此有”方省略的叫周洪年,男,44岁,湖北省黄梅县人。由此可见他们的司马昭之心。
几个月前,中央电视台在《走遍中国》之《黄梅戏发源地》的纪录片中较为客观地论述了这一历史,从各方面有力地论证了“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这个网址是优酷上的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ca00XMTM4MDk4MDA=.html 请广大黄梅戏爱好者鉴定。
我认为,黄梅戏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是在安徽发展壮大,为全国人民所知,所深深喜爱。勤劳智慧的安徽人民在发展黄梅戏上至功至伟。发源和发展是不同。这一点必须清楚。
所以我申请仲裁,“黄梅戏”词条发源部分不要采用“花间此有”方的论述,该论述最多只是学术上的新观点,不宜放在“百度知道”,这样与事实不符的观点误导了广大普通网民。我觉得,我和“花间此有”这样改来改去,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他要这样,我将努力下去。
百度是深受中国网民喜爱的搜索引擎,功能很强大,很适合国人。祝百度越办越好!
此致
敬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