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把双刃剑
(2012-03-05 09:47:15)
标签:
品生品社精备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育郭建岗太原 |
分类: 六年级 |
浙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了美好的生存环境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课程标准中“走近世界”部分的内容。课标要求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在整个学科教学中,这部分内容是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是对三上《走进大工厂》一课与四上第四单元《走向信息时代》的进一步提升,六上《劳动需要知识》一课也属于同一系列,本课是对前面所学的一个总结与延伸。教材所编排的《科技造福人类》、《科技是把双刃剑》、《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三篇课文的安排顺序从知识能力的学习到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连贯的、递进的,教学层次十分清晰。教材中以小调查、知识窗、聪明谷、聚焦镜等方式进行引导,所以在教学中要正视社会的进步的同时,还要思考带来的社会问题,从而学生能够客观地看待事物。
学情分析
从六年级学生的特征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观,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知道科技在不断发展,资源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生已有一些面对地球的浅层次思考,但对于具体的现状,例如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等问题并不是十分了解,联系生活的体会也较少,还没有建立理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了解至少三种科技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
2.能够说出生活中的常见的三种科技灾难,懂得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及其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灾难。
3.能在搜集调查、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五个表格和五个填空,从而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4.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处理”“为环保献计献策”的活动中,用自己的实际行为为改善生存环境而努力。
5.体会科技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关系,产生热爱科学技术的情感。
第二课 科技是把双刃剑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三种科技灾难,懂得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给人类及其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灾难。
2.从垃圾分类处理开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改善生存环境而努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一些常见的科技灾难,懂得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及其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灾难。
难点:能比较客观地认识科学技术的两重性;并理解“科技与环保”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创设情境法、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情感体验法
使用教材的构想
借助教材,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贡献,了解体会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借此达到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客观看待事物的世界观。借助关键词,通过资料交流、“望远镜”以及“活动角”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环境意识,并能用自己的行动努力改善环境。拓宽教材,利用辩论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联系实际生活来思考“利”与“弊”,对于环境问题,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公交车方便人们出行,电视、电话、电脑方便了人们的交流,随着卫星技术的日新月异,卫星种类也越来越多,真是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活财富。(播放“科技改变生活”录像)科技造福了人类,而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科技是把双刃剑》。(板书课题)
(1)剑是什么样?谁来给大家画一下?
(2)双刃指的是什么?
(3)为什么说科技是把双刃剑呢?带着这个问题,一起继续走进科技。
2.谁能来给大家说一说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那些伤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创设了问题情境,以图片和绘画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然后回顾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直观地感受和表达,引起大家的思考与共鸣。】
二、理解双刃
1.你熟知的哪些科技具有“双刃”作用呢?
2.从熟知的白色污染说起。
(1)你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吗?请翻开书的第35页读一读。
(2)说一说你身边的白色污染有哪些?
(3)交流课前的调查表,四人小组说一说。
调 |
|
你经常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吗?(选择并说明原因) |
|
A.从不 |
|
B.有时 |
|
C.经常 |
|
D.总是 |
调 |
|
你经常使用哪些塑料用品?(多选题,选择并说明原因) |
|
A.垃圾袋 |
|
B.保鲜膜 |
|
C.一次性塑料碗(杯) |
|
D.一次性手套或脚套 |
|
E.文具 |
|
F.其他 |
(4)如此看来,生活中到处用到了塑料制品,那么就让我们以塑料袋为例来算一算:一周你家要用多少塑料袋?全班?全校?
(5)结合上面的情况,分析下面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
据垃圾场的一名工作人员讲,每天他们那里都会卸下将近400辆卡车的垃圾,而且,绝大部分是塑料垃圾,这仅仅是迎泽和小店两个区的。由于塑料数十年都不会分解,所以现在只能用填埋法处理。
材料二:
仅据北京一个城市的调查:每年丢弃的塑料袋约2.3亿个(约0.132万吨)、废农膜675万平方米(约0.3万吨)。全国废弃塑料物的总量是庞大,仅1995年便达200多万吨。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1995年全国塑料消费总量约1100万吨,其中包装用塑料达211万吨。包装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废旧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任意丢弃。
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请说说你的看法。
(6)一个小小的塑料袋竟然可以成为人类的灾难,可这仅仅只是给了我们一种视觉上的危机,你知道在这铺天盖地的白色污染背后,还潜藏什么深一层次的灾难呢?
(7)塑料袋的发明见证了人类进步的足迹,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代价,这的确说明科技就是双刃剑。
3.面对垃圾造成的污染,各国人们纷纷行动起来,献力献策。请你读读书上韩国采取的措施,你觉得自己在生活中可以怎样做呢?
4.其实,我们不仅可以用行动减低消耗,减少垃圾数量,还可以把它转弊为利。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垃圾分类的游戏,它就会使看来无用的一些东西“变废为宝”。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处理是以课程目标出发进行的体验活动,解决的是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循序渐进的问题,先从对书中的白色污染的概念入手,然后进行具体的物化,出示“塑料袋污染”这一常见现象,把文本语言和现实进行融合,再算一算、想一想中发现科技造成的威胁已近在眼前。这时又以“潜藏着什么深一层次的灾难”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当然仅有危机意识的树立并不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把心动变为行动,以此了解环保的基本方法,从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改善生存环境而努力。】
三、辩中明理
1.了解了这么多的内容,我不由地想问一问同学们:究竟科技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我们就以此为话题展开辩论。
2.学生辩论。
3.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学生在辩论这一环节中,把正面的、反面的,甚至是多面的相关事例呈现在彼此面前,试图说服对方,这是他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判断辨析而做出的选择。在这样的辩论中,学生思路得以扩展,他们就会对科技发展有一个一分为二的客观的科学的认识。】
四、感情升华
1.科技其实是福也是祸,正如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么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类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听了这句话,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感慨万分,谁能谈谈现在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教师总结: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正在决定着未来生活的走向,相信今后的科技发展会在人类自己的改变中带给我们更多的幸福。
【设计意图: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提高了分析的能力,这样的第三方对话,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当堂训练与达标检测设计
垃圾分类有不同的做法,你会对下列垃圾怎样分类?理由是什么?
垃圾:过期药品、餐巾纸盒、果皮、矿泉水瓶、烟头、易拉罐、水银温度计、一次性餐盒、食品残留物、电池。
有毒垃圾 |
不可回收垃圾 |
可回收垃圾 |
六、作业设计
围绕“_____的利与弊”进行研究,并做一名小小宣传员,把合理建议说给周围的人听。
七、板书设计
科技是把双刃剑
利
教学反思
品德课程具有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它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要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在本课教学中,一开始借助了课前资料调查的活动,学生走进了生活,发现了问题。与此同时,再进行了交流以及加入了算一算和材料分析两个活动,学生在自我学习中了解了生态环境正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受到威胁,他们在数字和画面中所受到的冲击之下,急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教师运用了教材中望远镜和活动角,为他们指出了思考的方向,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辩论活动,一定要把辩论建立在学生充分了解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这样他们才能打开思路,最终不是获得结论,而是在过程中思考。
教师简介
赵滨,迎泽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小教高级。太原市学科带头人,山西省教学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