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访《引导者》的作者万里秋风

(2011-08-25 09:01:57)
标签:

7期作者连线

杂谈

分类: 作者连线


                                     本刊记者:赵晓旭

 

    几十年后的你站在此时的你面前,像先知一样展示出你悲剧的未来,告诉你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然后,你重新选择了人生的道路,从此踏上新的生命旅程,而那个未来的你(你的引导者)却因为提醒了曾经的你而湮灭在时间长河中。
    如果这是一篇小说的故事梗概,你会猜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我想大部分人会干净利落地帮我总结,不就是某人时间旅行了一趟吗,很老套的题材啦!但如果,我是说如果,站在你面前的这个人并没有穿越时空,他并不是真的站在你面前,而是存在于你的大脑中——调出未来的记忆演示给现在的你看,你会不会觉得这个故事有些纠结?
    它至少让我很纠结,我不能想象有一天,我的大脑中突然浮现出年老的我,一脸沧桑地对我说:“你好!曾经的我。”因为这场面太过诡异,以致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作者的大脑里想些什么。
    万里秋风——一个熟悉的名字,他是我们的主力作者,每年都会有作品发表;一个不太熟的人,我们之间仅有的一次交流是我对他进行采访。他的作品,喜欢探讨科技与人性的冲突,充满了侠义精神,我称他为“幻想世界的侠客”。然而,这篇《引导者》却与他的其他作品大不相同,它是如此……另类。
    未来的记忆可以出现在我们现在的脑海中吗?我们的一生是早已注定的吗?重新选择可以改变生命的轨迹吗?带着满腹疑问,我开始了和万里秋风的对话……

 

   新科幻:万里秋风,你好!这次的采访,我无法按照一直以来的习惯先把你介绍给读者,因为我觉得读者在看完你的这篇小说后,会和我一样,迫不及待地想要探讨文章中的一些疑问。所以,我们先从小说的内容开始这次对话吧。
   万里秋风:可以,任何一个作者都希望读者关注他的作品超过关注他本身,当然美女作家除外。

 

    新科幻:引导者》想要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是什么触发了你写这篇文章的灵感?
    万里秋风:虽然手法不同,但我的写作习惯并没变,科幻是我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这一点是确定的。因此《引导者》首先是一个爱情故事,其次是一个时间旅行的故事,最后是一个孤独的故事。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有一点灵异,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人有这种感觉。我第一次去新疆出差时,走在喀什的街头,路边有个卖烤包子的,有个维族女孩擦肩而过对我一笑,那一瞬间我忽然觉得这个场景熟悉无比,就像我曾经经历过一样,又好像这一幕一直储存在我脑海里,今天碰巧调阅出来了一样。这种感觉我从小就多次体验过,很神秘。

 

    新科幻:我查阅相关资料获知,人类大脑中并没有存储任何图像细节,只有连接模式,当已建立的连接被触发时,它们就会将各部分按照一定模式重新组合形成记忆(一个概念、事件等)。那么你在文章中所提出的大脑分区存储不同时间信息的理论有科学的解释吗,还是仅仅是一个猜想?
    万里秋风:人的大脑究竟是如何工作的,现在很多的解释其实都只是假说。可能有一天我们能飞遍整个宇宙,但我很怀疑我们会不会有彻底了解自己的那一天。其实你所说的连接模式,也是一种信息压缩的方式,比如你记录一首歌,可以采用整个音频文件的方式,但那至少需要几M字节,但你也可以采用简谱加歌词的方式,连半K都用不了。连接模式就是压缩过的信息,记录的是基本元素和规则。记忆肯定是有时间标记的,我们能知道回忆中事件的先后顺序,是因为这些记忆带有时间标记。很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参照系。这个世界的正常就在于大家的时间参照系是基本一致的,但也有细微偏差,比如很多人共同的回忆,总会在时间上有些不一致的感觉。

 

    新科幻:你提出了未来的记忆已经存在于当前的大脑中,只是不能调阅而已。这是否意味着,在我们出生时就已经拥有了一生的记忆,换句话说,我们的一生就像一幕戏剧,结局早已写好,而我们只是在按照剧本念台词?这样的话,我们的一生岂不失去了意义。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一个“引导者”,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能出现在你的面前,对你说:“你好!曾经的我。”
    万里秋风:从时间旅行的题材被开始写,就一直分成两大派在争论,宿命论和革命论。宿命论认为未来天定,不可更改,代表作就是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还有一派认为未来可以更改,事在人为,比如《蝴蝶效应》。两种理论对错其实对现在的我们并无意义,但我们可以沿着两条路去做头脑风暴。至于你说的我们按剧本念台词,倒是一个很好的比喻,想想电影、音轨和视频其实是分开的,是用时间同步在一起的。当你看一部电影时,若音轨忽然提前了,你就会比电影里的人物提前知道他们要说的话,这种感觉是不是很奇妙?但我们能津津有味地看电影,正是因为这种奇妙的事发生概率极小,就像《引导者》一样,如果真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引导者,那人的一生才真的失去意义了。
    未知,才是人类生存的意义。

 

  新科幻:选择决定未来,当主人公重新做出选择时,整个世界都会改变,那么,他应该走向的是一个平行宇宙了吧,为什么会是将将来的“他”消灭了呢?既然在未来他已不存在,那么远在“未来的他”就不应该出现在“现在的他”面前了吧?这好像是一个悖论。
  万里秋风:实话说,平行宇宙这个概念我很喜欢,但不很相信。尽管我在《天道》里用过这个概念,但这一篇却不是。平行宇宙常被用来解释时间旅行的悖论,而在这篇文章里,我有意规避了悖论,至少从因果关系上是没有悖论的。
  这个故事其实是有理论支撑的,这一点恐怕很多人都想不到。真正支撑这个理论的,是计算机程序中的一个概念:跳转条件。假设程序运行到条件A,则A加一变成B,并将程序跳转回开头,再运行下去时,由于A已经变成了B,则程序再也不会遇到A了,因为A已经被消灭了……如果有兴趣,自己编一个看看,仅仅是入门级的小程序,却包含着这样一个难以理解的事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一个决定,同样会改变别人;别人做一个决定,同样会改变我们。想了解这一点,想想我们找工作时HR的嘴脸就知道了……另一方面,主人公并没有改变整个世界,每个人的决定都只能改变有限的范围,比如我们最亲近的人,这一点相信每个父母都深有体会。

  

  新科幻:时间旅行是科幻小说中较常见的写法,为什么你没有用这个已经被人们认可的理论来描写这个故事呢?那样应该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万里秋风:因为时间旅行无法摆脱悖论,解决悖论的最常见办法还是平行宇宙,而这次我希望写一个没有悖论也没有平行宇宙的故事。

  

  新科幻:时间一直是科幻小说中的经典主角,今年的《新科幻》上也有不少以此为主题的作品。比如暗号的《白炽之昼》,探讨的是如果历史的细节发生改变,它是否还会沿着既定的轨道走下去;而《穆天子》和《时间之河》则有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猜想时间旅行者的干涉能否改变历史。你对这些主题有什么看法呢?
  万里秋风:在我看来,去探讨本身就存在悖论的时间旅行没多大意义,就像讨论原子弹能不能杀死神龙一样,连神龙本身都不具有确定性,讨论这问题有什么意义?在我们能找到一种不存在悖论的时间旅行方法之前,时间旅行更像是一种纯幻想而不是科幻。
  虽然我写的东西肯定也有很多硬伤,但我觉得至少方向是对的,如果时间旅行能存在,它应该是在没有悖论的那几种可能里。

 

  新科幻:你平时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科幻小说,定义好作品与坏作品的标准是什么?喜欢哪部作品?可以来一段推荐词吗?
  万里秋风:我不喜欢看非常硬的科幻,尤其是那种满篇公式的。我也不喜欢看非常软的科幻,连一个核心理论都没有。我喜欢的科幻可以没有宏大的世界设定,可以没有诡异的悬疑情节,唯一的标准就是:震撼。不管是情感上的震撼,还是思想上的震撼。《时尼的肖像》和《伤心者》属于那种情感上的震撼,而《神们自己》和《三体》则属于那种思想上的震撼。如果让我推荐,我推荐大家看《光明王》和《地球杀场》,因为其中不屈的战斗精神符合我的脾气,都是少数人在最危难的时候展现的人性光辉,尤其牛的是,最后的胜利居然让人信服。

 

  新科幻:我在你的介绍中看到,你一年要创作50万字的作品,涉及悬疑、爱情、科幻多种类型,为什么不主攻科幻小说呢?各种类型文学的创作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万里秋风:50万字中,悬疑要占一半,其他类型如励志、心理、民俗占一小半。而科幻每年基本不会超过五万字。科幻小说不好写,比起其他小说,需要更长的时间构思和准备。同样一万字的稿子,别的类型我最多写三天,而科幻断断续续地要写半个月。我又有本职工作,写作本就是业余爱好,而科幻只能作为业余的业余爱好了。至于创作上的不同,科幻是必须有真情实感才能写的,而其他类型的小说,长篇不敢说,短篇要求的感情是可以从别人身上借鉴的。
  
  新科幻:在从事创作的过程中,你认为最痛苦与最高兴的事是什么?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之外保持写作的热情呢?
  万里秋风:最痛苦的莫过于写了一半写不下去了,尤其是写得很满意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个坎迈不过去,我还没有过一篇稿子在出现这种状态后能起死回生的。最高兴的事应该是读者给我写信,或者在网上说喜欢我的稿子。还记得有小读者说看完我的故事哭了,当时我差点也哭了。这也是我能一直坚持写东西的最大原因,稿费当然很重要,但对科幻并非如此。

   

  新科幻:我发现我们一直没有涉及你的隐私问题。你能大概介绍一下自己吗?当然,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的资料除外,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从来没有公开爆过的料。
  万里秋风:我本身就没什么料,非要爆的话,应该这样说吧:我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成就,就是找了个好老婆,并且创作了一个小公主。

 

  新科幻:你的科幻作品一直以来以短篇为主,有没有写中长篇的计划?可否多分一些精力给科幻小说呢?
  万里秋风:中长篇的计划有,题材也选好了,换了三个开头了,都不太满意。中长篇对我最大的挑战就是写作习惯,我习惯一口气把东西写完,即使不能在几天内写完,也要尽快写,否则就会对手里的作品失去兴趣。把一篇作品拉长到半年来写,对我是不可想象的。这应该算是一种心理问题,我希望将来能克服它。而且我一直相信,我的第一部长篇应该不是悬疑而是科幻。

 

  新科幻:谢谢你接受我的访问,也谢谢你为我们解读《引导者》,期待看到你更多的作品。
  万里秋风:不客气,我一定会努力尝试写更多的科幻小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九期抢先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