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终极幸福:长生梦》作者江波
(2011-05-04 11:20:09)
标签:
3期作者连线江波杂谈 |
分类: 作者连线 |
本刊记者:赵晓旭
江波,更新代科幻作家代表人物,清华大学微电子专业研究生毕业。2003年发表处女作《最后的游戏》,迄今已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二十余篇,其中以《随风而逝》、“洪荒世界三部曲”、《湿婆之舞》《追光逐影》最受读者喜爱,其代表作《湿婆之舞》曾被译成日文,在日本科幻杂志上发表。江波的作品内容丰富,语言简洁,风格冷峻,想象汪洋恣肆,充满硬科幻独有的艺术魅力。这是百度百科上关于江波的介绍,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挤在一堆同名的名人中间,却被许多他的粉丝记住,仿佛从这只言片语中,可以亲近到这个传闻中神秘、低调的科幻作家。
江波,年轻男性,中等身材,眼光锐利,声音浑厚,笑容温和。他有一种独特的气场。尽管从未谋面也能在人群中轻易地找到他。他嘴角扬起,微笑着将周围的一切纷扰沉淀。这是江波给我的第一印象,写在我的工作笔记中。他的名片,居然是手写的,白纸黑字,简约、干净、极具个性,江波两个字龙飞凤舞,呼之欲出。
在腊月浓浓的年味中,几番连线,他的新作终于跃然于我的电脑中。我沉浸于故事之中,儿时曾听过的一首歌曲在耳边回响—— “忙碌的人们忽略了平凡的精彩,每个人心里都在轻轻、轻轻地问,幸福在哪里?”这首老歌不知道江波是否还有记忆,我突然很想问问他,听听他对终极幸福的解读。
新科幻:江波,你好!读完《终极幸福:长生梦》后,我特别想知道,你为何会萌生出写一篇探讨什么是幸福这样一篇关于人生哲理范畴的科幻小说呢?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何处?
江波:创作往往都源自偶尔萌生的念头,许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想法,我只是把它写成科幻小说而已。说它属于哲理范畴我也同意,原先的想法是写得更生活一些,但那样就不像科幻了。于是我把这个关于幸福的探讨和长生不老联系起来,长生不老肯定是科幻,逃不了。生硬之处是难免的,希望读者能够多挑毛病,多批评。
新科幻:你的作品一直以来因宏大的想象、细腻的技术描写而被科幻界定义为“硬”科幻,但在这篇文章中,你好像并没有探求技术细节,只设置了纳米机器人这样一个概念,转而去描写一个人的一生际遇,为什么会这样写呢?
江波:没有技术细节?我觉得好像已经写了很多似是而非的概念和道理,比如苦纳体怎么工作,纳米机和苦纳体之间的不同。当然要是有人想根据这个小说去设计纳米机器人,那就真的很科幻了。细节只能存在于情节之中,情节之外的技术细节可能在整体上会影响到阅读效果,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打个比方,维纳斯雕像没有被砍掉双臂,就没有那么经典。
新科幻:长生不死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古人寻仙炼丹,现如今人们寻求科技手段,为什么人类会纠结于此,上万年的时间都没有放弃长生的梦想呢?你也有长生梦吗?
江波:从科学的观点看,生存欲望是不可能消除的。如果自然选择的过程精确一点,那么随着人的老化,一个人的生存欲望也同样下降,到了人生最后阶段,就变得超凡脱俗,无欲无求,就像一些得道高僧。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人不会因为死亡而恐惧痛苦,但是自然不可能把这种高僧状态赋予自然进化而来的任何物种。达到这样的境界,只有依靠智慧而不是自然选择。
既然对死亡有着天然的恐惧,追求长生必然是一件长盛不衰的事,因为这是人类意识对死亡恐惧的天然反应,而且是一种基本的生物性反应,不可能因为教育而消除。如果人类社会中不再有对长生的追求,那么人类的基因必然已经经过了改造。
我希望自己能是《终极幸福》中的张大力,和银河同朽,这是一件让人非常神往的事。当然,张大力可能并不这么认为,他可能巴不得自己死掉。
新科幻:目前各个国家对长生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药物的开发上,核心技术是改变端粒结构。有关此研究的最新消息是2010年年底,美国科学家通过老鼠试验,第一次成功逆转了衰老过程,这为研制出“永葆青春”的药物铺平了道路。这种技术与你设想的技术有联系吗?本期另一位作者想象了人类将思维上传至电脑,放弃肉体实现精神上的不死,这也是近年来较热门的一种另类不死研究,你觉得这种技术有望实现吗?
江波:根据我粗浅的认识,老化应该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过程。如果真的要抵抗老化,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重生。一个躯体要永葆青春不太可能,但是依靠不断地更换躯体,是可能达到长生的目的的。我在文中的设想,无论苦纳体还是纳米机,工作原理并不新鲜,修复DNA、端粒也可以包括在这样的设想中。但我从来不认为在科学原理的设想上,科幻小说能够超前当前的科学前沿(宇宙背景的除外)。如果这种端粒技术真的可行,那么正好拿来用在科幻小说里。但话说回来,科幻小说应该早已探讨过这种技术是否可行的情况才对,技术上验证是一回事,概念上的讨论是另一回事。科幻对科学的借鉴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科学的基础必须扎实,第二是前沿概念的适用,管它真的假的,只要听上去合理有趣,就先用上。
但美国科学家的技术最多只能实现十年的逆转,而且有加速肿瘤生长的副作用。我的观点是,与其说端粒控制着细胞的老化,不如说端粒缩短的程度是细胞老化程度的表征。只要DNA本身的老化没有得到控制,长生或者永生都是空中楼阁。修复端粒体一定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DNA本身才实现了这种逆转。
放弃肉体进入电脑,这种技术有可能实现,但是首先要攻克的难关、也是最大的难关是如何把人脑的模拟记忆、逻辑网络转换成数字信号。这并非不可能,但很困难,因为人脑如何进行记忆也只停留在假说阶段,连真正能说明问题的模型都没有。
新科幻: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祝你写出更多的好作品。让我们用你博客上有一首诗来结束这次采访吧。
江波:这真的……不是诗,是打油诗。
爱科学,不爱学科
爱历史,也爱亿万年后的文明
爱文化,更爱策略类游戏
不是韩松,也不是大刘
不是老王,更不是何夕
我不是大师,我写科幻
我和你一样,和很多人不一样
我是科幻爱好者
我是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