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拉拉访谈杂谈 |
分类: 周边活动 |
小辛:拉拉您好,先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成长经历吧。
拉拉:我出生并成长在重庆近郊的一个颇为幽静的地方,与别人稍稍不同的是我有一个孪生哥哥,因此童年过得分外漫长,直到现在也还没完全过完呢。我上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都冠以同一个名字,这种经历实在让人哈欠连天。小的时候,爸爸没时间管我和哥哥,所以常常把我们锁在西大图书馆的书库里。我记得那时候的阳光和现在不一样,现在的阳光是透明的、亮而无色的,可是那个时候穿过书库高大陈旧的落地窗投射下来的阳光,是金黄色、暖暖的。我和哥哥坐在窗下,看了许许多多看不懂的书,其看不懂到了这样一种程度,我们基本上是当识字课本来看。到了中学,有一次图书馆处理废书,我和哥哥兴冲冲地去抱了一大堆科幻小说回来,看完之后相顾失色,原来我们小学时已经把什么《2001:太空漫游》《世界科幻名著》等等都背得滚瓜烂熟了,只是那时候完全不能理解其意义,所以还以为没看过呢!大学毕业以后,我在一个教育技术部门工作,负责设计和建设宽带教育城域网,你别说,还真是好玩的职业。《掉线》《绿野》这两部小说中的网络背景,以及其中的理念和感想,就是那两年长期待在嗡嗡作响的机房中时的所思所想。
小辛:关于《熄火》,读者众说纷纭,我们先来看看大家的评论。
小者:《熄火》描绘的未来社会里,大型聚变电站满足全球一切能源需求,但是沉溺于这种便利之中的人们很快得到了教训:当大型电站被迫关闭之后,人们既没法重新启动它,也找不到其他能量来源,世界陷入黑暗。故事通过夸张的手法把人类对科技的依赖放大给我们看,提醒我们不要丧失了自主行动的能力。
暗号:在《熄火》中,拉拉设计了这样一种区别于“前能源时代”的未来图景:三个巨大臃肿的“电力中心”提供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用电。这种全球能源大一统的意象充满了惊异感,在这一基础上,推进故事发展的意外发生了。当热核聚变的链式反应终结后,重新激发它的可能性也呈链式地越来越低,直至陷入自身不能复燃的死循环——“没电了”。故事在哭笑不得中结尾,留给读者大片的思考余地,这或许正是好故事的魅力所在吧。除了精彩的故事,该篇语言风格仍是我喜欢的拉拉式“胡诌八扯”,各种充满智慧的比喻、拟人,既使读者产生刺激亢奋不忍释卷的阅读快感,又保证了故事始终为作者所掌握而不至于脱缰。
十五:迅猛发展的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人们会无法想象,有一天突然处于一个没有这些技术的环境里,该怎样生存下去。《熄火》是基于这个命题的一篇小说,以一次莫名其妙的敲诈事件开场,最终演变成为一场灾难性的闹剧。文章延续了作者以往轻松跳脱的文字风格,但读到最后,心情却无法轻松起来,拉拉用《熄火》提出了一个沉重的问题,而问题却没有答案。
小辛:您自己是怎样看待这篇作品的,能谈一下灵感来源吗?
拉拉:嗯,他们说得都有些道理。这个故事其实来源于某次和朋友的聊天。正巧那天停电了,于是我们谈到了电力生产的问题,由此又引申到将来采用热核电站之后,该是怎样一种场景。然后,忽然某个人提到,如果人类将要进入一个完全由热核驱动的时代,那么需要多大的能量来点燃这个热核的时代呢?于是我往反方向去想——如果一个热核的时代忽然由于某种故障,进入了所谓的反向自激阶段,又该如何来恢复?科技的确是一种矛盾体。它有向确定以及不确定的方向发展的双向性,而这篇比较偏激的文章就是想要讨论一下,如果科技文明之下的人类社会忽然走入一个极端,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这也算是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探讨吧,比较接近可能发生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