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怎么写科幻

标签:
韩松科幻写作讲座杂谈 |
分类: 名家讲堂 |
作为一名科幻作者,必须考虑什么是科幻。比如,我要考虑,我写出来的小说,究竟是不是科幻?这方面涉及的是科幻的定义。科幻之定义历来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问题。我比较主张开放的定义,而在写作中也据此实践。这种开放性,在于它可以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都纳入科幻,把一些看上去不太像科幻的或者比较荒诞和实验性的内容和写法也纳入,这必然符合科幻的一种基本特征,那即是,这种类型文学为最大限度解放人类的想像力而诞生和存在并发展着的。但科幻仍有它的内在规定性。我觉得,从大的方面讲,凡是以逻辑合理性为前提的、描写某个虚拟或架空世界的小说,皆可称为科幻小说。
在我看来,逻辑合理性也就是某种可被理解的或可以成立的物理性根据,这就把神话与魔幻或玄幻驱逐在了科幻之外。因为神话、魔幻与玄幻,是以非合理性为基础的,也即是说,我们在现实世界上找不到令巫师的扫帚起飞的物理法则,而魔幻却可以随意处置。但科幻若要使扫帚飞起来,则要赋予它以解释和说明,比如说,科幻作者会写道,扫帚中藏有微型的反重力装置或等离子发动机。同理,孙悟空的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如果是科幻作品,亦需解释它是某种超空间跃迁。这是科幻与神话、魔幻和玄幻的不同。我们只需做到这一点,便足以使一篇小说是科幻了。
但争论并不因此而消失。尽管故事有了逻辑合理性,但读者仍然拒绝承认其是科幻,这种情况,也时常发生,并带来困惑。如我的《地铁惊变》,从逻辑合理性上讲,是一个可能出现的科幻世界。列车被某种宇宙中的物理力量,改造成了一种超时空的新型旅行者,而乘客在飞快地进化。至少我认为,这要比《星球大战》中在真空中呼啸的舰队更有科学性一些,也比超光速飞船的描写更有科学性一些。好像是莱姆也写过,一个人在监狱中飞快地退化,而成为了猿猴,又倒退成原子而至奇点,而至宇宙大爆炸。但这样写的,毕竟是稀少的。相当一些读者拒绝承认它们是科幻。
因此,考虑什么是科幻,特别是要使之与读者的口味对应上,仅有开放的态度是不够的,常常还要思考习惯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些小说,比如布拉雷德伯里的《火星编年史》,是否是科幻呢?在很多人看来,它其实是更魔幻的。我们已证明,火星上是没有高级生命的,是没有火星人的。从逻辑合理性上讲,火星人的世界不可以成立,因此,按此理,我们凡写火星,如果是科幻的话,均应像是斯坦利·罗宾逊的《绿火星》系列。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包括超光速飞船,亦是违反现今物理法则的。但是,这却不妨得在大众视野中,火星人和超光速飞船就是典型的科幻。因此,这里面乃是有习惯性问题。科幻在发展中,以其传统,形成了一些固定的主题和类型,这帮助人们根据习惯去区分什么是科幻,什么不是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