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康
王晋康,男,1948年生于河南南阳,高级工程师,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科普作协会员兼科学文艺委员会委员,河南作协会员。
93年因为极为偶然的契机——10岁娇儿逼着讲故事——而闯入科幻文坛,处女作“亚当回归”即获当年全国科幻文艺征文奖的头奖。此后接连以“天火”、“生命之歌”、“西奈噩梦”、“七重外壳”、“豹”、“水星播种”、“终极爆炸”、“活着”等短篇小说连获全国科幻文艺征文银河奖,是国内作家获奖次数最多的。迄今已发表短篇小说近70篇,著有长篇小说“生死平衡”、“生命之歌”、、“拉格朗日墓场”、“蚁生”、“十字”等十几部,计400万字。曾获97国际科幻大会颁发的银河奖。
他的风格苍凉沉郁,冷峻峭拔,富有浓厚的哲理意蕴,善于追踪20世纪最新的科学发现尤其是生物学发现。语言典雅流畅,结构精致,构思奇巧,善于设置悬念,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是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很好的结合。
科幻小说是包容性很强、门类庞杂的文学品种。我以下说的只是其中“一种”科幻小说的写法。它们并非写科幻小说所必需遵循的律条,不按以下写法,照样能写出非常优秀的经典作品。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科幻小说都不是按这些标准创作的;甚至可以说,即使在科幻迷中也只有少部分理性思维较强的人才能领略这些写法的妙处。
当然,如果作品能达到以下的标准,那就更能代表该文学品种的特点和优势。
一、科幻作品最好能充分体现科学和大自然本身的震撼力
我曾在一篇短文中说过,科幻作家其实算不上原创作者,原创者是大自然,是上帝。大自然本身蕴含着极为精巧优美的秩序,科学则帮助人类得以窥见这些深层次的机理。对于感觉锐敏的人来说,这样精巧优美的秩序本身就具有强大的震撼力,能激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从另一角度说,科学逐渐解构了大自然(包括生命)的神秘性,把它们裂解成冷冰冰的、毫无神秘可言的物理规律。这既让我们感到沮丧和虚无,也从反面更加体悟到大自然的神秘博大。刘慈欣说得好,对大自然的神秘和宏大麻木不仁,就不可能写出好的科幻小说。反过来说,如果作者能在作品中把他对大自然的敬畏有效地传达给读者,那作者就获得了“神助”,就会具有上帝的目光,就会事半功倍。国外作家中,克拉克的作品最能体现这种特点,而国内的刘慈欣何宏伟也是优秀代表。
二、科幻小说最好有一个出色的、新颖的科幻构思
这条标准其实与上一条密不可分,当然也有区别。科幻文学是文学,当然得遵循一般的文学创作规律;但它也是特殊的文学,其特殊性就在于“科幻构思”的重要性。依我的创作经验,能写出一篇文学上成熟的作品相对倒容易一些,但一个出色的、前无古人的科幻构思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天赐之物。克拉克的“天堂的喷泉”,在科幻小说中首先使用了“太空电梯”的技术性的构思(是一位俄国工程师首先提出)。一位英国科幻作家在〈魔弹〉中,构思了某种只能让女性获得长生的基因技术,它引爆了人类的性别战争。单凭这些前无古人的构思,就足以让这些作品经得出时间的冲刷而长留在读者的记忆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