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大都市特别策划:“震”动科幻(二)
专访地震类科幻小说《动若脱兔》的作者星河
本刊记者:读者很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你创作有关地震题材的科幻作品?
星河:其实说起这个构思,时间已相当久远。小时候在父亲的科技刊物里读过一篇有关地震的小文,里面就提到了利用爆破疏导地震的方法。后来开始写作之后,一直就想创作这一题材的科幻。我印象中文章的来源是《科学文摘》,但后来我到国家图书馆,把该刊从创刊到停刊所有的刊物都找出来了,仍未找到那篇文章,最后只能凭着记忆里的那一句话构思了这篇作品。
本刊记者:你准备写这个题材时,做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储备?
星河:阅读了大量有关地震的图书,并在网络上查找了大量资料,还去听了一学期的数学建模课。当然,知识很重要,但思考和分析更重要。
本刊记者:你文中提到的借助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模拟地球系统的运动,然后准确、快速、及时地作出预测和预报,你认为这一方法的可行性有多少?
星河:这一设想应该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地球是一个整体,人类有时对于孤立的现象无法分析和考察,却有可能对一个整体变化有所把握和领悟。过去主要是由于技术手段欠缺,但现在有了各种先进的监测方式和大型电脑,这种综合模拟的可行性就比较大了。当然,即使做到了,更多的也是一种统计上的判断,而不一定是机理上的解决。
本刊记者:对于文中提出的爆破方法,你自己在后边的模拟中又否定了,请问你自己是如何看待这种解决地震的方法的?
星河:前面说过,最初的构思源于那篇文章,但后来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这种方法还可能导致诸多变化,影响因素相当繁杂。美国有一部不太著名的科幻电影《The Eerthquake Is Later
on》,也谈到了地震走向与导引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最后导致整块大陆崩裂;说它不太著名,是因为强调技术细节过多,情节性不是很强,但我比较喜欢。
本刊记者:对于地震的预测,你认为除了文中所说的方法还有其他什么可行的方法吗?
星河:完全出于一种感性认识,我觉得地震的预测还是有可能做到的,只是依赖人类目前的技术能力,要做到这一点还比较困难。而前面提到的那种严密监测综合建模的方法,也许是现在能做到的最好方法。
本刊记者:科幻作品一向走到科学研究的前面,请问你是否认为你的作品对科学家在地震预测方面有所帮助?
星河:这一点我倒不这么认为。这篇作品从理论设想到技术细节,都来自科学家的设想——在真正前沿的地方,科学家的想象往往比科幻作家更丰富。
事实上,很多科幻作品里的优秀想象,最先的提出者往往都是科学家,只是大多数读者不知道罢了。
本刊记者:最后希望你能在这一题材上继续领跑,创作出更优秀、对科学研究有更大帮助的科幻作品。
星河:不敢说领跑,但希望大家都来关注一些与我们的文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事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