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生的“发声”,发声的“发生”----写给《青评》的青评

(2012-03-27 09:41:02)
标签:

沙柳坡

黄蕉风

青年学术评论

文化

分类: 随感

                      发生的“发声”,发声的“发生”

 

 

                                                                 /黄蕉风

http://s16/middle/4fcb61cfgbc2faf7cc49f&690

(我很喜欢沙兄这副“农民工”的打扮。中国的青年学人应该有“搬运工”“农民工”的精神。立志做神仆的蕉导,也是神工厂里的工人而已。)

 

  沙兄两次向我约稿,我都爽快答应。说来,我对《青年学术评论》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以前向我约稿的其他任何报刊杂志和媒体。这不仅仅是折服于创办人的精神以及赞同《青评》这本杂志的理念,更主要的是我个人的一些经历,让我对这本完全由在校大学生、青年学者所创办的学术杂志有了相当的好感。

 

  《青评》不仅仅有一本杂志,还有一个论坛。虽然目前仅是以网络的形式传播,但俨然有了自己的实体。我看过一些内容,觉得非常好,很惊讶于中国的青年学生(或者青年学者)有这样程度的知识储备和学术见解。并且《青评》邀约和访谈的对象以及设置编排的栏目,都是极富创意、充满设计感。关键是那份用心,在当下浮躁的学术环境下,尤其是在大陆的学院体制之下,能够发出属于青年人自己的声音,就比其他任何东西都要重要。

 

  什么才是是青年学人最关切的问题?我想这不会体现在CNN核心期刊上面,《青评》应该能让人看到这些。我看了两期,觉得它蔚然有了自己的样式,非常可喜。如第一期访谈的内容是关于中国“士”的精神,两位对谈者就表现出的极其深刻的洞见。第二期的访谈是我和编剧苏东峰,主题是关于青年电影人的个人空间和公共身份,探讨的也是当下青年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可以大胆地预言,《青评》上的一批青年作者,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中国文化界的真骨血。安德烈巴赞当年编《电影评论手册》,也没想到日后《手册》的撰稿人如特吕弗、戈达尔竟然成为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主力。可见,一本有脾性、有骨气的杂志,是多么的重要。不独我,很多当代的中国青年人,都期望“发声”。这是已经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了,是“正在进行时”。是在地摊卖的、还是在书店摆的,不重要;高档的印刷、金贵的装潢,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年轻人的“发声”能够真正发生。这就是为什么要有《青评》的存在。

 

  4年前,我和搭档在珠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完全由在校大学生自主、自助、自办的大型独立青年影展----中国三分钟电影节(前身珠海三分钟影展)。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不相信我们能成功,或者觉得做这个事情没有意义。然而同仁们感受到一种为同代青年影人承担“发声”的使命,因此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了下来。如今,受三分钟影展的激励,珠海市从政府到民间都开始讨论复办已经停办了将近20年的“珠海国际电影节”;远在广东之外的厦门,也陆续有政协提案提到要在厦门办“东南电影节”或者其他影节;三分钟影展自己,也将影响力从珠海扩展到全国。这个过程,我们用了整整4年的时间。因此我常用自己的例子鼓励沙兄,即使《青评》的奋斗还需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但是守得住自己的“脾气”就一定会在未来看见曙光。

 

  草根派或是学院派,不是问题;独立运作或者挂靠体制,也不是问题;稿费是有或者没有,是千字几元或者百字几元,也不是问题;唯一需要探讨的就是《青评》如何将属于“青年”的、关乎“学术”的、严谨“评论”的理念坚持到底。我想沙兄是没有问题的,我希望的是《青评》一批撰稿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也要坚持到底。须知我们让我们的“发声”发生,通过这本小小的杂志来“发声”,对于改变中国未来的文化是多么的重要。虽然我对中国的文化常常抱以绝望,然而幸有像《青评》这样的锐利、奋进、活泼的民间独立杂志不断地涌现,使得我还能够期盼一丝青年人带来的曙光。“发声”是每个人的责任,“发生”是必然而来的结果。《青评》远可以再做的更多,至少它对我的改变是我看得到的,正在“发生”的了。

 

  希望沙兄有信心;《青评》也有信心;《青评》的撰稿人和青年作者们,都要有信心;因为“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圣经.新约.希伯来书》第11章十一节)

 

  (这是我在戒烟、吃素、守大斋期间写的第一篇文章。很有意义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