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可以看《史记》吗
中学生可以看《史记》吗?这不是很弱智的问题吗?《史记》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千多年来,哪一代读书人没有从中汲取甘露,获得营养?难道时代发展到今天,《史记》要被放进历史的垃圾桶?别急,先听我讲一件小事。
前不久,一位做班主任的朋友,下了晚修,回到办公室,一见我就哭丧着脸说:“你看现在这学生怎么管,我刚才到班上走了一圈,竟看到一个学生捧着一本厚厚的《史记》在翻,我走过去问她:‘上晚修为什么看《史记?》’她说:‘查资料’我说:‘是什么作业还需要查《史记》,写博士论文呐?’我在她面前站了差不得有五分钟,她依然故我,无动于衷。我对她说:‘如果你还看,请你转到文科班去,不要在我物理班读了。’她这才把书放了进去。她好像还很委屈,眼泪都流出来了。你说烦不烦?”我说你不要泄气,先歇会儿,可他还继续说:“不是为了高考,我何必和她结怨!”
是啊,高考!对于中学教育,还有什么比它更神圣,更至高无上的呢?它系着无数学生的前途命运,系着许多老师的荣辱升迁、名誉地位?系着许多教授学者秘笈宝典推销的市场、应试讲学的高额回报。比较这些,《史记》又算得了什么呢?
可是作为语文老师,我还是那么不识相,还是那么迂腐老土,一副死脑筋。我总是要想:现在中学生到底可不可以看《史记》呢?如果可以,那到底什么时候可以看呢?让我们看一看中学生一天的作息安排吧:
早晨六点五分起床,晨练,吃早餐;七点十分早读;七点半上课,直到十一点四十五分下课;下午两点半上课,直到下午五点半散学;晚上七点十五分上自习,直到十点。
这就是一个高中生的一天。在这些时间里,学生要么上课,要么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各科作业。总之,只能做与课程有直接关系,或者对考试有益的事。晚修看《史记》当然就属于不务正业了。
那么,现在你可以回答我的问题了吗?我想,在今天的很大一部分中学校园里,《史记》的命运可能都不大乐观。这是《史记》的悲哀吗?不!这是孩子的悲哀,是教育的悲哀,归根结底,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
《史记》的命运都是这样,其他的文学名著的命运还能好到哪里去呢?高考是要讲急功近利的。它需要的是短平快。什么东西拿这标准一掂量轻重自明。
有一次晚修,我正聚精会神的备课,突然一位班主任走进教室,把一位学生正在看的《读者》没收了去,末了还扣了他的操行分。我心里想,犯得着吗?《读者》可是全国优秀刊物啊。
班主任这样做也就罢了,可是我们语文老师又做了什么呢?到某市一所重点中学去听课——据说连续几年省文科状元都出在这里。我们请他们介绍语文教学的经验。他们说他们很重视阅读。他们选的文章都是比较贴近学生水平的,学生可以拿来模仿;那些大家的文章一般不选,因为那太高深,对学生不实用。他们是不给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的,那太浪费。听到这些经验,我的确佩服他们的精明,可是心里总不是滋味。难道这就是中学生的阅读吗?我们老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之中到底应扮演什么角色?我认为阅读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阅读什么,不阅读什么,完全由自己决定。这种自由精神就应该从学生开始培养。老师的作用只是在读什么和怎样读的问题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而不是一刀切。
一种不能自由阅读名著的教育是一种无视文化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我很难回答。但我想知道,当我们去抨击污吏,诅咒奸商,痛斥黑心矿主,震惊于暴力的恐怖,感叹于人心不古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应不应该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呢?我们应不应该做一点什么呢?
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超常的智商固然重要,而过人的情商更加重要。有人统计过,那些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大多数都不是智商最高的,而是情商过人的。我敢断言,比尔·盖茨绝不是最优秀的科学家,但他一定是最优秀的商场战略家和营销家。因此,我们的教育工作们,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高考固然重要,但对中学生实行丰富多彩的、卓有成效的文化教育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史记》是中国文化的符号。像这样的书,中学生到底应不应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