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之王平口关城

标签:
文化 |
分类: 地理人文 |
京西古道的北、中、南各路于王平口会合后,出关城,过口西,沿着潘涧沟东侧悬崖中部向北,过玉成桥,到潘涧子村,经窄石台、玉皇庙南、木城涧沟口黑虎桥、唐家地、金锁桥、东板桥村、福龙桥、西板桥村、磨石埯、鳌鱼桥、东台村、黑牛桥、庄户村、千军台老桥、千军台村、北台村、王老庙,路分两支,西南去大安山,为玉河古道;西北去大寒岭,为西山大路。
http://s3/mw690/001sAWBPzy6Hc2OOmmm92&690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宛署杂记》载:“……又十里亦至王平口,与前诸道相会于此。又五里曰窄石台、又五里曰板桥村、曰禅房、曰庄窝台,又五里曰千人台,又十里曰大寒岭。”
此番考察的是潘涧子村到王平口村的古道,是进京的方向,目的地就是王平口关城。
从010县道下来,经过一个铁路桥洞,车行潘涧子村,由于采煤和采石,村落遗址已经难找寻,成了弃料场。前行不远,是一个断桥,东半部还有些留存,大概就是玉成桥所在了,古道被石料场的道路给切断了。
http://s6/mw690/001sAWBPzy6Hc2SlAUJ45&690
开车路过,未拍照,网片来源于网络
村南有几间房子大概是管理砂石料场的所在。房主建议把车停在房后,说房前还会往来许多大货车。
沿着石料场道路前行数百米从小桥下穿过,有一个村落,分列道路两侧的山坡上。字迹显示,1955年建的桥梁。地图上没有显示村落的名字,我一直误以为是潘涧子村或者口西村,这个错误造成我行进的错误,险些没有找到王平口关城。
http://s7/mw690/001sAWBPzy6Hc2VUCYS66&690
http://s4/mw690/001sAWBPzy6Hc2ZfW0j93&690
之后的道路很容易走错,沿着石料场道路之后是石子路,两侧是万丈悬崖,一派原始景色,判断应是潘涧沟。从GPS上看距离口西村和王平口村越来越远,才意识到走错了道路,重新返回到那个桥梁附近,这段错误耽误了1个半小时。
登上高岗,发现村落在桥梁东侧的部分才是古道,于是顺道上山,抵达口西村。口西村很小,大概是10几户人家,早已经搬空,只留下残壁。在口西村用了午餐,沿着山南的岩壁道路,抵达王平口村脚下,才知道古道在口西村的山北。
http://s3/mw690/001sAWBPzy6Hc5iv5nkc2&690
《京西览胜》载:王平口是京西古道的咽喉要塞,早在元代这里就建有关隘,设兵把守。明代时为宛平县王平口巡检司把守,清代时属绿营兵平罗营王平汛的防地,设总兵把守。王平口关城为东西走向的石砌城台,横洹于两山之间的凹处,两侧有石墙数百米,城台券洞宽3.7米,纵深4.5米,城门北侧砌筑有平台垛墙。关城南侧为一段较平坦的大道,长约500米,与王平口村相连。在这里建有一道跨涧石桥,桥南原有石牌坊一座,今已不存。
王平口村是古道上稍大的村落,大约二三十户人家, 1995年搬迁,是比较晚近被遗弃的村落,与口西村一样,也只留下残壁。村子就建在悬崖上,古道从村中穿过。
http://s13/mw690/001sAWBPzy6Hc5v7yMsdc&690
村西的古道是一座很大的跨涧石桥,已经进行了修复,王平口关城就在村西的古道上。
http://s3/mw690/001sAWBPzy6Hc5A4IpAe2&690
关城不大,文物标志牌修在关城墙内,还有一个倒下的石碑,刻有“万古流芳”,应该是修路架桥的捐款名录。
http://s6/mw690/001sAWBPzy6Hc5CWX3L45&690
http://s8/mw690/001sAWBPzy6Hc5Fbbx547&690
关城两侧的古道保存完好,大概每隔一米就是竖着的石板,之间是横着的石板,竖着的石板大概是起防滑且固定横石板的作用。关城的到口西村是一段的下山路,走不了太远,路就被挖断了,前面是悬崖,只有窄窄的一人通行的小路,未继续前行,判断能连到口西。
http://s11/mw690/001sAWBPzy6Hc5JnlGy9a&690
2014年3月9日,往返160公里,同行者5人,无形、无争、易、传说、落花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