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
(2008-10-30 15:53:46)
标签:
诗眼交情山溪渡船杨万里杂谈 |
分类: 情感记 |
今天收到一条短信,是一首诗: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依短嵩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对诗歌了解浅薄,上网查看得知,这是杨万里的绝句《三江小渡》,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
有人说,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大意是:溪水流过桥后就不再回来,小船还得靠短篙撑开。交情就是要像山溪渡那样恒久不变,不管风吹浪打永远还在。
这首诗的诗眼是“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用“交情”比做“山溪渡”,借自然界的“风波”象征社会风浪,从而突出了诗的主旨。
但又有人说,这首诗的诗眼是“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这个答案有违诗眼的定义,是不够科学的。
用渡船比喻“交情”才是诗人的本意;你看,它有来有往,而不像溪水那样一去不返,它讲信用,哪怕江面上有风波,它也坚持摆渡,急人之难。渡船的形象正是对交情最形象的注解。
两种解释,我宁可理解第二种的分析,需要继续好好学习学习,看看是如何分析此诗......
什么是诗眼?
查《写作知识辞典》:诗眼,是指诗中最精炼、传神的字句,是全诗的主意之所在。该书还说,诗眼,以一字为“眼”的较为常见。
夏传才著从《诗词入门》也明确指出:诗眼,好比人的眼睛能够传神,诗词中一个字用得好,能传达一句诗或一首诗的精神。该书还特意介绍提炼诗眼的一个经验,就是要用好动词,用动词写景物最能使特征突出,形象生动。
像《三江小渡》一诗中的“交情”就是一个名词,所以“交情”不是诗眼。
山溪渡,在诗中仅仅是诗人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与交情没有什么联系,它既不是比喻,更不具有象征意义。
“风波”二字也只在尾句中出现一次,起烘托渡船“去又来”的作用。因此,“风波”在诗中最鲜明的特征是双关。
一者指江面上有形的风浪,它与渡船总是相伴相随的;二者指人类社会的争斗、矛盾、坎坷、灾难等,它是检验交情的试金石。这样去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不是更能贴近原诗?
一、二两句写景,营造了一种依依惜别的氛围,描景中出现了两种景物的对比:溪水流过小桥一去不返,而小舟却倚仗一支短篙在两岸之间来回摆渡。
三、四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诗人由一、二句的景物对比中想到了交情,进而推出了本诗的主旨:不要学溪水一去不返,而要像渡口的小船去了又返,有来有往,经得住风波的考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吉水南溪(今吉水县黄桥乡湴塘村)人。历任太常丞兼礼部右侍郎、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左司郎兼太子侍读,官至宝谟阁学士。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四大家”。
杨万里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走过的是一条由广学博取、转益多师而至面向现实、师法自然的道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创造了他新、奇、活、快、风趣、幽默的“诚斋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建立了自己的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