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足气血万病灭(二)
(2008-09-01 09:56:02)
标签:
补足气血万病灭杂谈 |
越细碎的食物越补气血食物消化吸收的场所,西医称为胃肠,中医称为脾胃,而中医的脾胃又不单指胃肠,脾也不是西医的脾脏,中医所描述的脾,和现代医学中的胰腺类似。
几乎每一本育儿书中都会提到:3~4个月之前的婴儿,因消化酶发育不完全,特别是淀粉酶很少,是不能吃大米、面粉、玉米、小米、红薯、马铃薯、芋头等含淀粉较多的食物的。以前的人并没有充足的牛奶、奶粉给孩子喝,另外还有母亲缺乳或母乳不足时,都是给孩子喂米汤、面汤等,孩子一样长得好好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需要通过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的协调合作完成的。我们日常所吃的食物中,除了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可直接吸收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都是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均不能直接吸收,必须先在消化道内经过,并被分解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后,才能通过消化道内的黏膜进入血液,送到身体各处供组织细胞利用,供各个脏器发挥正常的功能,保证身体的生长,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这种分解过程称为“消化”。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吸收”。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小肠。
消化道对食物的消化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收缩活动,将食物磨碎,并使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不断地向消化道的下方推进,这种方式称为“机械性消化”;另一种是通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对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充分化学分解,使之分解成能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这种消化方式称为“化学性消化”。在正常情况下,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是同时进行,互相配合的。
两种消化的目的都是将食物磨碎,分解成小分子物质,顺利通过消化道的黏膜进入血液,而大分子的物质只能通过粪便排出。
西医的营养学里有一种叫“要素饮食”的方法,就是将各种营养食物打成粉状,进入消化道后,就是在人体没有消化液的情况下,也能直接吸收,这种方法是在不能吃饭的重症病人配鼻饲营养液时常用到的。由此看来,消化、吸收的关键与食物的形态有很大关系,而液体的、糊状的食物因分子结构小就可以直接通过消化道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来滋养人体。
讲到这儿,大家应该明白“胃为后天之本”的真正含义了吧。当胃肠的功能开始减弱,如果我们往胃肠输送的营养物质都是液体或糊状的细小颗粒,不就能很快地消化、吸收了吗?不就能使这些营养物质直接生成血,反过来又滋养胃肠,不就能帮助虚弱的胃肠起死回生吗?保住了胃肠这个人体的后天之本,我们的身体就能少生病。
想想喂养孩子的整个过程,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孩子出生时喝母乳、奶粉等液体,不需要任何帮助就直接进入血液。6个月后,增添的稀饭、面条,各种肉泥、鱼泥、菜泥,同样在进入消化道后被顺利地吸收。
大一些的孩子,生病后胃口不好,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我也建议家长给孩子吃一些有营养的、糊状的、稀烂的、切碎的食物,能很快帮助孩子恢复健康。
这种方法同样适合成人。大病初愈、久病体弱的人或老年人,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补养胃肠。
保护好胃、肠,心宽体壮保养胃肠的原则就是胃肠喜欢什么,你就给它什么,胃肠怕什么,你就不要做什么。
胃肠最喜欢你的细嚼慢咽。这样能减轻它的负担,所以易消化、温度适宜、可口的食物最受胃肠的欢迎,而那些过硬、过烫、过冷、过辣、过黏、油炸、腌制的食物应该离我们的嘴巴远远的。
胃肠喜欢定时、定量和有规律的进食。你看所有的长寿老人,他们从不暴饮暴食,总是定点吃饭、睡觉,饮食极有规律。所以,定时定量要从婴幼儿就开始抓起,一直坚持到老。
胃肠更喜欢好心情。大家都有生气吃不下饭的时候,生气的时候肝火就旺,按五行相生相克规律,肝是木,脾胃是土,木是克土的,当肝火旺时会直接抑制脾胃的功能,使人没有胃口,所以放松心情是增强食欲,促进消化、吸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胃肠最怕冷。寒冷之物之所以会引起胃肠的不适,是因为寒冷会使胃肠的血管收缩,影响食物通过消化道的黏膜化生为血液。
所谓的“寒冷”,除了指食物本身的温度外,还有食物的属性,所以,一定要尽量少吃寒凉性质的食物,多吃性平、性温的食物。
体育锻炼让你胃口大开。有人可能觉得这样说有些片面,为什么有的人锻炼后食欲旺盛,另外的人锻炼后反而不想吃饭了,这类人就是气血不足。因为,锻炼后气血多分布到了四肢,如果气血不足,胃肠就会相对缺血,血供减少后,消化功能就下降,反倒不想吃饭了。遇到这种情况时,一是减少运动量,尽可能多吃一些细、软、烂的食物,等气血补足的时候再去锻炼,就不会出现上述不适了。
胃肠最喜欢按摩。当经常有胃胀、消化不良的症状时,在腹部左右上下轻轻按摩,不舒服的症状会随之减轻,所以胃肠消化功能不好的人,要经常摩腹。肚子上有人体最重要的9条经络,按摩时等于把9条经络全照顾到了,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健康良方。
几乎每一本育儿书中都会提到:3~4个月之前的婴儿,因消化酶发育不完全,特别是淀粉酶很少,是不能吃大米、面粉、玉米、小米、红薯、马铃薯、芋头等含淀粉较多的食物的。以前的人并没有充足的牛奶、奶粉给孩子喝,另外还有母亲缺乳或母乳不足时,都是给孩子喂米汤、面汤等,孩子一样长得好好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需要通过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的协调合作完成的。我们日常所吃的食物中,除了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可直接吸收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都是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均不能直接吸收,必须先在消化道内经过,并被分解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后,才能通过消化道内的黏膜进入血液,送到身体各处供组织细胞利用,供各个脏器发挥正常的功能,保证身体的生长,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这种分解过程称为“消化”。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吸收”。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小肠。
消化道对食物的消化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收缩活动,将食物磨碎,并使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不断地向消化道的下方推进,这种方式称为“机械性消化”;另一种是通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对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充分化学分解,使之分解成能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这种消化方式称为“化学性消化”。在正常情况下,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是同时进行,互相配合的。
两种消化的目的都是将食物磨碎,分解成小分子物质,顺利通过消化道的黏膜进入血液,而大分子的物质只能通过粪便排出。
西医的营养学里有一种叫“要素饮食”的方法,就是将各种营养食物打成粉状,进入消化道后,就是在人体没有消化液的情况下,也能直接吸收,这种方法是在不能吃饭的重症病人配鼻饲营养液时常用到的。由此看来,消化、吸收的关键与食物的形态有很大关系,而液体的、糊状的食物因分子结构小就可以直接通过消化道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来滋养人体。
讲到这儿,大家应该明白“胃为后天之本”的真正含义了吧。当胃肠的功能开始减弱,如果我们往胃肠输送的营养物质都是液体或糊状的细小颗粒,不就能很快地消化、吸收了吗?不就能使这些营养物质直接生成血,反过来又滋养胃肠,不就能帮助虚弱的胃肠起死回生吗?保住了胃肠这个人体的后天之本,我们的身体就能少生病。
想想喂养孩子的整个过程,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孩子出生时喝母乳、奶粉等液体,不需要任何帮助就直接进入血液。6个月后,增添的稀饭、面条,各种肉泥、鱼泥、菜泥,同样在进入消化道后被顺利地吸收。
大一些的孩子,生病后胃口不好,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我也建议家长给孩子吃一些有营养的、糊状的、稀烂的、切碎的食物,能很快帮助孩子恢复健康。
这种方法同样适合成人。大病初愈、久病体弱的人或老年人,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补养胃肠。
保护好胃、肠,心宽体壮保养胃肠的原则就是胃肠喜欢什么,你就给它什么,胃肠怕什么,你就不要做什么。
胃肠最喜欢你的细嚼慢咽。这样能减轻它的负担,所以易消化、温度适宜、可口的食物最受胃肠的欢迎,而那些过硬、过烫、过冷、过辣、过黏、油炸、腌制的食物应该离我们的嘴巴远远的。
胃肠喜欢定时、定量和有规律的进食。你看所有的长寿老人,他们从不暴饮暴食,总是定点吃饭、睡觉,饮食极有规律。所以,定时定量要从婴幼儿就开始抓起,一直坚持到老。
胃肠更喜欢好心情。大家都有生气吃不下饭的时候,生气的时候肝火就旺,按五行相生相克规律,肝是木,脾胃是土,木是克土的,当肝火旺时会直接抑制脾胃的功能,使人没有胃口,所以放松心情是增强食欲,促进消化、吸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胃肠最怕冷。寒冷之物之所以会引起胃肠的不适,是因为寒冷会使胃肠的血管收缩,影响食物通过消化道的黏膜化生为血液。
所谓的“寒冷”,除了指食物本身的温度外,还有食物的属性,所以,一定要尽量少吃寒凉性质的食物,多吃性平、性温的食物。
体育锻炼让你胃口大开。有人可能觉得这样说有些片面,为什么有的人锻炼后食欲旺盛,另外的人锻炼后反而不想吃饭了,这类人就是气血不足。因为,锻炼后气血多分布到了四肢,如果气血不足,胃肠就会相对缺血,血供减少后,消化功能就下降,反倒不想吃饭了。遇到这种情况时,一是减少运动量,尽可能多吃一些细、软、烂的食物,等气血补足的时候再去锻炼,就不会出现上述不适了。
胃肠最喜欢按摩。当经常有胃胀、消化不良的症状时,在腹部左右上下轻轻按摩,不舒服的症状会随之减轻,所以胃肠消化功能不好的人,要经常摩腹。肚子上有人体最重要的9条经络,按摩时等于把9条经络全照顾到了,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健康良方。
前一篇: 补足气血万病灭(三)
后一篇:补足气血万病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