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校发展简史

(2014-06-13 15:45:18)
标签:

教育

分类: 魏家地学校

 

学校发展简史

 

“平川区魏家地学校”原名“甘肃煤炭第一工程处职工子弟学校”,成立于1971年春,现已走过四十多个春秋,经过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经过历届校长及全校教职员工的辛勤耕耘,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现以成为校舍充裕,教学设施齐全,管理科学规范,育人环境优美,教育教学质量优良,学校特色显明,在平川地区较有影响的一所学校。学校现占地面积46441平方米,建筑面积7213平方米。有学生729名,20个教学班级。教职工78名,其中大学本科学历44人,大专学历29人;中教高级职称3人,中教一级9人;小学高级18人。有多名教师曾获省“园丁”奖和市、区“园丁”奖。三十余名教师曾获靖煤公司或平川区优秀、先进教师。

中层设有教导处、教研室、政教处、总务处、团支部、少先大队。

学校藏书12000余册,理、化、生实验室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拥有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和满足教学需求的音、体、美教学设施及器材。

    校园风景迷人,绿化面积达占地面积四分之一,初步具备园林化学校概貌,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经过多年的积淀,学校秉承“尚德、求知、健体、做人”的校训,形成了诚信友爱、勤奋进取的校风。自2008年学校移交地方政府以来,我校先后被评为白银市绿色学校”, “白银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甘肃省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先进集体”,“甘肃省两基先进集体”,获平川区各种奖项十多次。

一、初建创立时期

1971年,煤炭工业部第八十三工程处(甘肃煤炭第一工程处前身)筹建魏家地煤矿,为解决职工子弟就学,由胡一亭等人负责筹建“甘肃煤炭第一工程处职工子弟学校”。学校成立之初,学生过百人、老师十余人,只设小学,1972年又增设初中,学生增加到近200名,教师超过20名,属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长胡一亭的带领下,全校教职工发扬煤矿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创造条件,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凭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以及高尚的师德,较好地完成了初创时各项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当年就有20多名学生完成初中学业,部分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学校也赢得了社会的认同,赢得了家长的赞许。

1972至1989年,学校隶属于甘煤一公司,在这一时期担任校长职务的依次是胡一亭、徐世才、余元智、赵庆芬、宋莲弟、杜星海。学校立足矿区实际,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技艺,在务实上下功夫,在创新上做文章,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符合矿区实际、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矿区职工子弟。学校三移校址,每次迁移,不论从教学条件或办学水平都是一次质的飞跃。这一阶段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靖煤公司也属一流学校之一。目前在政界、学界、商界、军界、科技界,以赵明、王小龙(中科院兰州分院研究员)等为代表的一批卓有建树或初露锋芒的优秀青年正是那时毕业的优秀学生代表。

二、发展壮大时期(1989-2008)

1988年“甘肃煤炭第一工程处职工子弟学校”迁至现校址,1990年更名为“魏家地煤矿职工子弟学校”,卫永康同志担任校长。学校全面执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明确 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理念,各项工作日趋规范,管理制度逐步健全,教师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

这一阶段,以卫永康为校长的校领导班子齐心协力,锐意进取,提出“创一流学校”的奋斗目标,团结全校教职员工励精图治,狠抓常规管理,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行素质教育,使各方面工作均走向科学规范的发展轨道。

这一阶段,学校不断完善教学设施,进一步添置理化生实验仪器,保证了实验开出率和分组实验达到规定要求,并自筹资金增设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使我校成为在平川地区最早开设计算机课和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学校之一。在加大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校园绿化,发动师生植树种草,美化育人环境,校园内凡是适合栽树的地方,大量种植国槐,树下种草,校园内形成了地上长树,树下长草的立体绿色, 2008年我校被评为“白银市绿色学校”。

 这一阶段,学校以加强“四风”建设为突破口,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尚德、求知、健体、做人”为校训,践行“爱岗敬业,言传身教,团结协作,实干高效”的教风和“勤学善思,自主创新”的学风,逐步形成了诚信友爱、勤奋进取的校风。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每个师生的灵魂都在接受着熏陶和洗礼,人人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辛勤地耕耘。

这一阶段,学校着力开展教师岗位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期间以教师大练教学基本功为契机,全面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地进行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从教师的基本技能(三笔两画)、一般基本功、课堂基本功和学科基本功等方面,经过长达三年的艰苦训练,全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大幅度提升,在上级部门验收时我校教师全部合格,同时被授予“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先进学校”的称号。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学校继续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坚定不移地推行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三年合格,六年争当骨干,九年争创名师”的教师培训计划,学校上下形成了岗位自我提高的良好风尚。

这一阶段,学校不断加强师德建设,突出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倡导 “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美与丑”,践行 “身边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校内无教育盲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按时做”的育人思想,完善了《魏家地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细则》,健全《师德考核档案》,每年举办“做学生楷模,建文明校园”为主题的师德演讲会,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并以养成教育为中心,构建德育工作体系,提高德育实效,努力构建校园文化环境,出台了《魏矿学校教师、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和“三从、四要、五不”的校园文明公约,建立了家长学校,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校园文明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学生的文明行为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也赢得了社会家长的认可。

这一阶段,学校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切入点,加大力度推行素质教育。先后开设了书法、绘画、计算机、声乐、器乐、数奥、兵乓球、篮球等兴趣小组,小学生全部参加不同兴趣活动,从制度层面保证每天活动40分钟,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激发了学生对爱好的追求,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的得到了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了基础,2003年小学部被评为“白银市五星级学校”。

这一阶段,学校引入竞争机制,狠抓教学质量。学校提出“向管理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向教师要质量”的口号,制定了《魏家地矿学校关于强化内部管理创办平川地区同类学校中一流学校的若干意见》128条,出台《教学质量台阶奖惩办法》等各种奖惩措施,评先选优、绩效等级工资向教学一线倾斜,教育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走向班主任、中层领导等重要岗位上,学校实行值周校长、值周主任、值周教师、值周学生四级值周制度,每周召开校领导碰头会,随时研究解决教学上的各种不利因素,全校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追求教学质量蔚然成风。中考上线率逐年攀升,从1996年后每年均有单科或全科成绩在靖煤教育处排名第一,学科竞赛每年均有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奖励。从本校初中毕业出的许多优秀学生先后进入全国著名大学:现在留美博士的孙辉、进入清华大学的王亚洲等、北京大学的张黎等、中央财经大学的冯德岚等、同济大学的姚文轩等、南开大学的党学文等、西安交通大学的陈宝红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崔明山等全国著名重点大学的学生已崭露头角,一大批或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或本科生正在各条战线上陆续建功立业,不久的将来必将卓有建树。

   这一阶段,学校坚持依法治校,制度先行。为了使学校的办学行为更加规范,发展更加健康有序,学校坚持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后盾,以规章制度为保证,重新修改、制定、补充和完善各制度,2008年整编印发了《魏家地学校规章制度汇编》,形成了8类70个岗位职责或各种管理制度。

这一阶段,历时二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眨眼一瞬间,但对魏家地学校来说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二十年,一路走来,一路汗水,一路欢歌,有失意的苦涩,但更多是收获的快乐,学校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人治到法治,由摸索到规范,由发展模糊到方向清晰,每一步都是那么踏实和稳健。

三、创新提升时期(2009——2014)

2008年学校移交地方政府管理,2009年更名为《平川区魏家地学校》,王登谭同志担任校长,以王登谭为校长的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重新规划学校发展,提出学校在注重外在形象的同时要着力提升内涵发展,继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突破发展瓶颈,在创新上做文章,走特色办学之路,努力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办学档次,要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整治校容校貌,合理布局校园。历史的原因一堵围墙将中小学一个整体分成了两校,也是横亘在师生心理中的一个障碍,于是学校拆除围墙,在原址上建成台阶,校园美了,人心齐了;2009年大幅度整治住宿、办公、教室、库房交叉使用这一零乱现象,使各种功能区功能清晰,作用发挥到最大;2010年下大力气改造宿舍楼,在不增加建筑面积的前提下,使原有的宿舍从32间增至47间,彻底解决了教师宿舍不足的问题;同年合理改造教室供暖系统,根治了多年取暖的困惑;2011年增设少先大队、团员活动、党员活动、体育、音乐、美术、心理咨询等功能教室,发挥部门育人的功能作用;同年布置中学一至四层教学楼道,集古今名人、中外格言、治世奇才、天文地理、科技知识等文化集锦于一体,形成文化长廊,校园适当地方张贴道德教育名篇等宣传画,增加了校园文化氛围,师生均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和感染;2013在校园学生容易经过的地方建成形状各异,漂亮简洁的垃圾箱,完全解决了学生随手乱扔垃圾现象。环境影响是无声的,但教育的高级境界就是于无声处胜有声,在无声中让人达到自律和提高,如此大规模的校容整治和布局调整提升了学校档次,使师生们眼前亮了,精神爽了,勤奋、动力、上进和追求油然而生,校园的书声、师生的笑声、晨练的身影就是最好的见证。

2.提升现代化办公水平,共享教育教学信息成果。多媒体教学以其声音、图像、演示于一体,变抽象于形象,变复杂于具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高效教学媒体。学校于2010年起加大推行现代化教学办公力度,首先提高教师的操作应用水平,学校利用假期的校本集中培训,专门培训教师的网络应用、课件制作专项知识,使所有教师进一步达到娴熟的使用网络备课、网上交流、多媒体上课,加速了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和利用。其次是现代办公硬件的配置,2010年接通光纤,并通过局域网系统将教室、教研组、办公室、教职工宿舍和多媒体电教室连接起来,各种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输送到校内各网络终端,2010至2013全部淘汰配置低的陈旧计算机,彻底解决了上网速度慢的问题,2012年中小学又分别配置了一个更新一代的多媒体教室,俗称电子白板教室,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更加方便了,同时学校在教学楼、办公室、宿舍楼、会议室等七处安装无线路由器,教师们不论在校园各个地方,都可以随时使用手机上网。2013年学校又接通“校讯通”工程,教师可以在网上给学生留家庭作业,随时和家长进行沟通。先进而强大的网络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办公平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最新教改信息、人文情怀深入到了每位师生的心中。可以说这几年是学校现代化教学、无纸化办公推进速度最快、应用水平最高的几年。2012年学校获甘肃省教育厅“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先进集体”。

3.创建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提升师生文明程度。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是一个学校的文明程度标志,听说读写技能也是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是一个人的最基本素质不容质疑,学校准确地意识到这一点。2010年学校以创建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为契机,推进师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提升学校文明程度。健全了组织机构,制定了《魏家地学校中小学师生语言文字行为规范》等十多项制度,把语言文字规范化落实到学生的培养目标中,纳入到基础课程,纳入到学校拓展课程,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采取“课堂评价标准必具项目”,通过举办“读中华经典,建书香校园”经典诵读、开展“读书年”、“听写大赛” 等活动,促进师生的文明言行,提高师生语言文字素养。让师生“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美观的汉字”是学校的最终目标,通过制度措施活动的有力促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同年学校获“白银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

4. 加强教学硬件投入,着力改善办公条件2010年全部淘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陈旧办公桌椅,筹集资金3万元,重新配置规格较高,样式新颖的教师办公桌椅,2011年按照国家二级标准,投资15余万元重新投入一套中学理化生实验室,使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开出率达到100%,投入5万余元充实小学科学实验室、投入3万余元添置音体美教学设施,2013年又争取矿区塌陷治理专项项目,拆除小学D级教学危楼,重新修建了一栋面积1825平米的小学教学楼和426平米的教师办公室,目前相应设施全面配套,小学教学环境已达到比较高的规格。史料是记录一个学校发展轨迹的物证,是学校的文化积淀过程的表现形式,2011年学校设置了集校史资料、荣誉陈列于一室的档案室,比较翔实地记录着学校的发展变化。2012年学校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两基先进集体”。

5.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教师价值观和学生价值观,不唯成绩定成败,不以分数论英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关键因素,多年来唯分数已成为教育的畸形。2010年学校全面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出台“教师绩效工资考核细则”,从出勤、工作量、职业道德、管理水平、工作业绩等方面,对学校各类岗位进行了细化和量化,形成综合评价体现其优劣,重视了过程,淡化了分数,增加了责任,提高了要求。同时从本年起学校也改变对学生的评价,采用“中小学生素质评价手册”,初中三年一册通用,小学六年一册通用,设互评、自评、家长评、教师评,各科成绩等栏目,每学期举行一次评价,这对学生人格的健全、身心发展的促进是科学而有力的,特别是对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特长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如此的改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走向良性发展轨道,近几年小学毕业质检和中考升学率的逐年攀升已充分体现出来。2010年度获平川区城镇小学教学质量二等奖,2011年获平川区城镇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有37名学生获国家、省、市级奖项,2012年获平川区中考成绩三等奖、六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三等奖,有24名学生获国家、省、市级奖项;2013年有42名学生获国家、省、市级奖项或取得艺术等级鉴定。

7.加强教育教学革新,打造高校课堂,减轻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从2010年起,学校以教育局每年推出的“三项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行各种先进教学方法,强力打造高校课堂,“三疑三探”“情境教学”“336教学模式”以至于我区形成的“情境探疑”等教学模式已在我校逐渐推开。学校每学期均开展“年级组、学科、中学、小学、全校”不同层次的校级优质竞赛课,采取以赛驱改,以赛推陈。同时学校对学生的课外作业数量在制度层面做了要求,否则算教学违规。目前课堂活了,教师的讲声少了,学生交流探讨多了,自主学习氛围浓了,自学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负担轻了,教学质量高了。2010到2013年省级、市级、区级优质课我校教师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初中升学率不断刷新历史记录。

8. 创建特色项目,提升办学档次。走特色办学之路是学校近年来的既定目标,“不能整天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2009年学校立足实际,选准突破口,创建学农综合实践特色项目,以体验活动为依托,提升德育能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几年的实践活动,已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德育为主线的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以至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改进,项目也经过了教育局的验收。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有力抓手,国家如此,集体如此。近几年学校在遵循教育规律前提下,不断打破原有惯例,推陈出新,循序渐进,一批批综合素质较强的初中毕业生走出了校门,正在追求更高的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素质,教学硬件建设等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正在沿着良性发展轨道上阔步前进。

一四年六月一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