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之旅(四)乌日策(下)

标签:
木头城沙尔甘8字线塔拉公园乌日策光追影子 |
从沙尔甘车站出来不远,就到了塞尔维亚著名的塔拉国家公园的泽列尼卡观景台,塞尔维亚的景点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正规,甚至有点野的感觉,像塔拉国家森林公园,没有大门,更没有管理人员。观景台的海拔只有555米,站在观景台上极目远眺,远处是德里纳河谷。塔拉公园位于塞尔维亚西部,与波黑接壤,是众多喜爱自然风光的游人亲近大自然的好地方。

塔拉国家公园位于塔拉山和兹维耶兹达山山脉峡谷中,地势险峻,拥有茂密的针叶林和气势恢弘的德里纳河流以及幽深的峡谷。德里纳河蜿蜒346公里,最宽处约1公里,最窄处仅40米,有的悬崖垂直高达一千多米,形成了欧洲最深最长的峡谷之一。德里纳河曾经被称为泽列尼卡,所以把这个观景台取名为泽列尼卡。塔拉山被湛蓝的德里纳河环绕,将塞尔维亚与波黑分隔,站在观景台上就可看到河对岸的波黑。公园很大,据说徒步塔拉公园要几天时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从观景台眺望美丽的德里纳河。


距离观景台不远就是佩鲁冾克湖,该湖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湖长52公里,一直延伸到斯普斯卡共和国的维谢格拉德,湖水往下流入德里纳河,在此修建了一座水电站。平静的佩鲁冾克湖面上漂浮着一些网箱,应该是养鱼的鱼排。



下午我们到达今晚住的这栋小别墅,放好行李立马启程到《国家地理杂志》上榜景点:河中小屋。这是一个不像景点的景点,只是在路边有一块牌子作为小屋的介绍。在绵延346公里的德里纳河,河中有一块体积不大的岩石,岩石上建有一间小房屋,这间房屋在当地非常有名,被称为“德里纳河小屋”,里面的生活设施齐全,可以容纳几个人。现在不是雨季河水不大,所以小屋周边裸露出了一些岩石。

因德里纳河水清澈,两岸的景色宜人,在河水较平静的季节吸引了很多当地人到这里游玩。1968年夏天,曼迪奇兄弟俩和朋友几乎每天都来这里游泳,累了就会爬上当时还没有建小屋的这块岩石上休息,但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烫,于是兄弟俩便筹划在岩石上搭建一座小木屋。小屋建成后,曾多次被洪水冲毁后又重建,如今的小屋增加了水泥柱才得以存在,在自媒体加持的今天,河中小屋已成为网红打卡点,来塞尔维亚旅游的游人都会慕名前来。

第二天我们来到乌日策木头城,木头城因拍摄电影《生活是奇迹》而建,被称为现实中的乌托邦,教堂、住宅、磨坊等等应有尽有。木头城小巧精致,这里所以的建筑甚至道路,都是用当地的木头和石块打造,是名副其实的木头城,有的木屋竟是用片岩做瓦面,不仅耐用而且防火,所以小木屋虽然经历了百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完好。


木头城离塔拉公园不远,四面环山风景优美,在晨光照射下的木头城显得很立体,我们早上来得早游客很少,适合我们慢慢逛。木头城里全是别致的木建筑,墙面上画了很多人物和动物,我没看过这部电影,权当小镇风情来欣赏,但已隐约感受到了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自带风韵在里面,这乌托邦般的地方也是游人的梦幻天堂。

漫步木头城,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王国,形态各异的木质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与山峦融为一体,与绿色连成一片,远处连绵的群山,葱郁的密林,恍如世外桃源。我往木头城后面走去,屋外不远处就是山谷,感觉空气特别清新,在这里隐居是最适合不过了。站在小木屋平台上,吮吸着清新而湿润的空气,微风轻轻滑过面颊,时而飘过几滴小雨,几片落叶随风飘落,伴着不时传来的鸟鸣声,看着远处散落在沟谷的村落,感受着这里简单纯粹的生活,光阴在温润恬静中缓缓流逝,虽然山风微凉,却能让你如痴如醉,此时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离开木头城往上走不远,就是8字线火车站,因昨天下雨没看到窄轨小火车出行,所以今天顺道再来。今天的天气很好,车站里已聚集了很多等待乘坐小火车的学生,有同伴走过去拿着翻译器跟她们聊天,她们很高兴地与我们聊了起来。


现在作为观光的小火车每天开几趟,每趟沿着8字线走,往返大约两小时左右,中间停几次给游人下来拍照。上车时没有验票员,列车行驶过程中会验票,我走到车厢里,看见几节车厢的乘客基本上坐了一半,我们没有时间等,所以只能看个热闹。

中午我们准备从塞尔维亚乌日策过境到波黑,路上看见远处一座教堂孤零零地伫立在一个小山包上,教堂周边野花盛开,天上的白云滚滚,远远一看很有气势,我们便沿着崎岖的山路往里走去。


我走近一看,教堂大门紧闭,好像是新建的,四周一公里以内很少房屋,更没有人烟,有的只是崇山峻岭,在荒山野岭中远处只有一些零散分布的红房子。

有人说塞尔维亚很少享誉世界的景点,一路走来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塞尔维亚的美不需要被标签化,也不需要著名景点作为噱头,但路上的景色就足以让我们频频驻足,小镇风情、历史遗址、路边小景等等,使我们不断地享受着视觉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