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塞尔彭自然史》导读

(2015-02-22 04:35:07)
标签:

吉尔伯特·怀特

塞尔彭自然史

博物学

自然文学

分类: 书话

    吉尔伯特·怀特(Gilbert White,1720-1793),英国博物学家。牛津大学毕业后在大学工作过几年。1755年,35岁的怀特回到自己的家乡塞尔彭。虽然多次有人请他去大学就职,但他都拒绝了,一直留在塞尔彭这个偏僻的村子里。梭罗走进自然是为了在宁静中思想,法布尔离开城市是为了科学,而怀特似乎更为了享受一种生活:悠然、安静、优雅,又兼有科学的趣味。1789年——怀特去世前四年,他与两位博物学家本南德和巴林顿的通信集出版,名The Nature History of Selborne1934年周作人写文章介绍这本书,将其译为《塞尔彭自然史》,后来的人也多沿用这个译名。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考其词源,以为Nature History正确的译法应该是博物学或博物志。博物学是人类观察认识自然的一门古老学问,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四大传统之一,它包括现代科学的天文、地理、植物学、动物学等多个领域。因为博物学的基本方法是在自然和生活中观察,因此可以说它即是科学,又是一种生活方式。

怀特生活的18世纪,博物学日渐发达,著书的博物学家也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很少。作为科学家的怀特和他的科学书《塞尔彭自然史》,在科学史上被誉为达尔文等大科学家的先驱,他对鸟类、昆虫和植物的精密观察和描述有极高的声誉,但《塞尔彭自然史》之所以广为流传,直到1996年,美国Outside杂志评选“改变世界的十本书”,《塞尔彭自然史》还名列其中,这原因更在文学,及其呈现出的一种生活方式。即,当《塞尔彭自然史》的科学知识逐渐成为科学常识时,它在文学史、人类生活史和精神史上却越来越闪烁出独特的魅力与光辉。英国的文学史家戈斯(Edmund Gosse)在《十八世纪文学史》中称誉《塞尔彭自然史》是“十八世纪所留给我们的最愉快的遗产之一”。哈德森(W.H.Hudson)在其文集《鸟与人》中则从另一反面言说怀特和《塞尔彭自然史》:“他虽是很谦逊极静默,他的精神却在每页上都照耀着。那世间之所以不肯让这小书死灭的缘故,不单是因为它小,写得好,充满着有趣味的事情,主要的还是因为此乃一种很有意思的人生文献”。

《塞尔彭自然史》的编者艾伦(Grant Allen)也正是从人性的培养上赞誉怀特:“达尔文身后留下伟大的理论,却只能引起科学史家和哲学史家的巨大兴趣,普通读者并不关心。而吉尔伯特·怀特所写的书,却将作为观察的典范,一个人、一个地方、和一个时代的画像,被后代的读者阅读……爱自然,观察自然,是人人都能的。在这一点上,每个人都能从怀特身上取得教益。我们的目标,应是把自己塑造为立体的人,使自己有圆满、协和、博大的人性。我们都不愿做‘扁平人’……请以怀特的率真、无成见的眼神,去直接观察自然吧!……不管你是否推进了科学,你至少会使得人类中多了一个真心爱美,爱真理的老实人,从而推进我们普遍的人性”。“这世界不需要那么多‘科学的推进手’,却需要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

博物学著作通常联系着“地方性知识”和当地人的“生活世界”。在我们选的这篇文字中,怀特安静又深情地讲述着塞尔彭的三棵大树在天灾人祸中的死亡,及其树下人们悠闲欢乐的生活。那时的人们对树有着深切情感,他们种植的树木可以长到很大。两个世纪后,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奥尔多·利奥波德买下一个因日渐贫瘠而废弃的农场,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名著《沙乡年鉴》,也写下了一棵80岁的老栎树在暴风雨中的死亡:“我用斧头和锯条从80岁的老栎树身上索取木柴,栎木柴在壁炉里熊熊燃烧,好像要把80年的阳光全部释放出来一样,温暖了我的小屋,更温暖了我的心灵”。大自然生生死死,都可以温暖着人的身与心,只要人们还爱着它。

而塞尔彭的林子中响起了锯树的声音,栎树摇摆着仆倒下来,树上乌鸦被压死在地上,怀特讲述的是事实,也更像隐喻,就像沈从文《边城》中白塔的倒掉——预示着一种生活的终结。艾伦在《塞尔彭自然史·导言》中,花了大量篇幅来怀念怀特呈现的这种已终结的生活:“那时候的时间,还不是金钱,而是享受、修养、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他正是怀着尊严、和不枉度生命的感觉,这样花去他的时间的,而在我们狼奔豕突的现代生活里,这样的日子,已散如烟云”。

    怀念《塞尔彭自然史》中的生活方式的不仅是艾伦,现在,塞尔彭这个英国小村子,已成了热爱自然,向往优美生活的人们的圣地。

《塞尔彭自然史》导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