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第二篇《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导读

标签:
梭罗瓦尔登湖热爱自然 |
分类: 书话 |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钱钟书用这句话指出不同民族之间依然会有相同的文化心理。对大自然的爱,就是人类这种共同的文化心理之一。各种文化无论如何不同,但都会有以热爱自然为主题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国有田园诗,美国有自然文学(Nature Writing)——梭罗的《瓦尔登湖》被认为是自然文学的先驱和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但习惯了中国田园文学的读者,对梭罗的自然文学会有点不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国的田园诗人以直觉感悟自然,享受田园,而梭罗——当然他也有大量笔触书写山光水色,但他却用同样多的理性和篇幅去“辨”——思辨。《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是《瓦尔登湖》的第二篇,梭罗写自己最初搬进湖边森林的生活,他用自己的全部感官去体味自然的声色、光影与味道,森林、鸟鸣、湖泊、黎明、晨风……大自然的一切都让他欣喜。但伴随身体沉浸自然时情感的欣悦,精神世界里的梭罗热情严肃地思考着,他要回答在题目上写下的人生大问题:我要在什么地方生活?我为何生活?
对第一个问题,梭罗给出的答案是:“远离嚣闹和骚扰”、“我生活在更靠近了宇宙中的这些部分”——“终古常新的没有受到污染的宇宙的一部分”,也就是自然。
热爱自然,仅仅说说,仅仅用语言表明自己的立场是不够的。梭罗是一个博物学家、博学的人和一个思想者,这是真正热爱自然所必须的东西。连一棵树一只鸟一个星座都不认识的人,无论他如何表白热爱自然,也只是叶公好龙而已。热爱自然的梭罗认识树林中每一棵树:橡树、松树、苹果树、枫树、赤杨……他亲近每一只鸟:画眉、东部鸫鸟、碛鶸,野麻雀,怪鸱和许多别的鸣禽;他会向每一个星座致敬:昴星团或毕星团,牵牛星座或天鹰星座……
为什么要到自然中去呢?“不是去修行过隐逸的生活”,梭罗给出自己的解释:“因为我希望过谨慎的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我不希望过非生活的生活。”到自然中去,不仅是热爱,更是选择。选择是在文明的熏染中找到自己的生活价值观。在诉说瓦尔登湖边的情感与思想时,梭罗是博学的,他不断地引经据典:古希腊神话、古印度史诗、中国的《论语》、威廉·库柏的诗歌、古罗马的老卡托……梭罗正是在这些文明启蒙中发现了自然,寻找自己理想的栖居地与想要的生活。
有了自己的价值观才能说一个人有了思想,思想就是有所取舍,有所选择。自然歌唱者梭罗同时也是文明社会的批判者。他看着自己选择的湖边土地,他说湖水之外的大地“是干燥的土地”,他是在说自然是现代文明洪水中的方舟——因为方舟就是在洪水中寻找“干燥的土地”。他批判文明人的生活“在琐碎之中耗掉了”、“掉进自己的设置的陷阱,给奢侈和挥霍毁坏完了”、“太放荡了”……批判之后,梭罗要回答我为何生活,我如何生活了:“我们如大自然一般自然地过一天吧”——“简单化,简单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深地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才能“生活得诗意而神圣”。
梭罗不仅是大自然的热爱者,也是一位启蒙者。他把自己比作是“黎明时站在栖木上的金鸡”,他要“放声啼叫”,只为“唤醒我的邻人”。他要做的不仅是在自然中孤芳自赏,而是用自然启蒙一种“诗意而神圣”的生活。
老师爱默生用理论言说自然,梭罗却真的走进了自然,摒弃浮躁的现代物质生活,在最简单的生活方式中,丰富精神世界,思考最高的生命原则,写出优美而深刻的《瓦尔登湖》。译者徐迟提醒读者,梭罗走进瓦尔登湖边的森林,是主动追求心灵的安静,在安静中思考。安静,被徐迟赋予了重要的思想史意义。他也用这个充满诗意和意义的概念来诠释《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因此,要阅读并理解梭罗和《瓦尔登湖》,你得安静下来。安静是心灵澄明干净的状态,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和这位亨利·戴维·梭罗先生一起,思考一下自己,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则”。——生命,总需要一些更高的原则。梭罗说:“人类无疑是有能力有意识来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