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会小记:刘玉凯老师漫谈钱钟书

(2015-01-16 03:50:21)
标签:

刘玉凯

钱钟书

管锥编

读书人

分类: 读书会

读书会小记:刘玉凯老师漫谈钱钟书

小序:20141228日读书会,由我的老师刘玉凯先生主讲。讲完后,我让商学院的赵鑫鑫同学写读书会小记。虽然每次读书会,鑫鑫都有录音,但他选择了凭自己记忆写出了初稿。我又听了两天录音,把老师的好多原话,以及我当时和事后的一些想法,还有查阅的一点材料,加了进去,成了现在的样子。算是读书会一次特殊的纪念。

 

2014年最后一场读书会,算是为我们的2014年画上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读书会两点半开始,但是在两点二十分的时候,屋子里就坐满了人,没有一个空位子,找不到座位的同学来来去去,有点着急。后来,还是曹禧修老师带着同学到楼上去搬来椅子。待到所有人都坐下后,24411这个房间似乎一下子闷热起来。一屋子的同学,都抬着头静静地等待着——等待老师的老师——刘玉凯老师——这次读书会的主讲人,读书会的娃们叫他师公。

面对这一屋子的同学,马俊江老师的开场白表现出很浓的“醋意”——“今天心里有点不平衡。我做读书会几年来,从没有过这么多人。每次也就二三十人,多的时候,也就四十多人。还是刘老师有魅力,一下子来了七十多人!”马老师是笑着说的,刘老师和在场的我们也都笑了。笑里有马老师常说的尊师吧,尊师是传统,也是文化带来的人间温情。“今天像上课一样吧,大家站起来,说声老师好”。马老师站起来,大家也都站起来:“老师好!”

轻松的玩笑和温情的问好结束,马老师的开场白恢复惯常的认真严肃:“刘老师是我的硕士导师,他的学术我没有资格评述,但我可以说刘老师是个好学者,可爱的老师。学术讲究深度,深度需要视野,我们这代学人很少有刘老师这样的视野了。刘老师熟悉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民俗学等很多领域,简单说,就是个读书人,什么书都看。我从刘老师那里学了点皮毛,也爱把这点心得说给大学里的年轻人听:教育有专业,读书无壁垒。做学问不能太专家,脑子里只有自己的专业,无异于坐井观天。现代文学的大家多是国学大家,我们这些现代文学专家恐怕难以对他们进行深入研究了。比如研究钱钟书先生,搞现代文学的,可以谈点《围城》,但古典文化学养不够,无法深入《谈艺录》《管锥编》,如何能领会钱钟书的全貌!但刘老师可以,我甚至认为,刘老师对古典文化的阅读超过其专业现代文学。学界这样的学者不多了吧。今天还听到一位现代文学专业的新科长江学者放言:古代文学都是毒素。学术视野的狭隘真是让人恐怖!学者也叫学人,读书治学的终极目的是学着做人,做什么人?读书人、文化人、知识分子。读书人得有点书生气,文化人得有点文化气、知识分子得有点知识分子气,不能满脑子仕途经济功名利禄。刘老师的学问,我们做学生的,敬重;他的为人,我们喜欢。我喜欢用喜欢这个词——我们喜欢我们的老师。希望我也能成为你们喜欢的老师,有一天你们做老师,也能成为你们的学生敬重和喜欢的老师。话说多了,请刘老师开讲”。

刘老师的开场白从书虫子说起,倒是正适合今天所讲的人——钱钟书——钟情于书,而不是钱:“很开心能到浙师大来,知道这里有个读书会,聚集了一批书虫子,早就想见见你们这帮书虫子。也想看看马老师的生活状态,他很潇洒(大家笑)。马老师刚才介绍我,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说得好一点,可以原谅(此处有笑声,刘老师也笑了),但不真实,没那么神。大家读书都很平等,都是读书。你们年轻人读过一本书,我年纪大了,没读过,你们就是我的老师”。

从读书,刘老师说起了钱钟书,语气谦逊,谦逊是敬重吧:“说到钱钟书,我并没有说过我有资格谈他,我也没有资格评论他。我今天要说的也只是一些很浅的道理”。

讲述一个问题,总要有自己的针对性,而非无的放矢。刘老师的漫谈,从人们对钱钟书的质疑说起:第一,大学生的穆旦都参加远征军抗战去了,抗战时期钱钟书做什么了呢?(在无行的才子葛红兵博士看来,文-革中的钱钟书是个只会自保的鸵鸟,因为钱钟书没有对那个时代“愤愤不平”……)不能算了不起的人。第二,说钱钟书是学者,可他有几本学术著作?几篇论文?《旧文四篇》才四篇,加了三篇,成了《七缀集》。现今学术体制下,这几篇论文评副教授也许还可以,评教授肯定不够。《管锥编》一百多万字,可我们看不懂,那写了又有什么用。对这些质疑,刘老师说“我的回答很简单”——

19世纪的卡莱尔有一个著名的系列演讲,名为《论英雄、英雄崇拜与历史上的英雄业绩》(也有译本译作《英雄和英雄崇拜》、《英雄与英雄崇拜》),六讲讲了六种不同的英雄。在第五讲中,他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文人英雄,并将文人英雄定义为‘现代最重要的人物’。钱钟书先生就是我们民族的‘文人英雄’。革命有革命英雄,科学界有科学英雄,文学史有作家英雄,学术界有学者英雄……文人英雄和其他英雄一样,都是伟大的,都值得我们敬仰。

“我出版过一本《鲁迅钱钟书平行论》,有人反对,以为二人无法平行。为什么不能平行呢?比较文学领域,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都能比较研究,怎么鲁迅钱钟书就不能比较了呢?平行论那本书,我只是以平行的方法,来讨论比较鲁迅钱钟书若干文化现象的一本随笔集,写得很好玩儿。马老师也说写得有趣,学术不排斥有趣啊。但我还要写一本严肃的《鲁迅钱钟书比较论》,我这辈子,只要活着,一定要写出来。我没有博士学位,那本书就算是我交给学术的博士论文。(马老师插话:博士毕业就一个人给拨穗,到时候我们一帮人给您拨穗去。大家笑)

“我说我不是很有资格研究钱钟书,我外语不行。我曾经说我要下决心把外语学好,马老师就送我一本英文版的《老人与海》,这书太好了!我真喜欢。可钱钟书太渊博,《管锥编》引文那么多,引文涉及语种除英语外,还有希腊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等等。写这样的书,与一般人实在隔阂,因为我们没有那么深厚的西方文化修养。隔阂归隔阂,像钱钟书这样的文人英雄,在中国是不多的。

“我们可以把鲁迅和钱钟书这两位文人英雄放在一起说。鲁迅有鲁迅的伟大,也有鲁迅的局限;钱钟书是书斋里的学者不是改革社会的斗士,但钱钟书也有鲁迅比不上的优点。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改革者,也需要象牙塔里的学者。鲁迅是思想家,是作家,他的文学悟性很少有人能比得上。百草园不就是一个草没有除净的破菜园子吗,可鲁迅写那么好。‘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鲁迅学医时学过德语,可为什么用德语向蟋蟀覆盆子们告别呢?难道用蟋蟀语吗?

这样说时,刘老师笑了,大家也笑出声来。胡适讲做学问就是要在无疑处有疑,刘老师关于Ade的疑问也真是另类!蟋蟀语的反问和想象也真是有趣好玩儿!文本细读和文学欣赏也都需要这样另类有趣的想象,而不是一味总结微言大义的中心思想之类。向蟋蟀覆盆子木莲告别,告别得那样认真那样沉痛,只有孩子的心才能做到吧。木莲后面加了一个“们”字,更显示出儿童无师自通众生平等的生命之理。“用什么语都无所谓,孩子的心和草木虫鱼是相通的”,马老师忍不住插话。

“鲁迅的文学悟性那么好,一般人难以企及,而思想又那么深刻。不用给鲁迅戴多少‘家’的帽子,鲁迅就是个作家,有极致的感性和理性的作家,杂文也充满了抒情气息与人情味,这还不是作家英雄吗!虽然他只有一米五几的身高,去世时才38公斤。那么一个瘦小的人,可往那一站,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英雄气概。写文章,能把问题分析得那么深刻,恐怕鲁迅自己写完都要拍案叫绝:我怎么写这么好,这么有深度啊!(此处有笑声)像《灯下漫笔》《春末闲谈》这样的文章,太漂亮啦!我们一辈子不看真会后悔呀!

“鲁迅有没有缺点呢?当然有,鲁迅不是个渊博的人,外语不是那么好,只精通日语,第二外语德语也不算特别好……”听到刘老师这样说,马老师插话:“鲁迅先生不广博那是和钱钟书比,和我们比起来,那就要广博得多啦!外语比我们好多了”。(大家笑)

“鲁迅读书没钱钟书多,但二人也有不同的读法。鲁迅是思想家的阅读,有他关注的中心,在书里(文化史——中国人史)里为中国人的“病根”把脉。钱钟书是学者式的阅读,做了大量笔记。但读完钱钟书的全部著作,会发现钱钟书的思想非常丰厚。与鲁迅不是一个领域的思想,是学术思想:文化观念、史学观念、教育观念、政治观念等等,比鲁迅涉及的领域要多。

“学者的钱钟书也有文学,写过诗,不是白话诗,是旧体诗,1995年出了一本《槐聚诗存》。但一直没有人为它认真做点注解,那时候我跟俊江说,我要把钱钟书的全部诗歌注一遍。《槐聚诗存》收录诗歌270余首,集外还有200多首,我搜集全了,用两年多时间,将《诗存》和集外诗全注释了一遍,大概有一百万字。两年多时间,除了上课吃饭睡觉,就是坐在电脑前,做这份工作。

马老师想起了那时的情景,说说学术就是苦乐参半的事,苦和其他事一样的苦,但那乐却是不一样的乐。刘老师那时一直在翻阅《全宋诗》《全宋文》等古籍,不时会得意,甚至兴奋起来,像个小孩子:“今天又搞清了钱钟书的一个典故!”注疏是一种传统治学方式,但现在能这样为一个典故泡在浩如烟海的古籍里,能为旧体诗注疏的现代文学学者不多了吧。但因种种原因,刘老师的书现在不能出版……

“不急,做完了就是开心的事。人总是希望成功,其实有期待才好,活着才有意思。有生之年不能成功,也是我努力做过的东西。留给后人也好,总会问世的……

“有人说《槐聚诗存》难懂,典故太偏。我注了一遍后,发现钱钟书用典不偏。钱钟书喜欢用杜甫陶渊明的语句,喜欢宋代诗歌,用苏轼的典故多。钱钟书的才气能和苏轼相比。他太喜欢苏轼了,因此我也特别喜欢苏轼。读古代文学,陶渊明和苏轼是跳不过去的人。那么好的作家,怎么能跳过去啊!(有人笑。刘老师讲自己所喜,经常激动起来,拍着桌子)陶渊明之后的诗人,没有不读他的,没有不称赞他的,苏轼就太喜欢陶渊明啦。直到晚清,龚自珍还在引用陶渊明。陶渊明的隐逸思想怎么评价是一回事,他的思想和生活,恐怕也是知识分子人生状态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呈现。陶渊明对人生的感悟太多,其诗也好懂,至少比钱钟书的诗好懂。陶渊明的诗不多,诗全集也就很薄的一小本,我们读书会可以读读他。

“好,即便钱钟书旧诗像你说的,用典偏,你费点功夫,读书学习,提高自己,把陌生的典故变成熟悉的,不就不偏了嘛。我年轻的时候,和顾之京老师住邻居,顾老师是大学者顾随先生的女儿。我问她,古诗读不懂怎么办?顾老师很亲切,笑笑说:‘没办法,多读就懂了’。多读就是方法。于是我读唐诗、宋诗……读不懂,是你阅读能力不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自己会写旧体诗了,才真有资格研究古诗。给你们读两首我写的诗。(大家窃笑)

刘老师说着,便读起自己的诗来,我们静静地听着,觉着刘老师不光是位学者,也是诗人。刘老师的诗关乎读书趣味,关乎生活趣味,有趣味的文化人才是真正的文化人吧。他的《读书诗》这样结尾:休说自弃牢骚话,只问此时可用功。“文化人应该挑战文化对自己的局限,不发牢骚,冲破局限把事情做好,这样的文化人才是真正的文化人”。刘老师这样说。

“有人说《管锥编》引文过多,我说《管锥编》是读书笔记,你说的引文也不是引文,而是联想。一个题目一个现象,激发他记起储存在脑子里的文化史之精彩片段,联想起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材料。(那就是照亮吧!钱钟书用自己的渊博,和精彩的想象,照亮了人类许多文化现象,引起我们的注意。也真的领悟到什么叫“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多好啊!

讲至此,刘老师拍着桌子对大家道:“今天,我要不把你们讲得爱上钱钟书,爱上《管锥编》,我就不走!”看着刘老师这样热情澎湃,我们觉着很有趣,很多人也笑了。爱文化的人,很可爱。

“《管锥编》是传统读书人珍藏的读书秘本(武林中人争抢功夫秘笈,不爱读书秘笈的读书人是合格的读书人吗?)是读书人一边读书,一边记录下来的珍贵材料,和灵感闪现时的精彩见解。(《管锥编·序》曾解释缘起与书名:“瞥观疏记,识小积多。学焉未能,老之将至。遂料简其较易理董者,锥指管窥,先成一辑”。是谦虚话,也是自信甚至傲慢话。第一,因为钱钟书不是“疏”记,而是“勤”记;“积多”是真,“识”却一点不小。第二,表面是说这只是写大著作的材料,老了,没有精力写了,才把这些读书笔记先成书出版。可实际呢?念念《读<</span>拉奥孔>》吧,钱钟书说,思想史上许多成系统的理论大厦经不住时间的腐蚀,倾塌了,但有些片段思想像构成大厦的砖石,还是好材料:“眼里只有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只语,甚至陶醉于数量,重视废话一吨,轻视微言一克,那是浅薄庸俗的看法——假使不是懒惰粗浮的借口”。爱惜这些碎屑材料的钱钟书自有自己的自信,这自信也成就了这部“以‘管’窥天,以‘锥’刺地”,天地间一部“笔记体”大书)

说至此,刘老师给我们讲了《管锥编》出版时的一个故事。“70年代,钱钟书先生把这些读书笔记捆成一捆交给交给中华书局的责编周振甫先生时,周先生激动了,惊叹:“钱先生虽说比我只大一岁,我却不敢称自己是钱先生的学生。”我特别佩服周振甫先生这种求知态度。周振甫是大学者,你们看看,也算是著作等身啊,文集十大卷”。“而且有些很畅销,像《诗词例话》《文章例话》”,马老师插话道。“我们那时候,大学老师都买他的书”,刘老师接着说。(《诗词例话》等书发行多少,我不知道,回来查了一下我的版本,《诗词例话》1962年初版2万册,到1982年第7次印刷时,已印到66万册;《文章例话》中青社初版就是20万册;三联初版14万册

“看过《管锥编》,周振甫为什么那么激动?因为懂行啊!《管锥编》的精妙,我们可想而知。中华书局出版《管锥编》,也是周振甫的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他写的选题报告:《建议接受出版钱钟书先生的<</span>管锥编>》,以及《审读意见》,网上就可以查到。如果感兴趣,还可以买本《周振甫讲<</span>管锥编><</span>谈艺录>》,20块钱,不贵。《管锥编》出版时,钱钟书这样说起周振甫:“命笔之时,数请益于周君振甫,小叩辄发大鸣,实归不负虚往,良朋嘉惠,并志简端”。编辑与作者之间这样的文坛佳话,现在恐怕不多了。佳话不仅是段子,背后是前代文化人之间的情谊和文化人应有的风度,让人敬佩。

“有人大叫《管锥编》太难,读不懂。那是你对这样的文化经典重视不够。我请问一句,你真连一句都不懂吗?你连一段都读不懂吗?能读懂一句一段,为什么这么好的著作不继续读下去呢!我一个暑假读完,那年夏天极热,做不了别的事。做不来别的事的时候,我就爱读难读的书,不用老翻,半天就看一页(大家笑,笑完也真希望你们去读点难读的大书)。

“为什么说《管锥编》是秘本?第一,它有稀有资料。《管锥编》谈一个文化现象或者问题,它不仅告诉你中国哪本书里有谈到,还告诉你英国、意大利的哪本书里也有类似说法。这些材料我们不知道,钱先生知道,而且告诉我们,太让人开心啦!第二呢,《管锥编》是读书心得,有钱先生的卓越见解,言人之不曾言。比如说,大家熟知的《陌上桑》,是怎么描写罗敷的美的呢?——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是什么艺术手法呢?老师在课堂上是怎么告诉你们的?

同学有点犹豫,答:“侧面描写”。

“我上中学时老师也是这么说的”,刘老师说。“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也是这样解释的”,马老师一直在上这门课,他不讲侧面描写之类,而是把《孔雀东南飞》《桑园会》等所有罗敷的传说和《陌上桑》串起来,讲罗敷前传、正传、后传的那点事儿,美其名曰“文化想象”。

“那就是因为徐中玉先生没看《管锥编》!”刘老师先前有点疲惫的声调突然高昂起来,“钱钟书叫它‘以果明因法’!太好啦!让人豁然开朗!把罗敷的美和各色人等的反应这两件事看成因果关系:回家和老婆吵架,嫌老婆不好看,是因为看了罗敷。民间文学中,这种以果明因法非常多。傣族有个长篇叙事诗……不是《葫芦信》,是……《娥并与桑洛》!两部长诗写得太好啦!那么美!”马老师插话:“前几天带同学逛旧书店,我还让一个同学买了这本!那就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啊!”“是我买的!”下面娃子中有人应答。

“桑洛是富家子,到异地经商,女的漂亮为人喜欢,男的英俊也是一样啊。长诗描写桑洛在异地因为英俊引起的轰动,和《陌上桑》完全一样。钱钟书命名的以果明因法比侧面描写好!给一个东西起名可不简单,连给人取个绰号都需要灵气的!鲁迅就说过,如果给人取的绰号恰如其分,哪怕他走到天涯海角也丢不掉。马俊江上研究生时,我们很多人管他叫书虫子,这个名字不好,缺乏独特性”。刘老师笑着看看身边的马老师。马老师接过话头,说:“我在文学提高班讲《两地书》时,就曾说过,看看鲁迅对许广平的昵称,多具有创造性:小刺猬,小莲蓬,许广平怀孕后,成了‘我的有籽的小莲蓬’。能创造有灵气的昵称应该成为恋爱的一条基本原则——不能做到这一点的男朋友,女孩子不能要!没想象力!”“不能要!连想象力都没有,太不聪明了!”刘老师笑着附和,大家也笑。

“还有文学分析中的循环阐释法:通过一句话解读、阐释全篇,用全篇阐释文章中一句话。太好了!因为这个方法,我解开了许多作品的秘密。你们金华有个诗人艾青,真是伟大的诗人,在有这样诗人的城市念书真是应该骄傲。我受钱钟书循环阐释法的启发,解读他的诗作《太阳》,我说是“四维空间的日出”……还有我要写的《<</span>野草>研究》。现在大多是一篇篇做个案解读,而我要把它看成一个整体:从单篇理解全体,从全体阐释单篇……

“《管锥编》多次谈到的通感,搜罗了古今中外那么多材料,来讨论这个文学问题。后来他写成了论文,收进了《旧文四篇》和后来的《七缀集》。像这样的发现,《管锥编》里有太多。如果一个个写成论文,一辈子也写不完。《通感》那篇文章写得多好啊!钱钟书之前,这种修辞叫做联觉……(刘老师上面说起钱钟书的善于命名,作为一种艺术修辞的“通感”就是钱钟书的命名,现在,成了我们的常识)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次韩文佑先生(1907-1991,清华大学肄业,曾在北大、辅仁大学、北师大、人大等高校教书,五十年代到河大)跟我说:‘给你们讲唐诗的通感,不是我的发明,你们去看钱钟书的《管锥编》。他还有一本书叫《旧文四篇》,赶紧到书店去买!’我下了课就去了。我买的时候两三毛钱,现在得值两三百了吧?”马老师熟悉旧书行情:“文化人当它是宝贝,可文化不值钱,那本小书上海古籍1979年印了5万册,现在孔网上三五块钱还可以买到”。“原版的?网上有多少要多少,全买来”,刘老师谈起好书,犯了书痴:“真的!看见好书扔在地摊儿上,像个美丽的小姑娘扔在垃圾堆里,得救救她。(大家笑。其实是个悲伤的美丽故事)给喜欢的人读一读多好。宝剑送壮士,胭脂送美人嘛”。马老师接上:“好书送给爱书人!”“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刘老师又接过去。

“《谈艺录》《管锥编》差不多(都是随笔体或者札记体)。《谈艺录》谈文学艺术,《管锥编》什么都谈,谈人生,谈艺术,谈文化,什么都有。(中国传统文人的杂学传统)都说钱钟书的《围城》比喻用得好,那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谈比喻的。《管锥编》把比喻分了几类,他说好的比喻喻体要离本体比较远,这很重要。像钱钟书说老年人恋爱啊,像老房子失火(大家笑),真好!没救了!(笑声又起)真有智慧,文人的幽默!比喻不仅是修辞。钱钟书在《七缀集》里说比喻是文学的特点,不如以前说比喻是文学的根本好——不要以为他越改越好。(我上研究生时,刘老师也谈及这个问题。说钱钟书讲比喻之于文学的重要性,可用岸与筏的关系来说明——其实也是比喻:到岸舍筏,不是文学;到岸留筏才是文学。就是说,说理文用比喻是为了说清道理,道理说清了,比喻也就没用了,比喻的筏子可以舍掉。可文学不是这样,道理说清了,比喻还是不能或缺的审美对象。当时刘老师用鲁迅的《拿来主义》举例:文章说的道理很简单,可文章中心就是一个“譬如罢”,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没有了这个比喻,也就没有《拿来主义》了。钱钟书说法可参见《管锥编》第1册第12页)

“他还这样言说比喻的缘起:比喻是对自己的表述能力不信任的表现!比较难懂,谁说说怎么理解?”“鑫鑫”,马老师点名。鑫鑫底气十足,答:“就是说,我要说一件事,能说清,我就不会用比喻了;但如果说不清,只好用大家司空见惯的东西来打比方”。刘老师赞叹:“真好!悟性真好!大家鼓掌!”(掌声响起)“鑫鑫是商学院的”,马老师介绍。“你看《管锥编》一点问题没有,看去吧!”有好学生,老师高兴。

刘老师还在讲着,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一旁的马俊江老师忽然问:“老师,您知道讲多长时间了吗?”(大家笑)刘老师愣了愣神:“有一个钟头了吧?”马老师忍不住笑着说:“都两个小时了好不好!126分钟!”“啊?是吗?跟你们谈谈很开心……”刘老师说着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接着又说,说《管锥编》中汉字的“一意多训”、“登高而悲”、感悟能力上“学者不如文人”、诗词中“怀念的往复”、“酷刑的规律”、“诗可以怨”的辨证、《焦士易林》中卦辞做诗歌读……刘老师感叹:真让人大开眼界!打开我们的思路——我们从没有这样看过问题……谈钱钟书真是有趣味的事,我下次再来给你们讲吧!

刘老师止住,马老师总结道,依然严肃慷慨:“两个多小时,刘老师在给你们讲,但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昨天给人文学院的一次读书征文颁奖,我对他们讲,我们上大学,总该有点书生气。书生气就是爱你自己从事的东西,有点知识趣味,能体味知识带给生命的快乐。我总说,做老师的,就是一场真人秀。你们今天能听到,能看到,一位老师那么快乐地天南海北一路说下来。走出校门,喧嚣红尘中,这些东西也许一钱不值,但那是我们文化人应该热爱,并为之骄傲的东西。那些东西好美!第二,关于钱钟书,我想说的是:对于作家的钱钟书,他的《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都有我不喜欢甚至厌恶的东西。但对于学者钱钟书,读书人钱钟书,我只有顶礼膜拜。网上很多人说钱钟书只是个书橱子,看了很多书,但没自己观点,远不如陈寅恪。我以为正好相反。《谈艺录》《管锥编》是读书札记,太多知识。知识是趣味,拼凑起来就是智慧,智慧来源于知识。钱钟书把那些知识联系到一起,得出的只言片语真的是天才之见,我们平常人做不到。刚才刘老师问大家《陌上桑》中那段描写的艺术方法,我相信在中国,只要上过学的人,都能回答出侧面描写。多可怕,多可悲!我们统一了教材,也统一了教案,进而统一了我们的思想,统一了我们的视野。我们大家的思想像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千人一面。当我们所有人对一个问题说出完全一致的答案时,我们失去的是对世界‘新鲜’的‘个人’感受,我们成了无差别的“一样”的人!我并不是说钱钟书的说法就一定好得不得了,但他能像一束光一样照亮我们的世界,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路看问题,看世界!翻翻《管锥编》,他能带给我们许多观念,让我们找到,至少有意识去寻找属于我们自己、和过去的我们看到的不一样的世界。在思想上,不再循规蹈矩,学会一点对‘习惯性’生活的反抗,让我们在新观念中重新成长、新鲜生活。没有新鲜感,如何会有做一个独立的人的幸福感?你想要一个新鲜的世界吗?你想要对这个世界有点新鲜的感受吗?让那些天才的文化之光照亮我们的世界!感谢刘老师,感谢到场的曹禧修老师,当然更感谢在场的年轻人们,耐烦来听我们这些书虫子说这些迂腐的话!

刘老师本来随身带了一个U盘过来,很多资料都在其中,遗憾的是屋子里没有电脑,因此,这样的漫谈显得不系统了点。然而,我们依然觉得很开心,沉浸在这样一位学者兴致盎然的讲说中,绝对是件让人享受的事情。可就是苦了刘老师,有时候忘了什么,还得停下来好好想想。看着刘老师用眼镜腿支着下颌微张嘴巴的样子,感觉这位老人太可爱了。

看看窗外,天已经黑了,考虑到刘老师需要休息,也想到了同学们的肚子,虽说没有太尽兴,读书会也只好进行到这里了。刘老师今年已经68岁,在大家的掌声中,这位老人慢慢站起身来,笑着鞠了个躬。

读书会小记:刘玉凯老师漫谈钱钟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