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鲁迅的家事儿·从台门货到乞食者
(2011-05-01 12:20:45)
标签:
鲁迅家道败落担起父亲的角色文化 |
分类: 述学 |
鲁迅算是一个大家子弟。现在去参观鲁迅故居,还能看到一个匾额,写着“翰林”。后人回忆说,鲁迅他们家里晚上出门的时候,要提个大灯笼,黄色的灯光映着灯笼上的黑色大字“汝南州”。鲁迅原姓周,他们周家一直称宋朝的周敦颐是他们的先祖。这事儿是真是假没有那么重要,但翰林家的门槛是很高的吧,周家因此被称为台门,周家的孩子们被当地人称为台门货。台门有老台门和新台门,鲁迅生在新台门。新台门的鲁迅家里有哪些人呢?
这个“翰林”匾额是颁给鲁迅爷爷的,叫周福清。周福清30岁的时候考中进士,钦点“翰林”。但后来也没有做什么大官。因为中举以后,要有空缺才可以去做官,所以周福清一直在北京等候官缺。那个时代和现在的世界相比,变化也不是很大——你要等官缺,但不是说等就可以等的来,要去送礼。周家那个时候至少还有300多亩地,还有很多的店铺。但周福清一直送礼,据说送去了250亩地左右。所以鲁迅后来说,我们家是一个小康人家,出生的时候家里还有50多亩地左右,还能满足一家人的需要,还不错。鲁迅的爷爷在北京等官缺的时候,不仅要送礼,还要满足自己,和在外面娶的老婆以及生的孩子的生活啊。因此,可以说,周福清不仅不挣钱,还是一个纯粹的大消费者。最终,周家也消费在他手里。
周福清一生娶了五个太太,很多人不满,说他沉湎酒色。鲁迅没有见过自己的亲奶奶,奶奶早就去世了。后来,他在文章中写到祖母是一个姓蒋的老太太。蒋老太太对人很好,但周福清和她关系不是很好,因为据说蒋老太太在太平军起义的时候,曾经被“长毛”掳去过。这样的女人在当时名声不是很好,被掳去就意味着可能“失节”了。周福清看不上她,总和蒋祖母吵架。后来在北京候补时,周福清娶了三个小妾。那也需要生活,也要花很多钱啊。鲁迅这位爷爷的脾气不是很好,在家里时,不仅骂自己的老婆,而且对家里其他人脾气也很坏,经常骂人。最后他候补到什么官职呢?这位“翰林”千等万等,就等到一个七品芝麻官,到江西做了一个小知县。小知县你也是要好好做呀,但是因为脾气不好,和上司吵架,结果被革了职。于是。只好又回到北京,再次候补。后来,到翰林院里面抄抄写写,像是个办公室文员。所以周家虽是一个大家族,人很多,但是也非是官宦世家。1904年周福清去世了,据说葬礼很冷清。但他的故事还没有讲完,因为关于周家的巨大变化还要从他说起。
鲁迅的母亲叫鲁瑞。鲁迅的家里有一些了不起的女人,不单是祖母,她受了那么多的气,在家里那么落寞,但是作为家里最顶级的老太太,做了那么多事情来管这个家。鲁瑞是家里的儿媳妇,是鲁迅的母亲。现在有人说鲁迅和他母亲的关系不是很好,我想不是这样。鲁迅笔名中的“鲁”就是来自母亲,在生活中,鲁迅也是非常孝顺他母亲的,我们慢慢会讲这些故事。鲁瑞只是一个乡下女人,但是我觉得她真的很了不起。家里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很喜欢她,因为这个儿媳妇真的是很识大体,不管是对长辈,对晚辈,还是对自己的孩子,甚至对下人都非常好,对鲁迅的学生也好。说一个小故事:鲁迅的一个学生丢了三块钱,他感到非常难过,到鲁迅家里去,鲁迅的母亲知道后拿出三块钱给他,说“你们当学生的丢了三块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我从我的零碎钱里拿出三块钱给你,不算什么,就算我丢了好了”。鲁迅的母亲真的非常好,而且不但是好母亲,也是好妻子,好儿媳妇。她运气也好,嫁到周家的第二年就生了一个男孩,这个孩子就是鲁迅。而且她嫁给鲁迅父亲的当年,他就考上了秀才。家族人就说这个媳妇好,有帮夫运,一来老公就考上秀才。500个人考试,就招收40个,居然考上了,真的很幸运。更何况,还给家里添了长孙,生了鲁迅。
鲁瑞一共生过五个孩子,鲁迅在家里行大,所以后来被叫做大先生。大先生鲁迅比二弟周作人大四岁,比三弟周建人大七岁。在老二的后面还有个三妹,老三后面还有个四弟,但三妹一岁就夭亡了;四弟呢?大家都非常喜欢,但是6岁的时候也得病死了。对于相信多子多福的传统中国人来说,生了这么多孩子的鲁瑞无疑是个吉利和有福气的女人,又善于处理大家族的人际关系,所以鲁瑞口碑和人缘都很好。甚至,街坊四邻如果也什么事情也愿意来找鲁瑞。
而且,这个女人也真是不简单。为什么?她只是一个乡下女人,但是通过自学到了能够读书的程度。不但读书,而且还读报纸。她读书都是才子佳人的小说,但是她读报纸,报纸上有很多新闻,所以鲁迅老妈的脑子并不僵化,在整个乡村社会里甚至有一些思想新潮。她在农村居然很早就放脚,在周围女人都要裹小脚的时代,放脚是很被别人看不起的。别人对她说:“你放了脚,长那么大脚,你要嫁给老外吗?要嫁给洋鬼子吗?”鲁迅母亲很不客气地说:“嫁就嫁吧,也说不准的”。真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女人,思想算是开放的了,但她毕竟属于那个时代,她也给鲁迅带来了悲剧,我们慢慢去说。
鲁迅母亲爱读书,我们就通过一个和书有关的回忆来看看,鲁迅和他母亲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鲁迅是不是不喜欢自己的母亲?鲁迅的母亲爱看书,她看书不是一般地爱,而是太爱看书了。鲁迅有一个年轻的学生,有几年每天都跑到鲁迅家里去。他回忆说,几乎每个星期,鲁迅的老妈都会和鲁迅说这么一句话:“大呀,我没有书看了呀”。因为鲁迅是老大,她管鲁迅就叫大,跟别人转述鲁迅的时候就说大先生,她就说你们大先生怎么怎么样了。你们听这口气多么亲切:“大呀,我没有书看了呀”。鲁迅第二天就给母亲买书去了。鲁迅买来书以后,母亲看了看说:“大呀!这个书我看过”。可能是鲁迅买重了吧。到上海以后,鲁迅也常买书寄给母亲。还有一个小笑话,有一次鲁迅的学生给鲁瑞看了一篇小说,这篇小说叫《故乡》。鲁瑞问:“这也叫小说吗?我们家里也发生过这样的故事”。大家都笑了,说“这就是你的儿子写的,还被日本人选进了教材”。鲁迅的母亲听了,说“这还好”。感到很骄傲的一个母亲,因为都被日本人选进教材了,当然感到很开心了,这是鲁迅母亲的故事。
鲁迅的父亲叫周伯宜,他的命不是很好。不但考上秀才以后没能再往上发展,终生就是个秀才,而且秀才后来也被革掉了。应该说,鲁迅的老爸比他爷爷脾气要好得多,但他身体很弱,尤其家里出了很多事以后,他心情很不好,经常喝酒。鲁迅也喝酒,但是鲁迅很少喝醉,我见到的记录他只有两次喝醉,为什么不多喝?因为母亲跟他说过一句话:“你看,你爸喝多了就闹事,长大以后不要学你爸”。所以鲁迅喝酒绝不到喝醉的程度,这是他周围人都知道的一件事情。鲁迅的老爸喝醉后心情不好,耍脾气,但是绝对不打骂自己的孩子,也不跟老婆吵架。喝多了,感到很郁闷,把桌子掀翻,把酒扔出去。邻居问他:“是不是和老婆吵架了?”他答,“没有,是我自己不高兴”。
他喝酒的时候,一开始会把孩子们叫过来,给他们吃水果。但是越喝越不高兴,孩子们看出父亲脸色不好,就悄悄走开。鲁迅的母亲就伺候着这样一个老公。他心情不好的时候是这个样子,但是心情好的时候,也经常会给孩子们讲故事。鲁迅的《朝花夕拾》有一篇《五猖会》,写小孩子喜欢凑热闹,鲁迅也跑东跑西要坐船去看五猖会。这时候,周伯宜却拿过一本书让鲁迅背诵。鲁迅背过了以后,周伯宜说行,去吧。鲁迅却没有了去看五猖会的兴致。文章写得有些沉重。但是他的三弟周建人回忆说,其实父亲还是很好的,虽然有上面这样的故事发生。在那个时代,一般来讲,大家族是不会允许孩子去看民间的五猖会的。周伯宜让去,已是很开明的。鲁迅自己也曾回忆父亲抱着他,请医生到家里来给他种牛痘,然后还给他买玩具,鲁迅感到非常开心。玩具是一个波浪鼓和万花筒,鲁迅最喜欢万花筒了。喜欢到什么程度呢?鲁迅很疑惑,万荷堂里到底有什么东东呢?一个小东西转来转去,里面能够变出一个斑斓的世界?于是拆开来看,拆开以后也就再也装不上了。所以应该说,鲁迅有过不错的童年,童年还是很快乐的。大家可以看看他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家里有一个百草园,欢乐的孩子在百草园里游戏,那是非常快乐的。还有闰土这样的小伙伴,和他一起到雪地上去抓小鸟。
鲁迅家还有一个长妈妈,是家里的佣人。长妈妈知道鲁迅喜欢读书。鲁迅小时候最喜欢看什么书?看画书,带插图的书,他搜集了很多带插图的书。他不但爱看,还自己去画,把它蒙上纸画下来。鲁迅一生都很喜欢美术。举一个小例子,我们中国以前出版的图书是没有装帧设计的,所有的书都一样。中国的图书有装帧设计、封面设计差不多就是从鲁迅开始。鲁迅1904年在日本出版了一本书,那个时候鲁迅就开始设计封面,很好看。晚年还和朋友搜集整理笺谱,在中国提倡木刻运动等等,连北大的校徽都是鲁迅设计的,沿用到现在。长妈妈知道鲁迅喜欢带画的《山海经》,就给鲁迅买来。
长妈妈睡觉的时候,睡相不好看。绍兴夏夜很热吧,长妈妈常睡成一个“大”字——身体全展开了,还把大腿和胳膊压到鲁迅身上。鲁迅太烦,就和母亲抱怨。鲁迅的母亲也就和长妈妈谈这件事,谈得非常婉转:“常妈,您比较胖,是不是晚上睡姿不太好”之类。长妈妈说没有啊,也就过去了。刚开始,鲁迅不喜欢常妈,但是到后来非常“崇拜”她,因为所有人都没做的事情,但是长妈妈做到了——是她给鲁迅买来了画书《山海经》。
鲁迅他们三个兄弟天天在一起玩,小孩子当然会发生矛盾。发生矛盾的时候,老三向父亲告状,说:“大哥和二哥不务正业,不看好书,天天看画书”。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把他们叫来,问他们看什么书。鲁迅就把书拿过去了,《西游集》、《聊斋志异》,都是杂书。鲁迅的父亲看了看,也没有怪他们。但因此老大、老二就给老三起了一个外号叫“馋人”,就是告密的叛徒,小孩子们之间打打闹闹是福,不是祸。我说的是鲁迅小的时候,有好母亲、祖母、父亲,祖母在大树下摇着扇子给他们讲故事,鲁迅家里的氛围还是比较好的。爷爷脾气不好,但是他不在家,在北京。
家庭气氛突然变得不好起来,鲁迅从此失去欢乐童年是他爷爷回来以后的事儿。鲁迅13岁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爷爷,在鲁迅的生命史上,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章。鲁迅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有谁从小康人家而步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路途上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从欢乐的童年到开始经历世态炎凉,是从爷爷回来以后。爷爷为什么会从北京回来?因为那年,鲁迅的曾祖母去世了。按照清朝惯例,儿子要回家守孝三年。鲁迅爷爷回到家乡守孝的时候已经57岁,三年守孝后也就60岁了,当不了官了,所以鲁迅爷爷的官运实在不太好。而且,回来就回来吧,鲁迅也终于见到自己的爷爷,但是周福清给家里带来了一场巨大的灾祸——鲁迅爷爷出了一件事情,科场行贿案。
大家知道,中国传统的读书人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去做官。周福清回乡守孝那一年正好赶上科举考试。虽然官不大,但周福清多年混进北京的官场,人际网络还是很大的,而且这一年浙江的主考官正好是鲁迅爷爷的同学。什么叫同学?就是同一年考上的进士,过去叫同科。绍兴周家有不少人要参加科举考试,于是这些人家凑了一万块钱给鲁迅的爷爷,让他去送礼。鲁迅的爷爷就派了家里一个仆人,带着这些钱去找主考官。
科举考试是给皇家选拔官员的,所以封建王朝一向很是重视,有一套严密的制度,抓得也很严。一般说来,主考官到了考试的地方就会被隔离起来,外人不得接近。于是,想送礼只能在路上找机会。到杭州的主考官在苏州会有一站,停一下,鲁迅爷爷是知道的。周家这位仆人也就在苏州找到了主考官,当时主考官走的是水路,船停在码头。周家仆人把信送进去了,有一个信封,信封里面有一万两银票,还有鲁迅爷爷写的一封信,信上写着五个要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其中也有鲁迅的老爸周伯宜。主考官一看就心知肚明,知道是怎么回事,肯定是送礼来了,就把信和钱票收起来了,没有说什么话。可能绍兴人都是急脾气吧?这个仆人在岸上,等得不耐烦了,大喊了一句:“老爷,我们家老爷给你送了一万两银票,我回去得交差,你连个收条都不给打,这怎么行啊”。这一喊,主考官没有办法了,因为副主考还在。只好把银票和信拿出来,这样鲁迅爷爷行贿的事就败露了。
当时的杭州知府因为和鲁迅爷爷也有关系,本来说想瞒天过海,应付过去就算了。于是想了个折,说鲁迅爷爷有精神病,精神错乱。可是鲁迅爷爷因为脾气不好,在官场也得罪了不少人。有人就把这个事一直捅上去,捅到光绪皇帝那里去了。本来皇帝就把科举考试看得很重,而且正赶上光绪皇帝还正想励精图治呢,一听科场作弊,科场行贿,龙颜大怒,一下子就判了个死刑。但不是不立即执行,而是死缓。
帝王时代的死刑多在秋天执行,如果诸位喜欢听评书,会常听见秋后处斩这个说法。鲁迅爷爷的入狱以及被判刑,给全家带来一个巨大的灾难。那个时候一人犯事坐牢,可能会满门抄斩的。于是想法避难,鲁迅他们这些孩子就被送到外祖母家去避难了。蒋老太太——鲁迅的祖母,鲁迅爷爷的填房太太,还有鲁迅的母亲一家人开始做一件事,那就是再次变卖最后的家产去送礼,救鲁迅爷爷,争取能不杀头。因为既然是死缓,那就有缓和的余地。这样鲁迅的爷爷在监狱里面一直呆了九年。
九年里鲁迅家里不停变卖家产,到处送礼,最后鲁迅的爷爷还真放出来了,但鲁迅的家也愈加败落了。因为本来鲁迅的爷爷在北京候补时,就卖了250亩地,现在仅剩的50亩地也卖光了。而且,再往下看。鲁迅爷爷的这个案子,直接影响的倒不是鲁迅,而是鲁迅的父亲。周福清出了这样的案子以后,鲁迅的父亲不但被革了秀才的功名,而且绝了考试的门径。对于一个传统的中国读书人来说,你不让他参加科举考试,一辈子就没有任何希望了。这也是鲁迅的老爸后来爱喝酒、发脾气、心情郁闷的原因。他心里很痛苦,因为他一辈子完了,秀才也没有了,考试也不行了,所以心情超级郁闷。他郁闷的时候,还逢上邻家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挺不是东西的,后来鲁迅在《朝花夕拾》里写过她,称她衍太太。这个衍太太很讨厌,她诱惑鲁迅的父亲吸鸦片。鲁迅老爸本来心里就苦,再加上吸鸦片,身体也日渐坏下去,得了很多病。鲁迅的父亲喝酒,还要吸鸦片,治病,都要花钱,于是鲁迅家里更加败落了。
鲁迅的家道败落、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是这样一步一步来的。后来鲁迅回忆说,有四年的时候,他每天出入当铺和药铺之间,把家里的东西当掉,然后拿钱给父亲买药。鲁迅的爷爷在监狱,父亲在生病,鲁迅在家里承担起了一个长子长孙的角色。而且不仅是身体上的劳碌、家境的困窘,家境败落影响的是鲁迅的心。因为家道败落后,鲁迅心里要承受的是太多的世态炎凉。举了一个例子,本来刚开始到外婆家的时候,和很多同龄的小朋友玩,很开心。更何况,城里来的“台门货”,在乡下是很受宠的。但是人情冷暖,有的时候也很容易变化。当鲁迅家里出事了,人家就不那么喜欢你了,把你叫做乞食者。在他人眼里,鲁迅这个台门货也就变成要饭的乞丐了。而鲁迅的二弟、三弟有哥哥在前面,他们什么也不用去做。是鲁迅在外面跑当铺跑药铺,鲁迅那年只有13岁的,一个13岁的孩子承担起了家里一切苦难。他去当铺,当铺比自己高一倍,然后把东西放上去,当铺把钱放到侮蔑里,听这侮蔑个名字就知道这是对人的歧视。鲁迅家败落了以后,他们大家族中的其他人家,也开始欺负鲁迅家的孤儿寡母,出去替母亲遮风避雨的还是鲁迅。所以说,我有的时候会想,鲁迅在以后的生命中,在家里做了一个什么角色?从13岁开始,鲁迅实际上做了全家的顶梁柱,做的是父亲应该做的事。也就是说,以后在二弟、三弟面前,他不仅是他们的兄长,而且是父亲。这就要说出现问题了,会有很多故事要发生。一个男人含辛茹苦来照顾自己的母亲、弟弟,一直像父亲一样,可以吗?也许不可以。
我和大家说,我的博士生导师是北京大学系主任。他有一个学生,后来在清华大学教书,这个学生在网上骂很多人,骂得最狠就是我的老师。老师非常伤心,也很生气。有一次,提起他时,我老师说:“我是把他当自己儿子看的……”确实是这样,我刚去读博士的时候,有一次开会,老师把我叫出去,让我把一个存折交送到清华去。说那个学生要买房,缺钱,一要就是十万。这是我的导师,对那个学生那么好,但是学生居然后来会反过来骂他。后来我也反思这个原因,老师确实感到伤心,把他当做亲儿子去看待,那么照顾他,对他那么好,他为什么还要骂我?这个学生确实是精神有病,但是我不敢和老师说我的真实想法。我心里是这样想的:他不是你的儿子,你把他当做儿子,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别说不是儿子,就算是亲儿子,管得那么详细,那么周到,怎么可以呢?大家说对不对?我觉得是这样,我们自己的孩子长大了,要给他自由,不是什么都照顾到,什么都管到。管得太细了,太周到了,孩子会感到很累,他会爆发,不是父亲的你比父亲做得还要好,那就会出问题了。
所以我说鲁迅以后家里出现兄弟失和,兄弟两个本来那么好,居然打起来,吵起来,一辈子不相见了,其实我觉得这也是原因。鲁迅对兄弟们照顾得太像父亲了,照顾得太周到了,兄弟们什么都不用操心,鲁迅什么都做了,这不行的。讲周氏兄弟失和的事情,我觉得这应该也是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