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
分类: 教学设计 |
课题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1.
2.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预设教学内容
一.
1.通过观察课本上的三个插图,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周围事物中的奥秘的好奇心。
2.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关于电视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哪个小组问题多。
观察“风雨雷电是怎样形成的?”“秋天里书页为什么会飘落”“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插图。
小组讨论“关于电视的若干个问题”。
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预设教学内容
二.吹纸片:
二.
1.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均匀,快速,连续吹气。
2.这个实验大概要10分钟左右完成,一般选择在课上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3.教师在组织这个活动的时候,可以在乒乓球下面放一个盆,使球掉到盆里,避免学生四处找球。
学生在此活动进行的时候可分组完成,一般两人一组,一人进行实验,一人进行记录。接着再变换角色重复一次实验。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总结
本活动的难点是对实验现象原理的解释。教师不必要纠缠学生回答的“对与错”。
本活动的重点是学生通过实验认识这个有趣的现象与空气流动有关,不要求学生解释这个现象的原理。
板书设计
1.
2.
3.
教学随笔
本课内容是学生进入《科学》课的导入课。教材引用了大
量的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近的活动。学生在进行活动之前的预测
和进行活动以后的结果出入很大。从而,引起了学生对《科学》
课的兴趣。活动时课堂气氛很活跃。
2、认识自己
|
课 |
《认识自己》 |
|||||||||
|
教学设计 |
设计思路 |
|||||||||
|
一.本课概述 作为本学期的起始课,通过“记下现在的我”和“仔细观察找特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运用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来认识自己。本课重点在于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学习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不是掌握人体各部分的功能及精确的长度等知识:初步学习规范的使用工具。 从本课的学习,可以发现我们教材的特点:教学的开放性,课内与课外的打通,使得课内与课外的界限变得模湖起来。如,画轮廓、在轮廓上记录每年的成长。 |
激发趣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
|||||||||
|
二、教学目标
1、
2、
3、 |
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
|||||||||
|
三:教学重点
1、
2、 |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 |
|||||||||
|
四: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对身体的各部分进行测量。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 |
||||||||||
|
五、教学支持 纸、彩笔、直尺、卷尺、计时工具、体重记。 |
材料易得 |
|||||||||
|
六、教学过程 |
||||||||||
|
教学内容 |
教学 行为 |
详细教学内容及教学 过程实施步骤 |
学习行为 |
心理和思 维过程 |
设计思路及 点评 |
|||||
|
导入新课 |
谈话板书课题 |
要认识自己的身体,首先就要看到身体的外形。 |
积极发言,说出看到自己外形的方法。 |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
|
|
指导认识 |
认识身体的各个部分。 |
讨论、表达。 |
丰富感性认识 |
为读懂课本做准备。 |
|||||
|
实验 |
测量自己的身体。 |
联想起已有的经验。 |
产生问题。 |
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转入课题。 |
||||||
|
学习提问题 |
板书指导读图 |
我想知道的问题 有什么方法可以画出身体的轮廓图。 |
观察。 回答出:应当怎样做? |
有效地促进方案趋可行性。 |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许多闪光的思想火花在教师的指引导下迸发。 |
|||||
|
指导提问 |
提出要求:联系自己的经验,你又想到了什么有关的问题?用“怎样做”或“怎能样画”的方式提出来,写在记录本上。 |
写下自己的问题。 |
|
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 |
||||||
|
指导交流 |
课间交流 |
鼓励几名学生向全班汇报自己的方法。 肯定、鼓励发言者。 表扬积极参与者。 |
站到教室前面发言。 有的学生可能对问题进行评价。 有的可能进行自动交流。 |
通过相互之间的评价和交流,可以使不成熟的想法逐步成熟。 |
培养信息交流的意识。 |
|||||
|
|
课堂交流 |
方法越多越好。 刘红:我们组有四种方法看到自己的外形,一是在一面大镜子前照镜妇的方法;二是自己躺在沙滩上,起来后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外形;三是自己躺在雪地上,起来后可以看到自己的外形了;四是躺在一张大纸上,请人把自己的身体画下来。 参与个别小组的讨论发现优秀小组。 肯定和表扬各组成绩,并让获胜的小级介绍经验。 |
小组成员积级讨论。 各小组争先发言。四小组认为照子的方法不好,如果人离开了镜子不就看不到身体的外形了吗?有比较好的是一个人躺在地上别人用一根毛线把他的身体一点一点围起来,再把毛线固定好,也能看到身体的外形。 |
表现自己,争取小组好成绩。 表现小组集体 满足成功感。 |
激发兴趣。 增强集体意识。 |
|||||
|
指导学生尝试科学探究 |
呈现活动内容 |
实验一:用简单实用的方法画轮廓图。 |
学生跃跃欲试做。 |
好奇、兴奋。 |
感悟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做科学记录。 |
|||||
|
测量 |
适时纠正、正确指导是活动中十分需要的,也是活动能否达到目的的保障。 |
有的小组由于材料准备的不充分,轮廓画的不成功。 一定要把画笔和纸垂直,尽可能贴紧身体,否则画出的图失真了,更失去了观察和测量的意义。 |
通过实际验证,使学生的想法更科学、实用、更具有可操作性。 |
|
||||||
|
课堂交流 |
检查结果 |
争着汇报实验结果。个别实验结果与别人不同的学生、又自觉重做。 |
希望得到表扬。 |
让每个学生到成功的快乐。 |
||||||
|
|
引导提出问题 |
对身体轮廓,你产生了什么问题?把问题写下来。提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
迅速提出问题。身体各部分叫做什么? 每个人的身体有什么不同?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哪些特征会改变,哪些不会改变? |
大家已经识意识到认识事物的方法,从整体到局部,从定性到定量。 |
感悟科学研究过程。 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
|||||
|
尝试解释 |
引导学生明确身体各部分的名称。 |
在明确身体各部分的同时让同学找出同学间各部分有什么不同。 |
||||||||
|
学生自己尝试科学探究 |
板书讲述 |
人体分头、颈、躯干、四肢。 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人体哪些特征会改变哪些不会改变。 并做好每一步的记录。 |
展示自己的轮廓图?---“这就是我 让同学充分说出讨论结果。 指纹、双眼皮、酒窝、疤痕、胎记等不会改变。 高矮、胖瘦、头发长短、指甲等会改变。 |
体现交流产快乐。 |
明确研究内容与方式。 |
|||||
|
探索活动 |
一、一幅标有身高体重、胸围、腰围、等到数据的人体外形轮廓图展现出来,请学生辨认。二、再加上眼睛、嘴巴等外形特征让学生观察。 |
学生认识观察。 |
使本课的内容得到延伸。 |
|
||||||
|
谈话 |
谈一谈指纹的特性能帮助人们做什么。 |
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
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
|
||||||
|
结束 |
||||||||||
|
讲述 |
总结本课活动情况。 表扬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
对本课的学习及老师的表扬表示满意。 |
感到兴奋,体验成功。 |
留给学生的是更富有引吸力的探求,而不是圆满的句号。 |
||||||
|
教师自评: 首先认真研究了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编写意图,理解教材对教学的要求。通过教学实践感到对本课书的设计基本是成功的。 |
||||||||||
|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