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中国文化遗产日冀博组织志愿者曲阳考察

(2014-06-16 12:33:11)
2014中国文化遗产日冀博组织志愿者曲阳考察  本少

2014中国文化遗产日冀博组织志愿者曲阳考察
2014中国文化遗产日冀博组织志愿者曲阳考察

2014中国文化遗产日冀博组织志愿者曲阳考察

2014中国文化遗产日冀博组织志愿者曲阳考察

2014中国文化遗产日冀博组织志愿者曲阳考察

2014中国文化遗产日冀博组织志愿者曲阳考察    定窑遗址
2014中国文化遗产日冀博组织志愿者曲阳考察              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探秘燕赵考古

   6月14日,第九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河北博物院组织志愿者讲解员、社会公众约40人,走进保定市曲阳县定窑遗址、北岳庙、田庄大墓3处考古工地,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定窑寻访厚重历史
    14日10时20分许,一行40人先是来到了位于曲阳县灵山镇涧磁村北的定窑遗址。一下车,大家对这里充满了好奇,地上随便拾起一片瓷片,都是曾经烧制过的瓷器残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内涵。
    据曲阳县定窑遗址文物保管所所长杨敬好介绍,定窑始建于唐,盛于宋,衰于元。旧时曲阳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其产品精致而洁白,胎质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定窑遗址遗存十分丰富,现保存完好瓷片堆13个,文化层堆积厚达10余米。“规模最大、最集中的窑场分布在涧磁村北一带,东西长达10公里,总面积约10余平方公里。”
    伴随着杨敬好的讲解,大家走进了定窑作坊遗址展馆。该馆展示的是定窑遗址涧磁岭区发掘现场,馆内保存的部分考古遗迹包括不同时期的窑炉和作坊。在此区内曾发掘出土刻有“官”、“新官”、“尚食局”、“尚药局”等铭文和形制精美的卧女枕等大量瓷器和窑具。“许多瓷器,如‘尚药局’盒、卧女枕等为当时烧坏而遗存窑场的残品,证明这里确是为宫廷烧制过瓷器的窑炉和作坊遗址。”

好学善问的讲解员
    在众多的志愿者中,王巧云对定窑瓷器格外感兴趣。59岁的王巧云是一名高级编辑,在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厅做志愿者讲解员,从5月18日上岗后,已经讲解过5次。
    听杨敬好介绍到古代烧制瓷器的成功率只有20%到30%,王巧云很惊讶,“原来瓷器烧制的成功率这么低呀,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师,请问烧制瓷器的窑炉温度必须达到1300℃吗?”王巧云向杨敬好请教。“不是的,是根据原材料的质地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温度,当时烧制瓷器主要是依据人们的生产经验。”听到杨敬好的解释,王巧云心中的疑惑顿然而解。
    现场,王巧云表现得很活跃,不断向杨敬好请教,“收获很大,解决了自己在讲解中遇到的很多粗浅疑惑。”
    在从事志愿者讲解工作中,王巧云也收获着自己的快乐,“每件瓷器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凝聚着历史的痕迹,是一个时期文化的积淀,从中可以读出很多韵味。”

田庄大墓势惊大学生
    在此次活动中,还有3名来自河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考古意兴颇浓。“平时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进行丰富和充实。”唐艳帅是河北师范大学雕塑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以优异成绩被保送本校研究生,“通过此次活动,可以开阔眼界,像北岳庙的建筑就非常漂亮,从中可以读出古人的智慧。”
    14日16时许,在曲阳县羊平镇田庄村东的田庄大墓,刚走进现场,河北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田波就很震惊,“墓的气势十分宏大,还是第一次见到规模这么大的墓,并且形制很独特。”
    田庄大墓坐北朝南,南北长66米,东西封土直径34米,是座带长斜坡墓道的大型砖室墓,推测该墓时代约在唐后期,大墓地下结构由墓道、仪门、庭院、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组成中轴,侧室及耳室分列东西,墓室总数达12个,全部用青砖砌筑而成。该墓葬形制极其罕见和独特,在河北同期墓葬中规模最大、形制最为复杂。“这个墓能够体现出唐代恢弘气象,让人心灵十分震撼。”河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杨振强表示,自己此次考古工地之行收获很多,“大学生应该多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类似活动还将继续
    一路上,河北博物院的志愿者讲解员张永波都在为大家做义务讲解,以便让大家在进入定窑遗址、北岳庙、田庄大墓3处考古工地之前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张永波是石家庄市旅游局导游服务管理中心的一名高级导游员,从事导游工作15年。“我喜欢古建筑,也喜欢研究佛造像,从中可以得到一种乐趣。”张永波在河北博物院定期讲解《曲阳石雕》展厅,“应该让大家了解河北的传统文化。”这是张永波从事志愿者讲解员工作的初衷,“通过此次进考古工地的活动,也可以对历史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河北省博物馆副馆长李新介绍说,此次由河北博物院组织的“博物馆进考古工地”系列活动将分四批进行,参加人员包括河北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志愿者讲解员、该院共建单位的学生以及部分社会公众等,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考古活动,“从文物的开始发掘到研究、陈列、上架展览是一个过程。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大家对文化遗产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文化是一个时代的积淀,只有了解了文化,才会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李新说,河北博物院今后将会不断扩大与观众的接触面,计划将此类考古活动长期开展下去。
       (燕赵都市报,记者 张清华/文http://epaper.yzdsb.com.cn/201406/16/506990.html)


2014中国文化遗产日冀博组织志愿者曲阳考察

2014中国文化遗产日冀博组织志愿者曲阳考察

2014中国文化遗产日冀博组织志愿者曲阳考察

2014中国文化遗产日冀博组织志愿者曲阳考察

2014中国文化遗产日冀博组织志愿者曲阳考察   北岳庙

2014中国文化遗产日冀博组织志愿者曲阳考察

2014中国文化遗产日冀博组织志愿者曲阳考察

2014中国文化遗产日冀博组织志愿者曲阳考察

2014中国文化遗产日冀博组织志愿者曲阳考察  田庄大墓

2014中国文化遗产日冀博组织志愿者曲阳考察

                       田庄千年古墓震撼晚报读者 
                    “博物馆进考古工地”系列活动将经常搞下去
    6月14日是全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由河北博物院主办的“博物馆进考古工地”系列活动揭幕。当天,省博志愿者以及晚报热心读者约40人赶赴保定,参观定窑作坊遗址展馆、北岳庙以及大名鼎鼎的曲阳田庄大墓。

     第九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物活起来”。当天担任领队的省博副馆长李新说,他们组织“博物馆进考古工地”就是想让大家到发掘现场去了解文物出土过程,对文物有更直观的认识。“参与活动的有博物院职工和志愿者,有共建基地的学校师生,还有媒体的热心读者。如今河北博物院正式揭牌,面积扩大了,功能完善了,我们也想利用这个平台为社会做更多事。”李新说,此次活动将从6月14日至18日连续举办4次,今后省博有计划将这一活动形成常态,邀请更多人参与。

  一走进定窑作坊遗址展馆,目睹五代、北宋、金代的窑炉遗迹,大家立马掏出手机、相机拍起来。最热心的当数志愿者王巧云,参观中她一直跟在讲解人、曲阳定窑遗址文保所所长杨敬好身边,从窑炉的构造到烧制细节再到定窑发展历程,抛出了一连串问题。大家开玩笑说她是“十万个为什么”,她则理直气壮地说:“我这是在学习。”

  59岁的王巧云是省内某媒体高级编辑,每周二上午她在省博《名窑名瓷》展厅担任义务讲解,此次定窑之行对她来说“太有用了”。

  保定曲阳田庄大墓,2012年出土。大墓由墓道、仪门、庭院、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组成中轴,侧室及耳室分列东西,墓室总数达12个。该墓葬形制极其罕见和独特,在华北地区同期砖室墓中规模最大、形制最为复杂。河北考古人推测该墓时代约在唐后期,墓主人应该是唐代一位藩镇节度使。

  “太震撼了。”来自河北师大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唐艳帅、田波和杨振强一进入田庄大墓,立刻发出赞叹,这几位90后大学生正是应邀参与此次参观系列活动的晚报热心读者。他们将12个墓室走了个遍,看到后室的汉白玉棺床残块后,学雕塑的唐艳帅、田波啧啧称奇,连说古人的工艺令人惊叹,当时的工匠比现在的一些大师还要棒,“这次真是开阔了眼界,对古代工艺有了直观认识。”书法专业的杨振强则表示,实地看比光读书本要震撼得多,古墓体现了唐代恢弘壮阔的时代气象,对学习书法很有意义,起码从大艺术观上,能从侧面深入理解当时的时代气质,毕竟文字是人生载体和记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时代风云对书法都有影响,这次参观对理解当时书法和文字状态很有帮助。

燕赵晚报,记者 黄蓥 http://yzwb.sjzdaily.com.cn/html/2014-06/16/content_937885.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