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平开化寺北宋“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壁画的相关问题

(2013-07-04 17:17:10)
标签:

卢舍那法界人中像

壁画

北宋

开化寺

高平

分类: 叩问佛境

高平开化寺北宋“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壁画的相关问题                       
高平开化寺北宋“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壁画的相关问题                            十地菩萨局部  出华严经十地品法云地
高平开化寺北宋“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壁画的相关问题
高平开化寺北宋“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壁画的相关问题                           卢舍那法界人中像    北宋   
高平开化寺北宋“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壁画的相关问题               

            高平开化寺北宋“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壁画的相关问题

    高平舍利山开化寺大雄宝殿内壁画是国内除敦煌莫高窟外现存唯一一处寺院殿堂里的北宋壁画,保存较完整。工作关系受朋友之邀曾陪同古建专家在晋东南考察时,得以进入殿内细赏,惊讶地是在东壁首起竟然看到一铺北宋“卢舍那法界人中像”,法界卢舍那等同于后来的毗卢遮那,其尊形历代比较混乱,到宋代卢舍那出现了一种固定模式:带宝冠,饰璎珞手镯等庄严,两臂折上举不过肩高或与肩平,两手掌向上,后代则消失不见,韩国尚有遗存。但开化寺此北宋壁画中出现的为佛尊形式,手势与北宋流行的宝冠法身卢舍那相同,而且为跏趺坐式,下为须弥座,左右各5尊胁侍菩萨,为华严经十地品“法云地”中的十地菩萨,主尊出现3层头光,之外再一圈圆白身光包裹,顶2侧各有一飞天。法界卢舍佛衣中绘五趣六道或九道,中央绘须弥山,为“卢舍那佛界人中像”无疑。早期“人中像”或佛衣画的主尊卢舍那全部为立式造像。

    “法界人中像”基本出现在5世纪的北朝晚期,多为北齐北周:青州造像中的佛衣画、敦煌莫高窟北周428窟南壁佛衣画、克孜尔石窟17窟右侧甬道外壁的佛衣画造像(5世纪中叶)以及流失海外的北朝晚期“法界人中像”等等,之前所认为最晚的一铺佛衣画造像为莫高窟427窟隋代窟作品,之后消失不见,没想到又经过了500年在北宋壁画上再次出现,着实不可思议!据宋大观四年(1116)《泽州舍利山开化寺修功德记》碑记载壁画年代“以元祐壬申正月初吉,绘修佛殿功德,迄于绍圣丙子重九,灿然功已......东序曰华严、扆壁曰尚生(指佛坛主尊背后的屏壁,已毁无存)、其西序曰报恩、X壁曰观音”,即北宋元祐7年至绍圣3年(1092---1096年)绘制完成整堂壁画,“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属华严思想体系。之前学者的研究大方向并没有错误,和碑文讲到的东壁为华严思想有关的内容相吻合,如最早柴泽俊先生在《山西寺观壁画》认为东壁为华严七地(处)九会内容,东壁南起第一幅为第五会“兜率天宫会”,书中的描述为“画面上释迦如来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背依天空,流云相伴,日月星辰和天宫楼阁位于胸前,地藏、观音和诸位听经菩萨置于腹部膝间。释迦如来上空左右飞天乘风而降,须弥座外侧两隅十大菩萨胁侍,下隅两侧男女供养人各一列。这些供养人由僧侣带领已至兜率天听经,盖为往昔曾置善根者”,涉及到法界卢舍那佛身的佛衣画中并没有正确释读出来,从而也就被忽略了。2005年7月,谷东方、廖苾雅、李静杰调查开化寺大雄宝殿壁画,此后谷东方在2007年3月又进行了3次复查,将调查研究报告《高平开化寺北宋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壁画内容考释》发表于2009年2期《故宫博物院院刊》,此文仅涉及到西壁报恩经内容壁画而未触及东壁与大方广佛华严经有关的壁画,李静杰之前曾专研究过早期“法界人中像”,但至今未见其有开化寺此铺壁画内容释读的文章发表。

    开化寺此“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在北宋再次出现,依据的经文会是唐则天时期八十华严经中十地品第十地法云地吗,但壁画中主尊的手印姿势明显可辨出为卢舍那佛,八十华严中已将六十华严经中法身卢舍那全部译改为毗卢遮那,宋代华严思想中是否将法报2身等同,体现法报不二?它与早期的佛衣画“人中像”关系又如何呢?消失数个世纪再次出现,壁画的粉本依据何来?太多的问题,耐得琢磨!

 

    台湾图像学研究中心的赖鹏举先生(2009年过世)是近些年研究“卢舍那法界人中像”集大成者,先后有多篇文章发表,他曾指出清华大学李静杰在“法界人中像”研究取向上遇到的明显困难:以“人中像”经文的出处散落在经文各处,不适合作为一致尊名“人中”造像的经典及思想基础。对复杂的佛衣造像各局部内涵,辄寻找《华严经》中某品、某段,看似相关的经文以为其出处,如此则佛衣之依据散见于浩瀚的经文当中,不见一致的条理与思想,如何形成共同尊号的造像?如解河南高寒寺佛衣造像前胸第2段“轮王七宝”,李引《华严经》卷36“宝王如来性起品”的文句:“譬如转轮圣王所有七宝,因此宝故,行转轮王法。”虽找到了“七宝”的文句,但与整铺佛衣造像中上之圣道、下之畜道地狱间并无关联(《敦煌石窟造像思想研究》2009)。

    早在1998年赖鹏举发表《4---6世纪中亚天山南麓的华严义学与卢舍那造像》(《中华佛学学报》第13期)一文中首先提出以鸠摩罗什本《十住经》“法云地”的经文,作为研究早期佛衣画造像的经文出处及依据,之后他又有专针对此发表《五世纪以来北传地区“法界人中像”与《十住经》“法云地”》(《敦煌研究》2007年6期)论文以早期“人中像”出现时,各版华严经并没有大部头翻译到中土,而应该依据《华严经》之前更早的华严经系的某品小经单行本又是“法界人中像”出现同时流行的经文为造像的思想基础提出《十住经》“法云地”实为此类造像的出处.《十住经》系自西晋时代,即在中亚及中国流传,西晋竺法护《兼备一切智德经》“十住”境界,与鸠摩罗什本“光照九道”内涵相同。5世纪初什自龟兹入长安译出诸经论,其中大部分都为4世纪后半业20多年间在龟兹弘扬大乘时所挑选出来的,其中包含了华严经系的《十住经》反映了是经在中亚地区独盛的流行。罗什在长安又译出北传地区仅见的《十地毗婆沙论》,为佛教空系大师龙树对《十住经》的注解,“法界人中像”或佛衣画流行出现时期也正好在罗什译此经论之后。他对“法界人中像”的重新解读:“法界”即指佛衣上须弥山所代表的三千大千世界,而“人中”的“人”即“众”,指佛衣中的五趣、六道乃至九道,其皆含摄在佛身之中,谓之“中”。但他同时也提出:“法云地”尚为菩萨十地境界,但为何北传地区的佛衣画造像皆是佛像而非菩萨像?的疑问。那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法云地”为十地的最后一地,菩萨证得十地即成佛,总体来看十地相合即为佛地,才会出现佛身统摄十地而出现佛衣“法界人中像”。

       

    “法界人中像”佛衣画百年研究简述:对于此类在身体上绘有多种图像的佛像,自斯坦因于1901年在和田地区考察时率先在一块木板上发现以后,随着它在克孜尔、锡克沁及敦煌诸地石窟壁画以及一些佛教的帛画、纸画、石像和金铜像中频频出现,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对于此类图像的身份,即它的名称,学者们见仁见智,展开过热烈的讨论。直到1937年,日本学者松本荣一经过对《华严经》内容及流传情况的研究,最终确定此佛像即《华严经》中所述及的卢舍那佛。松本荣一《敦煌画の研究:華厳教主盧舍那仏图》(《敦煌画研究:华严教主卢舍那佛图》),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昭和十二年(1937年)。而后水野清一1939年在河南购得高寒寺石佛佛衣画拓片,上有题记“法界大像主......”并于1969年发表论文认为佛衣画上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六道”造像乃是“华严教主卢遮那佛”,佛衣画的研究逐渐吸引佛教学者的关注与投入,这一观点在此后较长时间内成为一种主流观点。直到1981年,美国学者何恩之(AFHoward)对此传统观点提出新的挑战。她改用《妙法莲花经》而不是《华严经》来诠释这一图像,提出了宇宙主释迦佛的新观点。A.F.Howard(何恩之),The Imagery of the Cosmological Buddha(《宇宙佛图象》).Leiden,1986.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界又自发地形成正反两方,展开新一轮激烈的论争。赞同松本荣一观点的学者主要有:〔日〕吉村怜(《卢舍那法界人中像の研究》,《美术研究》第203号,1959年,第14~28页)、R.Jera-Bezard(见前揭文)、宿白(见《克孜尔部分洞窟阶段划分与年代等问题的初步探索》,载《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一)》,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10~23页)、李静杰(《卢舍那法界图像研究》,载《佛教文化》增刊,1999年,第1~51页)、赖鹏举(《丝路佛教的图像与禅法》,圆光佛学研究所,台湾,2002年)、殷光明(《敦煌卢舍那佛法界图像研究之二》,载《敦煌研究》2002年第l期,第46~56页);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主要有:何恩之(见前揭书)、宫治昭(《宇宙主として释迦仏》,载《曼荼羅と輪廻》,立川武藏编,佼成出版社1992年,第235~269页)、林保尧(见《弗利尔美术馆藏北周石造交脚弥勒菩萨七尊像略考》,载《艺术学》第15期,1996年,第63~94页)、朴亨國(《ぃゎゅゐとぃぅ「人中像」とぃぅ名称にっぃて》,载《密教图象》第16号,1997年,第78~105页)、阎文儒(《云冈第十八窟内遍身刻千佛的大像》,载《云冈石窟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05~312页)。自1901年初次发现此图像至今,一个世纪已过去了,关于它的命名仍未形成较为统一的看法。(见彭杰《克孜尔第17窟卢舍那佛像的补证》,《龟兹学研究》第一辑)。

    

   “是菩萨坐大莲华上,即时足下出百万阿僧祗光明,照十方阿鼻地狱等,灭众生苦恼。两膝上放若干光明,照十方一切畜生,灭除苦恼。脐放若干光明。照十方一切饿鬼,灭除苦恼。左右胁放若干光明,照十方人身,安隐快乐。两手放若干光明,照十方诸天阿修罗宫。两肩放若干光明,照十方声闻众。项放若干光明,照十方辟支佛。口放若干光明,照十方世界诸菩萨身。乃至住九地者。白毫放若干光明。照十方得位菩萨身。一切魔宫隐蔽不现。顶上放百万阿僧祗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光明。照于十方诸佛大会。”(《大正藏》华严经卷第27十地品第22之5)

    高平开化寺北宋“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壁画的相关问题              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品北齐“法界人中像” 为上世纪20年代末商承祚先生自北京购置 高平开化寺北宋“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壁画的相关问题                         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北齐“法界人中像”以下2图为局部
高平开化寺北宋“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壁画的相关问题
高平开化寺北宋“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壁画的相关问题
高平开化寺北宋“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壁画的相关问题  原河南高寒寺北齐佛衣画造像拓本,佛衣上为“须弥山”及“九道”造像。水野清一当时读为“华严教主卢遮那”
高平开化寺北宋“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壁画的相关问题     美国佛利尔美术馆藏隋代佛衣画造像线描图,其“九道”的表现依林保尧的研究有加入《法华经》的内涵
高平开化寺北宋“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壁画的相关问题克孜尔石窟17窟右侧甬道外壁“佛衣画”造像,为依据什本《十住经》“法云地”内容而造,头光及身光中表现“化佛”
高平开化寺北宋“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壁画的相关问题 莫高窟北周428窟南壁中央佛衣画源自克孜尔窟,具备由佛道至地狱道“九道”众生,并在后继的隋代427窟中出现
高平开化寺北宋“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壁画的相关问题        台湾震旦文教基金会博物馆藏北齐山东佛衣画中的“地狱道”场景,右图为“佛道”

高平开化寺北宋“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壁画的相关问题                              山东大灵岩寺卢舍那
高平开化寺北宋“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壁画的相关问题                     宋代佛画华严三圣
高平开化寺北宋“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壁画的相关问题                     飞来峰宋代卢舍那华严三圣造像
高平开化寺北宋“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壁画的相关问题              高丽佛画华严海会图局部,卢舍那印契延续了中国宋代此尊手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