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慈氏阁永定柱释疑

(2013-01-10 15:22:15)
标签:

永定柱

慈氏阁

隆兴寺

正定

释疑

分类: 文物古建

                      慈氏阁永定柱释疑

    1952年底,中央文化部组织一批古建专家由刘致平带队对赵县正定的古建进行测量计划修理,11月14日刘致平、卢绳、祁英涛、余鸣谦、罗哲文等10人重点勘测隆兴寺内北宋木构慈氏阁时,“发现”檐墙一圈所用的柱子十分特殊,为两柱并用,之后根据《营造法式》的记载,确定为北宋永定柱。实际上早在1935年中国营造学社第3次对正定古建调查时,刘敦桢先生就发现这个情况了,他5月19日的古建考察日记中就提到:慈氏阁外侧之柱分内、外2层,外层之柱仅承下檐斗拱,内层之柱则直达上部,与元慈云阁略同,这里的描述即后来所认为的永定柱,但刘公没有再进一步的探讨,而之前梁思成2次对正定古建调查时,所绘慈氏阁横断面图纸显示也已绘出檐墙内的2柱并联,但在慈氏阁下层平面图上又只画了一根柱子,可见檐墙内用2柱当时并没有引起梁公重视因而忽略了这一情况所以《正定调查纪略》中关于这一段只字未提。这或许是当时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刚起步没多久,大家都在对照木构实物摸索确认中。又加之刘公这段日记直到50多年后的1987年才在4卷文集中首次公开,着实可惜(注:关于慈氏阁双柱并联的问题刘公曾在调查定兴慈云阁时作过一段总结,详见1935年6月营造学社汇刊5卷4期)。 

    这2根并联的柱子到底那一根才是永定柱,或者是这2根柱子只有连在一起的特殊组合才叫永定柱,请教了文保所以及古建专业的数人,大家都知道那是永定柱,可谁也不愿解释也解释不清,总是感觉隔着一层纱,很有意思滴妙事。

慈氏阁永定柱释疑

慈氏阁永定柱释疑

            慈氏阁平坐层及清代所加腰檐正面侧面和背面,上世纪五十年代大修时已将后加腰檐去掉

    1955年祁英涛在有关慈氏阁复原工程的2个方案中,都提到了慈氏阁的永定柱和下檐檐柱,这已经明确指出永定柱指的是2根中位于里侧较长自地平立柱,上达平坐层的1根,而外侧较短的是檐柱。可以说从上世纪50年代初一开始“发现”慈氏阁的永定柱实例,专家们的观点就认为永定柱是并排2根柱子中较长直达平坐层的柱子了。之后又有进一步将永定柱与“叉柱造”“缠住造”等并称为北宋柱造的一种“永定柱造”。这一永定柱的认定和说法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内几乎学界达成共识,同时也再没有更深入的对永定柱的专门探讨。2007年东南大学刘叙杰教授(刘敦桢之子)的学生,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马晓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木楼阁深入研究的专著《中国古代木楼阁》(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作者提出并分析了楼阁架构的关键问题——上下层的架构。对建筑史学难点——《营造法式》记载的缠柱造及其构架,永定柱的可能形式及其与楼阁建筑内外圈柱网发展、演化之关系等,做出了合理诠释,澄清了相关的学术问题。书中根据实例进行重点论证,特别是在楼阁结构和构造上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论证。推进了建筑史学研究。

慈氏阁永定柱释疑

    楼阁檐柱采用的这种双柱并联的构造方法,不仅能使楼阁造型秀美,更可以简化楼阁构架,使复杂单体或组合楼阁的受力关系清晰明了,同时便于此后的改造、维修等。当采用通柱,需要上下收分,又有平坐枓栱时(有无平坐均可),则可能外附一柱支承平坐或腰檐,既满足了造型,又结构牢固,形成不同于叠柱式楼阁的收分方法,这就与《营造法式》所记载的永定柱有关。

   《营造法式》记载永定柱只有2处。《壕寨制度*筑城之制》:“城基开地深5尺,其厚随城之厚。每城身长7尺5寸,栽永定柱,夜叉木,各2条......”从这句可知,永定柱是栽入地的,即“自地立柱”,柱的下部与柱桩相似。又《营造法式》记:“凡平坐先自地立柱,谓之永定柱,柱上安搭头木,木上安普拍方,方上坐枓栱。”进一步明确了永定柱是自地而起。

    大体而言,以往对永定柱的认识可概括为3种:1置于檐柱前,以支撑架空地板的,起辅助作用;2置于夯土城墙中,起加固的肋的作用;3用于支撑檐柱。

    当楼阁构架没有内外圈之分时,此时的永定柱,即檐柱与内柱重合,属于主要承重柱。慈氏阁即是如此。按《营造法式》所定义的永定柱,字面上是与平坐有关的,只要是通过枓栱支撑平坐的柱子,该柱子又是直接立地,便可谓之永定柱。按此思路走,不止慈氏阁,有很多现存早期的楼阁都可以说用永定柱,如晋东南陵川金代二仙庙东、西梳妆楼。

慈氏阁永定柱释疑 慈氏阁内部节点,阁身周圈采用永定柱,永定柱即下层檐柱,内侧再立周圈主要承重柱,承接平坐层荷载,永定柱柱头铺作后尾穿越承重柱柱身,于第一跳卷头上施令栱承托算桯枋和其上的跨空丁栿

    据上面对永定柱认识概括的3,正定慈氏阁平坐下的柱子,即是支撑平坐的柱子,又是楼阁的主要承重柱,是平坐柱与下层柱合二为一的永定柱。上层柱符合结构逻辑,并未偏离下层柱中心线。而慈氏阁上层的内收是靠的外附一柱(可视为内收的檐柱)向外扩,形成上小下大的形象。檐柱枓栱后尾插于内柱中,起稳定内柱的作用。如此,明清时这样的永定柱较多,只要是直接支承到平坐下的自地而起的承重柱,就是永定柱,据此倒确实可以研究出与叉柱造、缠柱造相对应的“永定柱造”。但这个平坐柱与下层承重柱合二为一的柱子,究竟是不是所谓的“永定柱”。这就需要认清《营造法式》中永定柱的作用是什么,和为什么木楼阁使用永定柱,只有这样才能理解《营造法式》中的永定柱到底是什么?

    我们知道,《营造法式》在讨论平坐(平坐和平座层不是一个概念)时,仅讨论了平坐中使用枓栱的情况。而平坐出挑可不采用枓栱也是客观的存在,现存实例较多,构架也较简洁,这一点应无疑问。《营造法式》仅讨论采用枓栱的情况,恰是因为使用枓栱会使得楼阁上下层间的关系,进一步讲就是上下柱与平坐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正因为如此,《营造法式》讨论了这一最复杂的构架关系。慈氏阁永定柱释疑左为慈氏阁明间横断面图见《正定隆兴寺》,右为1933年梁思成测绘的慈氏阁上下层平面和断面图《正定调查纪略》

    那么,上下层柱之间与平坐的关系,到底为何?这就存在着几种可能性:一是上下柱对位,可称为“通柱造”(缠柱造属于通柱造的一种,也是其较复杂的一种);一是叉柱造。使用所谓永定柱的原因,在于解决上下层柱与平坐的关系。这是因为,如楼阁上下收分,上下层之间的平坐又采用枓栱时,对于补间铺作、柱头铺作而言,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而对转角铺作来说,麻烦就显而易见了,如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则纵横两方面的阑额、普拍枋需要插入角柱以得到支承,以及安置转角铺作;并且45度缝上的枓栱也需要安置。同时,阑额、普拍枋及其上枓栱、以及45度缝上的枓栱,即转角铺作还要内外伸出。如此一来,则角柱上的开孔之大、之多可想而知,角柱的整体性就较难得到保证,这是古代能工巧匠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也是他们动脑筋最多的地方。其解决办法如下:一种采用叉柱造,上下层柱断开,让开枓栱,上下柱对位或内移均可,强度也可得到一定的保证,实例如应县木塔。另一种就是缠柱造,角柱上下贯通(当然,也可以是整柱、墩接柱等,不应是叉柱,如是则就采用叉柱造好了),平坐枓栱圈外扩,缠绕在角柱周围,让开角柱,实例如晋南万荣飞云楼、晋中榆次玄鉴楼等。至于平坐下加梁枋或立柱,或安置枓栱,或采用外檐抱头梁上加童柱等,都属于当时或后世之简洁做法而已。  慈氏阁永定柱释疑

    因此,采用永定柱直接支承平坐就是其具体措施之一,既可解决平坐部分的承重与出挑问题,又于主体结构相联系,这才是出现永定柱的根本原因。由此而言,永定柱不是主要承重柱,永定柱也不具有承重柱的作用,不应称之为“永定柱造”。进而“永定柱造”也不是明清常见的所谓通柱造的前身,因为通柱造可能一直存在着,仅是其前后形式有所变化而已。何况,《营造法式》只提到永定柱,并非“永定柱造”。因之,据古文行文规律,永定柱与叉柱造、缠柱造不应是一样的概念。  

    总之,永定柱是保证楼阁建筑整体强度而来的,于外檐承重柱之外、自地而起附设的支承平坐的柱子,实际具有补充外圈柱网的作用,所以,永定柱只是支撑平坐的柱子,但并不是楼阁的主要承重柱。由此,隆兴寺慈氏阁外附一柱,才是永定柱,之前学界所认为内侧直通平座层的承重柱子并不叫永定柱。但由于慈氏阁外附的柱子并没有支承到平坐之下,而是支承下檐,客观上外附的这一柱既起到内收的效果又具有保证主要承重柱的完整和稳定的作用,虽不属于完整意义上的永定柱,但具有永定柱的效果。

                               慈氏阁永定柱释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