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上加惨:正定开元寺被废弃的唐代三门楼构件
新华网石家庄2008年4月23日电(王亚利、高志顺)近日,河北正定开元寺唐代三门楼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三门楼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定开元寺内前部。初建于唐如意年间,为一座石、木混合结构的宏伟建筑。整座建筑体现出盛唐时期的建筑风格,最为珍贵的是其石柱、石梁上镌刻的许多佛像、佛经、赞语和题名。由于年久失修,三门楼现已颓坏倒塌,仅存部分残断的石柱和栏额。正定县文保所聘请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编制了三门楼勘察报告及修缮方案,并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此次修复工程将遵循“不改变文物原貌”的修缮原则,对现存的柱枋进行粘接、补配、加固。此项工程将提高开元寺整体布局的完整性,重现三门楼昔日壮观的雄姿。
据新华社电(燕赵都市网2008年10月22)坐落在正定县的佛教名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经过半年施工,寺门前的三门楼已修缮完毕,在金秋10月向世人再现雄姿.....为了进一步保护文物古迹,恢复开元寺盛世风貌,2008年4月,三门楼修复工程正式启动,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修缮原则,将尚存的柱枋进行粘接、补配、加固,重立于原址,工程于今年9月竣工,10月中旬向游客开放。”


唐代三门楼石柱上的2尊线刻力士,下图为其中1尊局部,可见力士手持宝剑
以上是当年开元寺唐代三门楼修复工程启动和修缮完工的新闻报道。真不明白它怎么就能得到国家局的批准修复立项。美其名曰不改变文物原状,实际上就是破坏性修复。毫不客气的说谁参与了谁就是这段历史的罪人,不信的话就看以后人们怎么骂!
三门楼早在清末就坍塌了,1908年桑原骘藏的考古游记和照片就能佐证。1980年,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将残石运至隆兴寺保存,1992年7月,又将残石拼接,得石柱十二根、栏额一根。文管所研究人员同时进行了测绘拓片测量摄影编号等并存档。这些石柱本身就已经都残为数段了,加之历经千年,上面的刻经佛像供养人题名等多已磨剥殆尽,即便是没有条件将它们放入展示陈列,也应该找个相对僻静不再饱受日晒雨淋的地方吧,而不是做破坏性复原。就像现在复原的样子那就是个不伦不类的怪胎,半拉子工程。有本事花89万元复原,干嘛当时不拿些钱做研究经费请清华天大等古建专业的把整体三门楼的2层木构和屋顶做下图纸和三维复原设计,再来论证复原也不晚啊。

清道光22年.正定府知府沈涛撰正定金石专著《常山贞石志》记录《开元寺三门楼石柱刻经造像并柱主题名》详尽资料

复原三门楼后的开元寺,小房为晚清建的天王殿,将遗弃的三门楼石柱残件放进去保存多好,近在咫尺,却无人问津

废弃的唐代三门楼石柱残件
年前,朋友说起开元寺环境治理的相当好,心想有时间一定去看看。一直到今春方才去了趟,由于近傍晚下班时间,只是匆忙跑到西南角拍了张照片和百年前山本照相馆在同一位置拍的照片做对比。沿大水坑铺了地砖,寺里又绿化,当时感觉确实不错。回来数日后又去正定小聚,说起开元寺,L老师问我注意水坑边上杂乱扔着的一些石头了吗?我努力想也没记起来。后来得知是废弃的三门楼残件(见开篇题头照片),听到后的第一感觉是不敢相信,一脸错愕。难道所谓复原的三门楼没有全部粘贴这些文物,而是用新的石柱代替了。也是都残成一段段了,相对于重新粘贴复原,还不如换一根更省事,介帮表脸滴玩意!三门楼石柱倒是给重新戳起来了,但是“复原”过程中,介些“专家”根本就没有用文管所工作人员当年的编号,所以不出现石柱位置的错误颠倒那就见鬼了。
话说到这,你再大的一个专家,研究的也是大面上的,宏观上专业的广度和宽度也许最基层的文保工作者无法相比,但具体到某地某个文物的微观研究那还得是常年研究他们的文保所工作人员。上面下来的“大专家”高高在上,一脸滴不屑一顾,下面基层滴研究人员没有说话滴权力,缺少沟通交流,这就一定会导致很多地方出问题,而且一出还都不是小问题。这个弊端如今到处盛行,一点不夸大的说。正定文物建筑保护在这方面吃的亏不小了,像当年天宁寺凌霄塔的修复、隆兴寺大悲阁的复原都是现成的例子。
建议正定文管所把三门楼废弃乱扔的残件放到开元寺天王殿里保存,天王殿里如今只两口小钟,留出进出过道,完全可以把三门楼剩下的构件陈列进来(要是有可能,把安重荣德政碑那些小些的残碑块也放进来,善莫大焉!)堆在寺院一角既煞风景又占地方还不雅观,年深日久谁还管它们,别早晚出来个败家玩意当烂石头给清理扔了。就当可怜可怜这些饱经风霜的残者吧,毕竟从它们始建的如意元年(692年)算起,到现在也有1320个年头了,垂垂老矣,经不起折腾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