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德格淳易
德格淳易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109
  • 关注人气:3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庚寅初冬晋秦古迹踏查日志(二)古塔篇

(2010-11-30 21:21:34)
标签:

秦晋

古塔

古建

游记

导游

分类: 文物古建

庚寅初冬晋秦古迹踏查日志(二)古塔篇                     

                 庚寅初冬晋秦古迹踏查日志(二)古塔篇

                                (一)此行所见之塔 

   渭南的韩城一线,此行见文峰塔一类甚多,明清物,且民居大门牌匾书香气都很浓,看来此地民风向文。所见第一座塔是在出韩城到乡野滴路上,为一小墓塔,一闪而过当时并为引起注意。从元代建筑博物馆出来到昝村寻访禹王庙,一开始额俩谁都没想起禹王庙献殿已迁移到司马迁祠庙内,来回苦寻了3个回合,首先的哥带着找到一处禹王庙,一看新建滴,扭头就撤;再找到一处又一看吕祖坛也不是,介下司机也傻眼,末了说没了干脆带你们去看个塔吧,介个没人知道,找不到禹王庙虽心有不甘,但也无计可施,没法只得上车返回新禹王庙附近,林子很密,第一次路过竟然额俩都没看到,介地靠近黄河,树又多,大鱼塘一个连一个,映着初冬树林滴倒影,别有一番景致可赏。林中老树下多野生蘑菇,一簇簇滴小伞,霎时想采了做个鲜汤喝,哈哈,况且鱼塘边密林旁就有野味餐厅,旁边还养着鸵鸟腻。无奈虽时至中午,禹王庙献殿又没找到,没好意思提吃鲜蘑炖肉滴建议,害我只好咽口水,可怜额只能先去看塔了。没有任何标志和介绍说明,暂且起名叫昝村文峰塔吧,塔5层6面,最下层有“至圣宫”砖匾,塔中间砖砌券门上有“文星”,顶层券门上写“蕊珠”,顶攒尖。塔内结构一览无余,惜无法登临。

     西塬村玉皇后土庙出来去寺庄滴路上过东王村大宝宝从车内一眼就看到一塔,说了句和昝村那个一样,额还没看到他银就下车了,吼吼,待额看真切,还真是简直是亲兄弟,外形相似,看来也是个文峰塔了,同样5层6面。一层正面券门砖匾“文章司命”,3层“青云路”匾,5层为“拱辰”,塔内部可直望顶,椽子自八卦图分出,八卦中央看不清所绘何图,而昝村文峰塔顶部有木板遮住不知是否与此塔同。

    第3座走近看滴塔是在西庄法王庙后殿后面,同样砖砌6面,但只一层,上一丘形坟头,是一墓塔,正面字迹“宋法王之墓”,背面一开始未注意,有一小朋友说墙外面下侧有个石狮子问看不看(实际上是一小吸水兽),额从墙头向下看时才注意墓塔背后有字“槐柏古迹”。看此墓塔形制绝不会是宋遗物,至少外层包砖年代不会久远,但宝哥说6变形也可能是元滴旧物,额是没看出来。

庚寅初冬晋秦古迹踏查日志(二)古塔篇

                                            昝村文峰塔

庚寅初冬晋秦古迹踏查日志(二)古塔篇

                                            崖儿底墓塔

庚寅初冬晋秦古迹踏查日志(二)古塔篇                                          东王村文峰塔
庚寅初冬晋秦古迹踏查日志(二)古塔篇

                                          党家村文星塔

庚寅初冬晋秦古迹踏查日志(二)古塔篇

                                        韩城市吕祖坛道士墓塔

庚寅初冬晋秦古迹踏查日志(二)古塔篇

                                      西庄法王庙“宋法王之墓”塔

庚寅初冬晋秦古迹踏查日志(二)古塔篇

                                           新绛龙兴寺塔

庚寅初冬晋秦古迹踏查日志(二)古塔篇                                         崖儿底古寨文峰塔
庚寅初冬晋秦古迹踏查日志(二)古塔篇                                           韩城园觉寺塔

庚寅初冬晋秦古迹踏查日志(二)古塔篇

                                 崖儿底晚霞,图中有一个塔哦,仔细看

 

    从梁代村回城滴路上,快到县城时又看到早上出城时看到田野里的那个小塔,在车上指给大宝宝看,额二人当下决定下车穿过麦田去咔咔,此为第4座塔,不远处又看到在一个寨子的高岗上矗立一塔,似文峰塔。看完田野里滴小墓塔沿铁路去找另一塔,眼看近在咫尺,只要翻过深沟就到塔下,无奈太阳即将落山,大宝宝又体力透支只得放弃,穿过田野途中,宝哥打听浇地人得知那里是崖儿底古寨文峰塔,高冈上还遍布着崖儿底古寨,悔啊,错过啦,还好额沿途看到满树滴红柿子那个馋啊,摘了个吃,原本想爬到树上吃饱再带几个回来,宝哥一顿喊只得作罢!可怜滴柿子啊。哦,忘了介绍,介个小墓塔:细长,2层,上一尖顶,砖构,映着蓝天,黄叶,还有几株高粱,很美!路上欣赏晚霞落日,不错!到大路拦班车进城,转公交到韩城老城区见金代园觉寺塔,可惜天色已暗,未下车直达古城找宾馆了,结果第二天宝哥未来得及到塔下,实际距额们住滴地方好近。

    又一天,介天傍晚宝哥带着太多不舍,在火车即将开车时才离开,额一人由于今天咔咔太多,机子快没电了,城隍庙未敢进留到明天,进老城找小吃去,还是合阳踅面最好吃,一碗不够又要了份辣米线,吃滴过瘾。到宾馆放下行李,就着相机仅存的电量穿过韩城烈士陵园一路爬台阶上行,俯瞰老城落日拍摄园觉寺塔。天亮又访园觉寺塔,陵园中一亭子中完好保存着金代此寺大铁钟一口,此塔立于一梯形砖台之上,台下一木构雨搭,介雨搭形制可是认识了,韩城元明木构2殿中间多以此雨搭相连,地方特色浓郁。文保碑上写此塔为赳赳寨古塔,塔下层嵌有2方金大定13年石刻,一竖一横。塔基为3层方形,两旁有台阶可上,塔基上塔身6层6面,塔内有铁制楼梯可登临,可惜上锁,不能登高俯瞰老城全貌。

    老城区内文庙不远处沿路缓坡上行,有吕祖坛,内有清晚期一道士墓塔,方形5层砖塔,第一层甚高大,其上4层小方形。党家村又见一“文星塔”:6面6层,塔基正面一层外有一小亭山花向前,匾上书“文星阁”,此塔貌似可登临,额未进。正面每层券门上都有砖匾,完整的如3层“直步青云”、4层“文光射斗”、6层“XX造化”等,塔顶6面砖构内凹上立塔刹,顶木构檐,有装饰斗拱,其下连同各层门楣、匾额四周多砖雕卷草纹,雕花之类。压题照片俯瞰党家村。

   自韩城坐车过黄河进河津市时远见一高塔,刚出河津市拐到去万荣滴路上又见一小塔孤零零竖在黄土冈上,介2座均不知为何塔耳。稷山青龙寺内有一石质方形小塔残存4层,很是古朴,下有2层基座,1层石门两侧有精美线刻力士,门顶部有供养人题记,惜年号漫漶不清,总体风格似唐遗物。塔各层叠涩出檐,1层塔室内有一小石佛,2、3、4层正面均有小佛雕。

   到新绛城北大街尽头高垣上见龙兴寺塔,其坐北朝南,紧邻大殿之后,原塔为唐建,原高八级,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塌坍后重修,外皮包以青砖,且增至13级,高42.4米。平面呈八角形,每边长4.3米,为楼阁式砖塔可登临。每层均用青砖砌成仿木的檐梁斗拱。塔顶如扣一小尖毡帽上缀8字葫芦外带一歪茎刺天。各层檐下均有匾额,分别题写“一柱擎天、两茎仙掌、三汲龙门、四大跻空、五云献瑞、六鳌首载、七星召应、八风协律、九陌看花、二园蓉境、十方一览、十二碧城、十州三岛”。俨然是相声里的一小段贯口,有点意思。

    介次行程中最后一天见N个塔,一为大家熟知滴晋祠内舍利生生塔,兹不多述,一是晋祠墙外远观有个大肚小覆钵塔,和天龙山石窟中滴早期石雕塔,最后就是天龙山半山中滴一座僧人墓塔,覆钵式。吼吼,此行看到滴塔还真不少。

   
庚寅初冬晋秦古迹踏查日志(二)古塔篇                                           晋祠墙外一覆钵塔

庚寅初冬晋秦古迹踏查日志(二)古塔篇                                         天龙山圣寿寺墓塔

庚寅初冬晋秦古迹踏查日志(二)古塔篇

                                        稷山青龙寺石塔

庚寅初冬晋秦古迹踏查日志(二)古塔篇

庚寅初冬晋秦古迹踏查日志(二)古塔篇庚寅初冬晋秦古迹踏查日志(二)古塔篇

庚寅初冬晋秦古迹踏查日志(二)古塔篇

                                    天龙山石窟塔

庚寅初冬晋秦古迹踏查日志(二)古塔篇

                                    韩城园觉寺塔
庚寅初冬晋秦古迹踏查日志(二)古塔篇                                   晋祠奉圣寺浮图院舍利生生塔

               (二)说塔:汉塔---审美蜕变

    佛教是导游经常要讲解的,暂不提涉佛教教义的宗教内涵,单就佛教建筑而言其主要有3种形式:佛寺、佛塔和佛教石窟。佛教自印度沿丝路入中土,介3种佛教建筑自然也不例外,只是中印的建筑从形式到寓意内涵就大不同啦,此篇只说塔。

    印度佛塔一般由5部分组成,基台(最下面的圆形,有时可为方形)、覆钵(半球型主体)、平台(在覆钵之上的一个方形,后来在南亚演变为箱状,内收藏遗物,称为方龛,也叫圣骸堂)、柱(平台之上的柱竿)、盖(柱竿上的华盖)。基台意指大地;半球型的覆钵表征苍天;竖立的柱竿暗示世界无形的轴线,天地万物围绕着中心轴被组织了起来;华盖是各种天界和统治着上天的诸神的象征。平台中的遗物是佛陀的现世显现。整个佛塔又是印度佛教一种宇宙论的象征。塔是2重意义的复合:涅槃象征和宇宙象征。印塔的建筑形象呈现出一种人从外向内的冥思和物从外向内的过程:半球型是墓型塔呈现为墓(死)---佛陀之死(超死即涅槃),同时就是一种新生,构成了死与生的智慧的辩证关系,然后指向---人生最高境界的呈现---宇宙的呈现,半球型是天,塔呈现为宇宙。这一特有过程和效果是印度人的思辨天赋,这一特殊思维保证着半球形作为印度塔的主体结构。

    汉地的佛塔一开始是与寺庙连在一起的,但塔与寺的关系呈现出2条发展之路,一是塔在寺中的地位,显出从中心到边缘到消失的历史轨迹。塔开始建在寺庙的中心位置,继而移到或后或旁的边缘位置,最后在禅宗寺院里,塔可有可无。塔与佛的关联而使塔成为偶像崇拜物,构成了以塔为中心的基础。塔与寺的关联和汉人崇拜偶像的索求动机使塔的地位逐渐被殿和塑像所取代。二是塔由寺中到寺外的扩展,显示出塔从寺的一部分到独立于寺。这里最重要的是当塔独立于寺庙后的功能分化,第1条路是塔依然是佛塔,但与汉文化的其它因子相协调,并且按照汉文化要求的功能运转;第2条路是塔已经与佛无关,变质为非佛的实用和审美物。

   塔实际上就是释迦佛的坟,塔进入中国内地以后,根据汉文化的建筑形式,吸收、改造和重塑了佛塔。汉塔的结构不是5部分,而是由4部分组成,即地宫、塔基、塔身和塔刹。地宫是汉塔独有的“创造”,印度佛塔是没有地宫滴,印塔是把佛舍利置于塔的上部。塔用来保存佛舍利,指涉到此世肉身的死亡,这就与汉地的墓有了关联,中国古人是讲究人死之后要入土为安,因此,汉地佛塔才多了一个向下发展的结构--地宫。

    就汉地而言,唐以前的塔基一般比较低矮,唐以后日渐增高,分出了基台和基座2部分。塔身是佛塔最具本土特色的部分,印度、中国西藏和汉地佛塔的区别主要就在塔身上。汉地塔主体为多姿多彩的楼阁、亭阁、密檐、高台等形式,这些形式,直接来自汉文化的观念,与汉文化的建筑体系相融合。塔身的外观形式有2点,1是高,2是有层级。亭、台、楼、阁在汉文化建筑体系中,第1个特点就是它的高显。古人有强烈地敬天思想,上至帝王下到黎民百姓都相信上有神明,汉人最初就是把佛作为神仙一类来接受的,所以汉地佛塔突破建筑等级的逾越高过帝王宫殿,突出高显。而高显建筑又属于“生”的系统。从这里就可以知道,对于汉塔来说,地宫的必要性,它收聚和分担了塔的“死”的功能这一本原的规定性,而让地面以上的部分展开“生”的情趣。有了地宫,就有了汉塔在结构上地下与地上的“死”与“生”的功能分工。陵墓结构与“死”相连进入地下,亭台楼阁结构与“生”相连昭显地上。这种功能结构分工使汉塔处于一种灵活的地位,既造成了汉塔的一系列特点,也预含了汉塔向结构功能多样性方面的分化。

    在汉文化的观念中,石属于死,木属于生,因此陵寝坟墓都用石,宫殿民居皆用木,由于有死生功能分工的生的彰显,楼阁及其所由构成的木结构得以生成。于是有木构楼阁式塔始于汉末、大盛于魏晋南北朝的宏伟景观。但木结构有其内在的材料弱点,怕火灾惧狂风畏暴雨,于是唐以后楼阁式塔向砖石仿木结构转变。由于塔的本义就是死,这一转变同样可以有文化观念的支持而得以进行。当然,中国文化的使用理性在这里也起了作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演出了一种完全地砖石结构:密檐式塔。其特征,1是塔檐紧密相连,层层叠叠;2是当其仍保持内结构中空时,造成了内外的错觉;它的美感与和谐仅在于外观,一种由下而上的崇高感。因此密檐式塔多为实心,这样就不能登临眺览,不合汉地高显建筑本义。大概由此,密檐式塔虽然呈成为汉塔的独特一类,自有其宗教和审美之韵,但数量并不多,隋唐以前,仅存北魏时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为一孤例。隋唐时期,仍为数寥寥,只有西安小雁塔、嵩山法王寺塔、大理崇圣寺千寻塔等。其大发展是在辽、金时期。如果说,技术原因和技术探索转出来密檐式塔一型,那么,非汉的主流在文化观念上使密檐式塔的发展成为可能。这时密檐式塔全部为实心,去其观看功能,突出被观特征,让基座高显突出,雕饰繁杂,第1层塔身镂刻佛教塑像,并在该层塔身之上增加斗拱、椽子、瓦垄等仿木构件,长挑塔檐,显得高耸、华丽、庄严。

    塔刹,是塔的顶部。梵语意为田土、国土,是佛域的象征,故可以指代佛寺这一“庄严国土”。它分为刹座、刹身、刹顶3部分。刹座多为须弥座或莲花座,内部大都中空,多则3,少则1,可放舍利、经书、佛像或珠宝器(可称为天宫)。刹身即套串在刹杆的圆环组成的相轮,汉语也称“金盘”、“承露盘”。相轮少则1重,多则30重,一般不超过11重。汉塔塔刹最接近印度塔的原型,从而也是汉塔中最有宗教象征意义的部分之一。

    汉塔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向2个方面分化,宗教方面和非宗教方面。塔主要嵌入亭台楼阁体系而遍扩于华夏大地,与亭台楼阁一样,塔,在选位上,1要巧合于山川环境的点景作用;2要有登高建筑的游目视域,从而始于建造高显建筑之地。有寺则于寺中建塔,无寺也可建塔。由于有这2种功能,为佛而造的塔自然也适合于很多非佛教的功能,并且由于塔的地理位置,它完全可能游离于佛教目的之外而作为一种非佛教的运用,介方面诸如游览功能、军事功能、使用功能等,介些塔虽然用于非佛功能,毕竟在名称上还是佛塔。但这种实的分离已经意味着名的分离的可能性,就是说,外形结构还是塔,但再也不是佛塔,这就是风水塔、文峰塔、文昌塔、文星塔在明清时的出现。

    汉塔从全然佛性到了无佛性的历史和逻辑演进,展示出2个不同的伟大文化相遇时激荡出的既在人意中,又在人意外的灿烂景象。以楼阁式为主的佛塔在建筑外观上的汉化,同时也意味着象征体系上的变化,汉文化象征意义运用到佛塔的建筑形式上:汉塔,向上的层数皆为奇数:1、3、5......13、15、17,塔刹上的相轮也是如此;而塔的平面边与角全为偶数:4面4角、6面6角、8面8角、12面12角。汉文化里,奇数是天数、阳数、生数,偶数是地数、阴数、成数;塔向上朝向天,为圆、为奇,向下平面展开朝向地,为方、为偶。塔顶天立地,一阴一阳,天地之合,阴阳之合。

    总之,塔一方面被汉化了,另一方面,汉物又被佛化了。汉塔是塔(外来的佛教)与汉(本土文化)结合后的一种文化创造,它改变了佛教,又扩大了佛教,它既保持了汉文化,又发展了汉文化。

 

庚寅初冬晋秦古迹踏查日志(二)古塔篇

庚寅初冬晋秦古迹踏查日志(二)古塔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知错就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