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旧影*梁思成在1933:隆兴寺摩尼殿

摩尼殿1933年旧照
76年后的今天重新翻阅《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其中梁思成先生1933年的《正定调查纪略》依然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手中一张张没有发表过的照片看上去如此的熟悉和亲切:那个人和那个寺院的古建筑带着我的思绪飘动,那是我们后辈追忆的梦......
梁公在《纪略》中称赞“摩尼殿是隆兴寺现在诸建筑中最大最重要者。十字形的平面,每面有歇山向前,略似北平紫禁城角楼,这式样是我们在宋画里所常见,而在遗建中尚未曾得到者。斗拱奇特:柱头铺作小而简单;补间铺作大而复杂,而且在正角内有四十五度的如意拱,都是后世所少见。殿内供释迦及二菩萨,有阿难迦叶二尊者,并天王侍立。”




摩尼殿佛坛上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局部的)
在梁公来正定的第四日他们开始详细测绘隆兴寺诸殿,而这一天正是梁思成先生的生日,他在繁重地测绘各木构大殿中默默的度过了,纪略中梁公没有提及这天是自己的生日,或许是紧张的工作容不得他停下来多想,我们只能从《纪略》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正定隆兴寺古建筑带给他的兴奋这也许是对他最好的生日礼物了。
《纪略》有关摩尼殿的描述为:
甲
摩尼殿
寺中现存古构中,以摩尼殿为最大,最完整,最重要(第二,第三图)。在戒坛之前,六师殿之后,它在寺中所占的位置-尤其是在六师殿已经坍塌之后,极为重要。
摩尼殿抱厦
平面阔七间,深七间;但侧面当心间旁的两次间,阔只及其他间之半;所以摩尼殿的平面是个近于正方的长方形。四面的正中都有抱厦。殿全部立在一个大台基上;台基之前更有月台。四面的抱厦是殿四面出入的孔道,除此以外,四面都是砖墙,并没有窗牖,殿内所得些少的光线,都由上下两檐下拱眼间放进。殿内有金柱内外两围,外围之上承托上层檐,内围之内包括的内糟九间是个大基坛,上供佛像;在坛之东西北三面,都有到顶的砖墙(第三图)

摩尼殿梁架细部
断面正中殿身五间,进深亦五间;但因其中两间进深较浅,所以实际进深只及面阔之四间。内外金柱上都有斗拱,内金柱斗拱上承有五架梁(宋称四椽伏,第四图),长如正中三间的进深。梁架的结构较清式的轻巧,而各架交叠处的结构(第五图),叉手,驼峰,襻间等等的分配,多与《营造法式》符合。内外金柱斗拱之上有双步梁(宋称乳,第六图)。外金柱与檐柱间有下檐一周,即《法式》所称副阶。在四面正中都有歇山抱厦,为后世少见的结构法(第三图)。


殿内藻井及内檐铺作
摩尼殿藻井北抱厦铺作
内槽东外壁壁画局部及梁架
立面重檐歇山的殿身,四面加歇山抱厦,而抱厦却以山面向着四面,这种的布局,我们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在宋画里见过;那种画意的潇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尤其是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

不同角度的摩尼殿抱厦
在无论那面,摩尼殿都有雄厚的墙,墙上并没有窗子,唯一的出入口就是抱厦,光线之大部分,也由
抱厦放入,上下两层檐下,都有雄大的斗拱(第六,七,八,九,十图)。我们若再细看,则见各面的檐柱,四角的都较居中的高,檐角的翘起线,在柱头上的阑额,也很和谐的响应一下,《营造法式》所谓“角柱生起”,此是一实证(第七图)。在蓟县独乐寺及宝坻广济寺也有同样的做法,惜去年研究时竟疏忽未特别加以注意,至今心中仍耿耿。

摩尼殿转角铺作
斗拱摩尼殿斗拱雄大,分部疏朗(第六至第十图)。上下两檐都是单抄单昂偷心造-第一跳跳头无横拱。
其最引人注意之点在补间铺作之特别雄大-柱头铺作只有华拱与下昂伸出,而补间铺作则有四十五度斜拱,
如辽宁砖塔上所常见,清代所称“如意斗拱”的做法(第六图)。至于斗拱的高度,则约合柱高之半:而材
高21厘米,宽15~16厘米不等,都是明清所不见的权衡。柱头铺作上及转角铺作上耍头,亦斫成昂嘴形
(第八图),呈重昂之状,大小亦相等。我们若以此与独乐寺下檐的耍头比较,或许可以假定摩尼殿比观音
阁更古,因为以两者相较,观音阁的弱小的耍头,的确像是由这种大耍头退化而成的。

摩尼殿殿内铺作
塑像壁画内槽九间全是佛坛,高1米,上供释迦及二菩萨,有阿叶迦难及二天王侍立,塑工并不见如何高
妙(校注〔三〕二天王像,解放前已毁。)在内槽背壁之北面有山中的观音,四周有龙虎狮象等猛兽,而观音一足下垂,
摩尼殿内东槽外墙阿弥陀经变壁画及泥塑自在观音塑壁
一足踞起的姿势,和身段的结构,显然是宋代原塑,虽然被后世涂改了不少,倒还保存一些本来面目(第十
一图)。殿内每一面壁上,都有壁画,虽然也是经后世累次涂改重修,但有许多地方,较新的壁面剥脱后,
原来的壁画竟又隐约呈见(第十二,十三图)。   
佛坛上共计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供养人?)
年代关于摩尼殿的纪录,在《县志》中竟无只字提到,颇令人诧异。寺内旧碑数十座,均未得细读,一时不能说其确实年代。寺历代经过修葺,尤其是在清康熙朝隆二期,工程浩大,现在脊桁上有“大清道光
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卯时上梁重修”的三寸大字,大概是最后一次大规模修葺的纪录;现在梁架最上部的木材,比别部分也新得许多,大概就是这次所换。据《县志》卷十五载绍圣四年葛繁《真定府龙兴寺大悲阁记》有“……太祖皇帝开宝二年…诏遣中使相地于龙兴寺佛殿之北,将复建阁,……”之句;这佛殿若是指现在的摩尼殿言,则摩尼殿在开宝二年以前一定已经存在了。从形制上看来,摩尼殿至少也是北宋原构,当再搜寻较可靠的文献做考证(校注〔四〕1978年摩尼殿大修时,于内槽阑额及斗拱构件上,多处发现墨书题记,证明摩尼殿建于北宋皇四年(公元1052年)。
|
目前就我见到的摩尼殿当年的照片统计了一下,共计102张之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