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关长城岭残长城风光

关城门内远望五台山
经常去五台山,到晋冀交界处总会告诉客人右手边能看到明代残长城,并为大家介绍长城的历史传说故事等,尤其带港台团队的朋友听我介绍说是原汁原味没有维修的残长城时,大家都会从车窗内拿相机兴奋地拍照,很多团友会问我能否停下来那怕让大家仔细看一眼,看团友对长城如此有感情,车直接开过去我于心不忍,于是会让司机师傅把车停到长城脚下的储煤厂让大家拍照留念,如果到五台山时间充裕就会陪团友去爬长城.一件小事客人们总是对我很感激,他们远道迩来对长城的感情也让我很感动.其间拍摄了部分照片,今天贴出来共享.

长城岭残关城门
“万里长城龙泉关”距保定阜平县城约35公里的太行山一出山口。素为冀晋咽喉要道、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的东大门。东临阜平县城,西界五台山,北近平型关.明长城真保镇重要关隘。明代曾派重兵把守,素来是战略要地。

长城岭残关城门
据《畿辅通志》载:“明正统二年(1437)建,景泰二年(1451)又于西北筑上关城。天顺二年(1458)及成化十二年(1476)皆添设官兵戍守。嘉靖二十五年(1546)改筑关城,守御益密。”
龙泉关上关在西北,下关在东南,相距约
5公里,沿山曲折,隘口很多,现存龙泉关城遗址为上关关城,原为周围2.5公里、城高约
12米,砖砌城墙、遗存北门向南开,砖拱门洞,宽3.5米,深10米,大型条石砌基。

长城岭石砌长城
龙泉关西10公里是长城岭。长城岭石砌长城,残损严重.
阜平县内长城由山西省灵丘县的下关村向南入境,至吴王口村分为两线:西线,以长城岭、下庄乡进灵寿县李家沟村,入平山县界;东线,以段庄、七里沟等村,进入山西灵丘县谢子坪村,然后,与涞源县长城连接,明长城在阜平境内120公里。这段长城为万历元年(公元1569年)至万历四年(公元1573年)修建。长城

长城岭石砌长城
城墙下部以条石做根基,上部包大块柴烧青砖,石灰固缝,墙内装土石。城墙上筑有敌楼、战台、烽火台等,阜平境内有敌楼10座,其中龙泉关1座、长城岭2座、南辛庄2座,吴王口2座,邓家庄2座,七里沟1座;烽火台共有8处,其中岔河村一带5处,下庄1处,黑崖沟2处;战台共有8座,其中龙泉关1座,上堡2座。阜平明长城总体以山为墙,就山势高低与险坦决定城墙高厚。大部分地段以山为险,只在某些山凹筑墙扼守。 
长城岭旁悠闲的山羊
旧《阜平县志》(同治十三年版)云:“城西几十里亦五台孙枝,古长城台基尚存,上边有边墙,西接五台县界,东距龙泉关20里,重山叠嶂,奔电屯云,燕晋出入之冲也。”如今,此段长城多处坍塌,有的地方已只显根基。但是,举目远眺现存边墙仍如巨龙一般横卧山峦,气势雄伟壮观。雄伟的长城岭上,至今尚有一汪清泉,汨汨缓流常年不断,为过往行人解渴的甘露。相传,康熙皇帝到五台山进香路过这里,前不着

长城岭石砌长城
村,后不靠店,只见崇山峻岭一片,口渴得吐沫都干了。这时候,坐下的骏马一声长啸。前蹄猛然一举,在山坡上刨出一汪泉水。康熙喝过泉水,倍感精神。后来,翻山越岭,出冀入晋的人们称此为“马刨泉”,并在泉水汪里捧水喝个痛快。泉水汪边曾有石碑一块,上写:“马刨泉”三个大字,为乾隆皇帝御笔。现御碑已失,泉水却依旧。

站在关城上回望太行山
长城岭东山脚下的龙泉关,为“太行八陉”之一,始建于明代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于万历年间重修,呈南北向,总长1000米,中间是关门,西边为马道、戏台、敌台等,均为砖石结构,与唐县倒马关、易县紫荆关并称为长城“内三关”。此处,明清两朝一直有驻兵把守,设置在龙泉关南山上的古营盘(军营)遗址至今尚存。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置右哨经制外委一员,原额马步守兵500名,后减少到300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