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韩玉娘》观感
http://www.llxiqu.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1/20050118231712186.jpg
赵秀君饰韩玉娘
张克饰程朋举
(图片来自网上)
第五届京剧艺术节在泉城济南拉开帷幕有些许日子了,忙于上团看的不多,今天晚饭吃的早锁定戏曲频道.原先并不知道会播什么,还不错<空中戏院>直播《韩玉娘》,看了2个多小时,刚刚看完.
传统戏《韩玉娘》是根据梅派名剧《生死恨》改编的,《生死恨》讲述的是北宋末年,金兵南犯,韩玉娘、程鹏举沦落敌营为奴,被敌将强令婚配后的悲欢离合、饱经劫难的不幸遭遇。韩玉娘是《生死恨》的女主人公。1947年夏梅兰芳先生《生死恨》一剧拍成彩色电影,留于后世.
http://www.csdyzx.com/teacherhome/wangfang/xjxx/images/mlf_jz04.jpg梅兰芳先生《生死恨》剧照
梅派此剧全本演出传到现在看的不多,名家多唱其中的精彩唱段,我看过的只有李慧芳先生的"夫妻们分别数载"一段和李胜素的"夜织"一折而已.
张君秋先生后来改编过此剧,张派的也只看过张派传人张萍为张君秋的音配像.今晚的《韩玉娘》为李瑞环改编本,京剧名家叶少兰执导,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优秀演员张君秋先生的弟子赵秀君主演韩玉娘、张克扮演程朋举.
据该剧导演叶少兰介绍,在多姿多彩的梅派代表剧目中,《生死恨》是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深具社会影响的一出戏。“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梅兰芳出于艺术家炽热的忧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把自己的艺术融入到抗日救国的时代洪流。
1936年,京剧《生死恨》在上海天蟾舞台与观众见面,梅兰芳扮演韩玉娘,该剧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反响极大,引起当时上海社会局日本顾问的惊恐和不安,企图禁止上演,而梅兰芳以观众要求为理由,严词拒绝,照演不误。《生死恨》遂成为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出爱国名剧。”
尽管《生死恨》初登舞台反响强烈,但梅兰芳大师对《生死恨》的剧本并不满意,曾多次进行了修改,但一直不尽如人意。后来随着岁月的推移,该剧剧本上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该剧慢慢从舞台上消失。李瑞环同志为了挽救这一名剧,进行了精心改编,先后十易其稿,从整体布局、人物性格到故事情节作了较大改动。
改编本保留了原剧“纺纱”等精彩唱段、唱腔;减去了与剧情无紧密关联的场次、角色,解决了原剧过于冗长拖沓的问题;对剧中主要人物韩玉娘围绕主题着力刻画,突出她爱国情深、重情守义和坚贞贤惠的品格;对剧中另一主要人物程鹏举由小生改为老生扮演,以适合分别多年的年龄跨度,删除他三次向敌人告密情节,着重抒发他悔恨自责和思念韩玉娘之情,使韩玉娘为他终身守节,生死爱恋成为可信。特别是最后一场,描写韩玉娘历经坎坷,饱受磨难,强忍患难夫妻才重逢又诀别的巨大悲痛,对亲人毫无怨尤,只有依恋之情和善良的祝愿,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改编本《韩玉娘》经过精心的再创造,由原来的四个多小时改为两个小时二十分钟,成为既继承原剧精华又脱胎换骨的一出新戏.
开场时感觉赵秀君戏来的太快,可能是前面几场都删掉的原因.戏越演越吸引人的.在重头戏第六场中,保留了原剧本的一段四平调,唱词也改得更加切合韩玉娘当时的心境。赵秀君演唱如泣如诉,充分展现张派唱腔柔婉清丽的特色,听来催人泪下。另一主人公程鹏举在剧中思念韩玉娘的大段西皮唱段也是李瑞环同志增写的,很好地表现了程鹏举当时的思想情境,张克演唱声情并茂,感情投入,激起观众的热烈掌声。
改编后的《韩玉娘》剧中掺入了当代语汇,颇具新意。纨绔子弟胡为的自白警醒世人,如恶少进行自我介绍时如是说道:“我爸爸胡搞。只因他老人家曾做过一任县宰,官当的时间不长,钱捞的不少,算得上高效益!”“
老子他一生简朴,人称吝啬员外;小子我天生大方,公认的是奢侈大王。老子他捞钱不择手段,小子我花钱不讲章法;老子敢捞,儿子敢花。这叫什么?这叫生态平衡。”戏曲舞台的丑角历来有结合现实针砭时弊的传统,恶少的胡言更是能够让当代观众在笑声中领会到抓哏背后的讽喻所向。
今晚的演出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一是经典的唱词作了不必要的改动,念白的一些词也有些不妥,值得商榷和精准的推敲才好.二是韩玉娘从尼姑庵逃跑一场为张秀君的设计应该更精练准确到位些,别让戏装影响了演员的表演,当然也可能和演员本人的功底有关.
呵呵,如果此剧让梅派的史依弘来演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很是期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