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儿喜欢京剧,是源自父亲的影响。父亲是拉唱都行的,我没有跟父亲学拉京胡,唱的也不好现在想来到是遗憾了。但对京剧的那份情感多少年来都不曾割舍。
喜爱京剧,尤其痴迷于程砚秋先生的程腔。它尤其体现在唱腔方面,其创新的气度和力度可谓登峰造极:缜密绵延,低回悠扬,幽咽婉转,若断若续,起伏跌宕,恪守音韵,别致新颖,细腻传神……把这些特点融于一身者,此第一人也。同时,他的表演也自成体系,将人物性格融入传统程式,尤以出神入化的水袖技法闻名。遗憾的是,程砚秋留给后世的影音资料与其显赫的成就和地位极不相称,且不说大量的程派经典剧目难觅影踪,甚至连经典中的经典《锁麟囊》都无法找到经典版的录音资料,更不要说影像了(目前有一版完整的录音,其情节和唱词是“修正”后的,与“原版”和现在的流行版均有差异)。其完整的影像资料只有1956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荒山泪》,尽管其中保留了旷世的程腔和绝代的水袖功,但对一个完整的流派而言,九牛一毛恐也不足吧!(目前上海拷贝整理了程砚秋大师早年的完整版《锁麟囊》的唱片,由李蔷华配像和解说的)。
程先生的传人不多,我喜欢的首推王吟秋先生还有赵荣琛先生。
王吟秋先生
192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12岁到北京投师学艺,拜在王瑶卿门下,习青衣,留居王瑶卿家中学戏。除打下了旦行各工基础外,还从诸如香学花旦,如《拾玉镯》、《打樱桃》等;更得到太老师王瑶卿亲传《棋盘山》、《十三妹》、《万里缘》、《乾坤福寿镜》各剧。1942年冬在北平三庆戏院以全部《焦仲卿妻》一剧出台,得到好评。1943年加入马连良的扶风社,挂二牌旦角,为马配演了《打渔杀家》、《桑园会》、《四进士》等剧,剧艺大进。后王瑶卿发现他的艺术气质,十分适宜学演程(砚秋)派,逐将他推荐给艺术大师程砚秋先生。1945年,程砚秋先生正式将王吟秋收为弟子,程先生知道王吟秋出身清苦,而且是孤儿,就将他收养在身边,如同己出,直到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京剧院,王吟秋才离开程家。
王吟秋在与程砚秋先生朝夕相处的几年里,受到程先生的悉心传授,学到了程派的真谛。他的表演严谨有法,恪守矩矱;身段舞蹈、做工分寸准确,举止有谱;唱念吞吐考究,行腔刚寓于柔;四功五法头头是道。王先生特别着意于保持程派所独具的艺术风范,准确展现程派艺术特有的意韵。
1955年后,王吟秋先生历任中国京剧院四团、宁夏京剧团、北京青年京剧团、北京京剧院的主要演员。常演剧目有《锁麟囊》、《红拂传》、《荒山泪》、《春闺梦》、《青霜剑》、《碧玉簪》、《金锁记》等程派代表作,还排演了新编剧《平地风波》、《火焰驹·打路》等戏。近年对培植程派新一代传人,王吟秋先生默默耕耘,不遗余力。著名程派演员张曼玲及台湾的吴陆君均曾得其教益,后来收迟小秋,李佩红等为其弟子。1994年先生曾赴台湾讲学传艺并作示范演出,受到欢迎。是程派艺术的优秀传人之一。
王吟秋先生2001年10月20日故去。留下的影响资料也不是很多,看过先生《红拂传》《春闺梦》《琐麟囊》《荒山泪》的影像资料,其他的只有录音了。
《锁麟囊》这出戏,听过不下百遍,程砚秋唱的,李世济唱的,赵荣琛唱的,甚至偷师学艺又自立门户的新艳秋唱的,还包括现在的程门再传弟子唱的,但是惟有王吟秋,让我彻底明白薛湘灵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先生的表演,他的眼神或者表情,他的唱,他的声音,从中我可以很分明地听出得意、委屈、居高临下、怅然若失……《锁麟囊》这出戏里“朱楼”和“三让”那段做工戏先生舞起来是最美观的。
王吟秋先生常演的《锁麟囊》《荒山泪》《春闺梦》《碧玉簪》《窦娥冤》《鸳鸯冢》也都是程派的代表剧目,师傅教什么就演什么,几出戏一演就是几十年,一琢磨就是一辈子,就是不算炉火纯青也是深得其味了,京剧唱得就是那个味儿。一出戏的每一句都琢磨得韵味十足,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完美无缺,没个几十年的功夫,是做不到的,而把人生的历练融入到对角色的理解和塑造中,更非是一朝一夕的事。《锁麟囊》这出戏,没人再能胜得过王吟秋先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