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读书

2025-06-03 17:40:56


      我觉得高尔基的这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最为励志的一句话,虽然还有很多学者、名人,甚至古人也说过关于书籍和读书的很多名言,但似乎都不如高尔基的这句话格局宽广,而对我来讲,是书籍更确切地说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是我一步步向前走的阶梯。

      读书对我而言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从古至今都将求学(古代也称考取功名)作为另称的读书,另一才是读书的本意。这两方面的意义其实有辩证的关系,假如没有用第一种读书来改变命运,后来的读书自由又从何谈起?

      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的我们,求学过程大都是艰辛的,最主要的是物质上的匮乏,当然精神上尤其是书籍也不丰裕。没有电灯点油灯,没有课桌用砖石垒,没有书本几个人共用,没有漂亮的书包用粗布做,下雨时没有雨伞就顶块塑料布,买不起食堂的饭菜就从家里背馍,离家近的靠双脚,离家远的骑个自行车……站在现今回首过往,当时的艰难再怎么品咂也没有了苦味,相反留住的却是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和珍惜:苦思冥想的一道数学题终于有了答案时的欣喜,装腔作势地吟诵古诗文以为掌握了文学真谛,几个关系好的同学为一个物理难题争得面红耳赤,一个化学实验的结果竟然与课本上描述的出奇一致,学会了用生物学上的染色体推测生男还是生女,还知道了唯物辩证法还有商品经济,最蹩脚的English也会用sorry说声对不起,因学习成绩优秀受到老师表扬时的沾沾自喜,虽然褪了几层皮但却跳出农门的喜极而泣……

      那时候的大学是包分配的,不用为毕业之后的工作而焦虑,所以我是用中学时加倍的努力读书换来大学以后可以悠闲地选择自己想读的书。大学以前,语数英理化政史地生是自己必须读的书,而且必须“求甚解”,而上大学之后读的除了课本以外的绝大部分的书,则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心情、需要等而自由选择,是可以“好读书不求甚解”的。

      至今读过多少本书我没有作过统计,但在不同时期,读的有些书和读书的过程却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小学期间,如果说读书,大抵是小人书、连环画,而且非常贫瘠,能找到的很少。可能是三四年级的麦收期间,在麦场上晒麦子时抽空看过一本邻居家小哥没有封面的书,后面知道是《一千零一夜》,有很多阿拉伯人的故事,记住了有个《芝麻开门》,似乎还读过《格林童话》,因为我知道了有个灰姑娘。偶尔在邻居家读到一本茅盾的《林家铺子》,现在回想这本书的内容并不是十分深刻,但有一个细节我却永远记着,就是林家铺子的老板被逼无奈在当地生活不下去了用手指蘸着茶水在桌子上写了个“走”字。之后再没有重读过这本书,甚至有机会读茅盾的《子夜》,也没静下心来读过。要知道“郭鲁茅巴老曹”可是现代文坛上巨匠式的人物啊!这六个人中,仅读过鲁迅的文集和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他的散文集,其他几个人的作品都是一星半点,而且都是上大学或是工作之后的事。

       初中期间学习紧张,没读过多少大部头的书,但还是忙中偷闲,央求同学从家里的藏书中带来一本《飞龙全传》,是写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神话的成分多,也颇引人入胜,都是挤占了下课的时间和上课时偷着看的。看完之后,又央求他再拿了一本《封神演义》,以相同的方式急急忙忙看完,想做神仙的心思一直萦绕心头。但给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是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那是上初二时,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到几个同学在一起谈论,相互比划眉飞色舞,赶紧打探,最后知道这本书的源头,但他只给我一天半时间,于是我晚上回家在油灯底下(那晚是停电了)连作业也没有写,津津有味地读,思绪荡漾心潮澎湃,母亲不识字,陪在旁边还以为我在看正经书,只读了有一半,便被母亲催促着睡觉去了。第二天上课也不专心,都是在课桌底下偷偷地看,中午回家吃饭,一路上拿着书边走边看,竟撞在路边的电线杆上,顾不上疼却一个人却哑然失笑。书里边描写的那些人个个都身怀绝技,空里来雾里去如入无人之境,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豪侠仗义,国家危难之际英雄们的凛然正气,都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少年的我,代入感很强,所以读迫不及待。那是我至今读过的唯一一本武侠小说,之后再也没有读过,是怕后来的作品如果写的不好,会损坏我最初对郭靖黄蓉们的好印象。到了中年,尤其如此,即使有同事朋友劝我读读武侠小说,但我还是抑制了那份冲动,虽然说武侠小说是中年人的童话,但我还是想保留自己少年时的那个美好的武侠梦。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我还看过琼瑶的《在水一方》,内容记得不确切了。琼瑶的作品缠绵悱恻、风靡一时,迷倒了多少少男少女,没有读过似乎说不过去,但那也是我唯一读过的琼瑶作品,没有教会我谈情说爱,却象维特一样,莫名地唤起了少年的烦恼。

      四大名著系列至今还没读过《西游记》,《红楼梦》是我高二那年读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在参加工作后。高二那年,虽然学习很紧张,但在学校图书馆书架上看到人民文学出版社铅灰色封皮的一套四本的《红楼梦》还是赶紧借了出来,一是因为语文课本上已经学了《林黛玉进贾府》,老师讲的声情并茂,推荐大家有机会把全书读一下,再是当时87版的《红楼梦》电视剧已经公演,很是引人入胜,所以有了想看个究竟的欲望。但真到看时却并不轻松,甚至是耐着性子看完,《红楼梦》的节奏很慢,描写的内容很琐碎,和当时备战高考的节奏氛围很不协调,看完之后觉得电视剧版没有忠于原著,因为高鹗版的结尾是贾宝玉和贾兰都中举了,是个喜剧性的结尾,但电视剧非要演得家破人亡、树倒猢狲散,凄凄惨惨,后来才知道电视剧版是依了曹公的本意。当时的记性似乎也好,对书中的很多诗词、十二钗及又副钗的判词都能背诵,如《葬花吟》、《枉凝眉》、《红豆曲》、《好了歌》等等,常常有一种莫名的忧伤和悲哀,为书中的人物,似乎也为“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自己。

       高中期间真没有读多少“闲”书,是因为没有“闲”时间。高考后的那个暑假,在县城一家报刊亭,买了一本《报告文学》,上面有一篇描写南方改革开放的长篇报道,有一个情节至今还能记得,说有个商人为了推销自己生产的钮扣,来到一家商店,询问人家有无那种型号的钮扣(实际就是自产的型号),接连几次,而且需求量比较大,商经理为自己没有相应型号的钮扣而心焦,却不想过了几天,有人上门专门推销种型号的钮扣,于是他果断地全部进货,结果正中人家计谋。这个报道对当时才刚刚高中毕业的我来说,思想震动还是有的,外面的世界坑就那么深?虽然高中的政治经济学学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但在中国南方,市场经济在当时已有了发展,中国这艘经济巨轮已然启航,只是自己当时不谙这些世事罢了。

       路遥是我大学时的校友,虽然我上大学之前路遥的作品就火的一塌糊涂,他的《人生》改编的电影已经红遍大江南北,在我上初中时就公演了,《平凡的世界》也早就在中央广播电台每天中午的小说连播中播出,现在还能回想起演播艺术家李野默那很富磁性的声音,但我之前真没看过他的原著。我上大二的上学期,路遥不幸病逝,但他的作品却因他的离去而更加火了起来,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一口气读完了五卷本《路遥文集》,包括他的所有的中短篇小说,他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也包括他的《平凡的世界》,设身处地地被他描写的生活、人物,更重要地是他作品中那种自强不息的拼搏和奋斗精神深深打动,他所描述的那些人物始终活灵活现地站在我的面前,我与他们一块开心、一样悲伤。参加工作后,有次去省新华书店,来到他们放书的仓库,在书的海洋里看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枣红色封面的《平凡的世界》,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又重新读了一遍,依然被书中人物深深打动,充满同情和感动。读完之后,当时还写了一篇文章《悲剧的路遥》。有年母校校友联络处的老师来渭,几个校友一起吃饭,席间老师又赠送了一套《路遥文集》,我一直珍藏着。校友厚夫写的《路遥传》我也专门买来仔细阅读,读到动情处也禁不住泪流满面,对路遥有了更加深刻更加立体的认识。前年还专门到清涧县路遥的故居和纪念馆去参观,心中充满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敬意。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我上大学期间,出现了所谓文学上的“陕军东征”,除了路遥的作品,贾平凹的散文和他的小说《浮躁》、《废都》当时都读过,后来的作品包括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秦腔》,还有《古炉》、《高兴》、《带灯》、《山本》、《暂坐》、《山河传》等也陆续,虽然文坛上对贾平凹的评价有褒有贬,尤其对他的书法明码标价颇有微词,但我总体对他很是佩服,他基本两三年就会有一部作品问世,而且都能产生一定影响,即使现在已经年过古稀,还在笔耕不辍,在当代作家中并不多见。听说他的最新作品《消息》已经面世。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分布于不同的阶层,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不管是人物刻画,还是情节铺陈,都十分周密老道,说明他对人生对生活的观察、体悟非常深入、凝练,确实很厉害!陈忠实的《白鹿原》也是当时在校租看的,当时的体会并不深,只是觉得作品非常厚重,展现了大背景大场面大时代,值得一读。参加工作后又买了一本,再读了一次,感受深刻一些。最近看了陈忠实的散文集《行走人间》,里面专门谈到他创作《白鹿原》的一些细节,也深深感动于老汉对文学的执着和热爱。京夫的《八里情仇》当时也看过,但印象一般,语言平实,故事普通,没有厚重感,象故事汇,京夫后来的作品好像也不多。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粗略地看过,但没有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的作品耐看。后来读陕西当代文学教父级人物柳青的《创业史》和《铜墙铁壁》,才知道路遥和陈忠实为什么都很崇拜柳青,而路遥更甚,每次有大的构思大的创作,都要去柳青墓前祭拜。柳青的作品非常朴实,但很有激情,场面壮阔宏大,思想很深刻,充满力量感!这种力量和激情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等作品一样让人澎湃。

      大二时,给我们上《中国革命史》的老师租了一本《丘吉尔传》,我顺便跟着看了,引发了我对名人传记的兴趣,以后也看了很多,如《罗斯福传》、《斯大林传》,后来还看过李敖的《蒋介石传》,一个外国人写的《毛泽东传》等人物传记。

       大三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借到了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其实之前看过这部作品改编的电影,唐国强演的赵蒙生,电影中的梁三喜、靳开来等人物形象非常逼真,很感人。一读作品,很快被作品所吸引,礼拜天宿舍只有自己一个人,读到动情处哭的稀里哗啦的,真是难言真性情。又借了他的《山中那十九座坟茔》看了,也是非常感动。其实这样的阅读,自己被作品感动,随着主人公而喜怒哀乐不知道有多少次,这也许就是读书的意义和乐趣吧。有些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后就没了原作品的味,当然也有改编得比较好的,所以我一般喜欢读书,从文字里自己去体会作者的用意和感情。《月落玉长河》是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改编的电影,当时也是在上大学期间看的,印象并不怎么深刻,还是毕业后在乡下教书,带学生去西北大学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晚上在西大校外溜达时看到路边摊上卖《穆斯林的葬礼》,赶紧买了一本,当时也不知道是高仿,觉得印刷挺不错,纸质也,而且价格便宜就买了,读了之后也是感动得一塌糊涂,和当时看电影的感觉很是不同。

       参加工作后,没有了考学和教学的压力,线上线下接触到的各类书籍琳琅满目,那种对书籍的热爱,更增加了我读书的兴趣,而且读书的范围更加宽泛。虽然我读马列的著作、看《毛泽东选集》,但也看《黑格尔辩证法》和康德的“三大批判”;不光看业务方面的书籍,也看经济、科技、农业等方面的;既读《诗经》、《论语》、《墨子》、《荀子》、《庄子》、《道德经》,也读现代的散文和诗歌,但总的还是以文史哲方面的书籍为主,更爱读的是小说,从《东周列国志》到《儒林外史》和《孽海花》,从《聊斋志异》到《三言二拍》,从《静静的顿河》到《巴黎圣母院》,从钱钟书的《围城》到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从文言到白话,从国内到国外,从名不见经传作者的作品到茅奖大作,从雅到俗,不一而足。

       读书从根本上改变了我,求学意义上的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和人生走向,本意上的读书改变了我的精神和生活。名人传记中涌现的力量不断鼓舞我,在我遭受挫折遇到打击时更加坚强;哲学类书籍让我更加思辨,看问题眼界更加开阔,更加注重前因后果;诗歌散文能陶冶我的情操,使我在世俗生活中偶尔也能精神昂扬;科技类书籍让我更能洞察人类的智慧和发展方向,有助于把握大势看清未来;历史类书籍能让我从中吸取教训,汲取力量,作为前车之鉴;小说能让我关注不同时代普通人的命运,体会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安于平淡,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政论类的书让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倍感自豪,更加自信,底气更足……读书让我的心情放松,让我的心更加沉静,让我有独立的思考,帮助我形成独到的见解,让我的精神不断升华。读书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前一篇: 我和读书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