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贡市盛产井盐、历史悠久,盐都美名。闻名中外。特别自解放四十年来,井盐化工、机械、电子、纺织各行各业,在党和人民政府积极扶持创建下,得到篷勃发展。并且经国务院批准把本市定为全国文化历史名城。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市容市貌迭经评为全省文明清洁城市。以自流井为代表的市街、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矗立云天。不愧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都市。
但自流井在一千多年前因发现井盐而育人聚居。因有人聚居而后有商业经营,因有商业经营而后有街道,有街道而后有市集,但是,试问街道最初始建何处?
形构若何?有无街名t?街名为何?由于厉史久远,且千余年来,改朝换代,迭经战乱,人事变迁,固己无文.敏足资查考,即使问百年前之自流井绮道若何,恐亦无人能知其面目矣。
我于民国初年生于自流井市区,现就六十年前,儿时游踪所及,迫忆旧时自流井街道面貌,以为今昔之对比。
(二)
现在先从我家几次迁徙处谈起;
我出生之地,是在今之解放路,过去叫正街,可是当时是叫草鞋市,民国初年,街道是石扳,市场也不甚繁华,店房很矮,街道很窄,沿河一侧的背后全是倒炭渣的灰包,因居时年幼,旧时面貌多不省忆,三、四岁时,我家迁住自业东源街店房,东源街后名铁崖路,现名中华路。东源街是由张爷庙口到牛氏巷公园口的一段,也是石板路,路面也窄,店房多是一楼一底,在此街中段还有一座神庙(现不记所供何神),神像很大而且穿金,天天有人烧香,庙内开有茶馆,这条街有几家卖纸张笔墨的,俗称纸火铺,多是铜梁产的勾边纸,店主也多是铜梁人,记得有家店号永昌恒,店主是铜梁人姓胡,还有几家油麻烟商店,专销井炊,经营规模较大,此外还有苏裱店、木器店、银匠铺、鞋铺、我记得有家姓饶的鞋铺叫天德隆,这条街的生意虽比正街小,但是也算一条主要街道,因为当时未修公路,从自流井到大坟堡〔今之大安),这是必经之路。
东源街的后面叫后山坡,东一首是王姓敬国祠,附近有几家鞭炮制造业,还有几家刺绣业、鞋业,刺绣者且代人画花。因为当时出嫁或居家的帐帘、门帘、被面、枕头、鞋面均用绸缎绣花,花画好后自己拿回刺绣。
后山坡背后均为官山乱葬坟处,且有一个百骨亭,白天也甚阴森可伯,山顶有池糖一口,供附近居民挑水食用,即现今之人民公园。
到后山坡还可从张爷庙侧一小巷进入,里面有栅子,栅子上有楼,为打更匠住处。旧时用钟表者均属有钱人家,能购买者少,故雇打更匠子夜间手提铜锣打一至五更,以为报时,
东源街上段接牛氏巷,巷内多制轿业。自流井街道不平多陡坡,当时又未修公路,有钱人家匀自买轿子,富有者雇轿夫多人,以轿代步:儿时同学王堂佛家即操此业。
在巷口一有书籍文具店,名三元堂,此店可能为自贡最早之书店业,是孙印渠所开,为旧时本市着名画家、金石家孙尔嘉先生之乃父也。
正街、东源街在未修公路前,街面狭窄,均有屋稽,晚上每间店面均点屋檐灯以利行人,每当夏日来临,街房异常炎热,这两条街均由大家协商集资购置竹席,搭成凉棚,早上拉开竹帘遮隔日光,人行市中顿觉凉爽,由于街面很窄,l
日时每逢国家庆日,则拉满天过海,上佳彩灯及各种玩意,亦须有佑趣。
我七岁时迁住灯杆坝三台书院,即现今之市中级人民法院,当时这条街尚不闹热,生意很小,记得大门侧的王姓酱园至今还在,街对面有个福音堂办有小学,书院是前清士子读书之所,王氏秉刚公祠亦与之相连,我家住在三层台阶的大院内,院内有平房两排,中间有三座花园,我家与一位姓张的分住两边,房后有一极深的水井,但水咸不舱食用,垣墙后有个大水坑很深,住户有姓代的一家,还有家姓饶是我读井神庙高小时同学,一九二七年底,因井邓马路局设置于此,我家匆匆迁出暂住灯杆坝店房(即现今廿八中临街一侧街房),那时拐弯到宝兴隆王家(即现今之幼儿园),还要进一道栅子,过阴历年后,我家迁住骑坳井石闸子李庄。
李庄是当时自流井义字哥老会.总舵把子李品九的住宅,李庄占地不小,除李家住宅外,还有几处乎房和独院,里面有几个荷花池,还专门雇有花匠,种植花木不少,我家即住在与李一墙之隔的独院内,里面也有石砌的水池和一些花草,
当时我家聘有塾师,李.之子女及孙辈,均附读于此。
那时由正街到李庄,必须经过十字口,十宇口是自流井最大的蔬菜鱼肉禽蛋市场,每天购物者熙熙次壤甚为拥沂,可是街道决窄,泥泞不堪,
由十字口往上,右手到庙沟井、左手到骑坳井。两处进口都有姗子,从骑坳井到仁济医院(现今之第一入民医沈,当讨是教会医院)半坡处(当时的高财门下)有一个磨房,是用黄牛磨面扮,来去都可听见淮磨及过筛的咚咚声,医院地下有一片隙地,是当时的猪崽交易市场,俗呼猪儿市,现则全为医院住宅区了。无复当年污秽景象,过猪儿市有一列平房,都是操洗麻筋为业者,不知当时有无街名,沿这二列平房即到石闸子李庄,旧时李庄大门前有口大塘,水甚污浊,塘后有平房十间,人称十店,讹音十殿,有玩笑之意,至今塘已填平改建房屋,旧迹已不可见,由此十店庄上可到袜子石、高山井直达高洞。
“袜子石”我曾亲见,系嵌在石板路的一侧的住户出门处,此石与旧时有帮之布袜无异,井且还能记得“袜子石前的住户,乃当时颇负盛名之小旦罗桂云的住宅。
以后,我因家庭环境变异关系,又迁至富顺乡下数年,一九三一年,我入井神庙高小,我家又迁回东源街旧处。这时,已修马路,街道拓宽,已非旧观。以上是我十岁左右,通过我家几次搬迁住地,儿时所见自流井旧街道情景。
(三)
由于我性情好静,不喜到处乱逛,平对只在几条主要街道来往,说来不能令人置信,的确.我十岁以前,连盛产抢卤的大坟堡、盛产瓦斯的郭家坳都未去过,而自流井的偏僻街巷也是很少涉足,所以不能尽将自流井川街道具体详谈。
现在且从善后桥起经新街、正街到石柜台这一段,谨就记忆所及,再为追述一、二吧!
过去从善后桥到石柜台,弯弯拐拐颇多,解放前后,虽经多次修整,现己平整宽广,但由于地形,也不能作到笔直,这一段路,我不知到底有多少公尺,尽管相距不长,而街名却有许多.
从善后桥到十字口名新街,
由十字口到土地祠叫正街,
由土地祠到中医院门诊部叫八店街,
由工商银行到西秦会馆叫三圣桥,
从三圣桥过去叫兴隆街,
兴隆街街尾叫石柜台,
过去这一段街道是自流井主要繁华区域,旧时自贡的党、政、军首脑机关,商业、金融企业都在这一段街上,至今时移景易,在布局上仍然与过去大体一样,下面谈谈这一段路的情况。
这一段街道分为上下两排,
沿善后桥至八店街都在釜溪河北岸,店房后面全是各商号倾倒炭渣的灰包,河岸边有供劳动人民的小吃店,还有一些木货店,版卖木飘、木桶等家用木器,还有一种现已绝迹的用牛骨制作骨牌、牙刷把子、踏博用具般子的手工工业者,但河边矮,每逢夏季涨水,他们都要搬家,所以房尾简陋甚至像棚户,过去的下桥和草桥都在这段河边,这两道桥可通汇柴口及百节滩对岸,河边的龙门
滩五块碥和沙湾河坝具是旧社会杀人的地方,而且是大辟,
从工商银行到石柜台的尾部,沿龙凤山脉,店面较深且有后街,如长生街,整个一排从善后桥到石柜台还有许多小巷,内中有些有名字.有些没有名字,有些可通到河边,有些可通到山顶,现在有些小巷依然存在,而有些则因以后房屋改建封闭而不复存在。
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原正街著名小吃店庆荣森侧有一小巷可通正街后面的前街子。此街甚短,有卖牛肉的,也有几家住户一,原美丰银行侧的小巷也可通此巷,现在这两条小巷均已封闭不复存在,过去庆荣森侧后的小巷下面也有栅子,
三十年代有一吴姓妇女在此卖竹叶青酒尚为有名.另外正街与八店街之间有一小巷,原来尚有一个土地庙,人称土地祠,找幼时曾亲见此庙有人烧香,不过夏天涨水,土地庙往往被淹,平时此巷是附近几条街从河中排水的通道,经常路面不干。
现在谈谈从善后桥到石柜台的上一排,
这一排已有许多小巷,善后桥的小巷可通芦厂坝,分岔可到福音堂,三倒拐对面小巷可通六合居又可通井神庙,太平街巷口可通太平街老米巷,又可通桐梓坳街、湖广庙下面小巷可通乌房街,又可通后山坡,在三圣桥原下排的长生街巷口对面有一小巷,原为万利胡同现名安全巷,是回族人居住地方,过去有保、张两姓居此,从前是死巷与上不通,改建后与公园口相通,离此巷不远还有一条小巷称牛氏巷,近年改建后,此巷不复存在。
此外,在这一排街上,还有六座古庙,新街有三座,即井神庙,此庙在民初劲设市改公所,商会及井神庙小学,私立自流井初级中学(蜀光中学前身)创办对校址在井神庙。
解放前井神庙是市参会、市党部所在地,现为自流井区政府,古庙原貌已不复存在,
还有南华宫、五皇殿两座,抗日战争以前,昌平小学曾设于此,也曾开过川剧院,现在已为转民住宅,
正街有古庙两处,其一是江西庙,解放前后俱为邮电局,又一是贵洲庙,过去本市最早的照相馆宝成照相馆在内,店主叫肖海洋,若干年前.每逢菊花盛开,店主即开菊花会招揽顾客,
同时,还有陕西人居此,有姓童者,人称童老陕,我曾亲见其人,
另外,巷内还有几家住户,现在全为居民住宅,
在八店街还有一座古庙,名天上宫,解放前曾开川剧院,后市警察局在此,现市商业局在此,古庙原貌早不复见
(四)
以上,是我对自流并旧街道,就记忆所及写的一鳞半爪,当然不全面,甚至有遗漏,谬误,不过写出来了,甚希考古方志之士及老年人予以补充指正。是幸。
末了,我填了一首浪淘沙作为殿尾,词日:
岁序太匆匆,水逝流东,江山换了几英雄,七十余年虚度过,今又春风。
旧貌换新容,万紫千红,依稀忆旧记游踪,恰似白头宫女在,闲说玄宗。
( 徐言昌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