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两百九十年,货币经济比较衰退,特别是在开元天宝以前的百年间,实物经济的成分很大。从货币购买力来看,安史之乱前是一个低物价时期。国内太平,连年丰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盛世。安史乱后,出现了一个高物价时期,贞元以后,虽有一次回缩,但比起盛唐来,物价还是高。李唐在建国改元以后的第四年,就废止用了七八百年的五铢钱,改用新的开元通宝,以统一魏晋南北朝以来混乱的币制,并稳定隋末以来波动的币值。这一措施,很为成功。虽然最初几年间,粮食还是贵,那是因为战争。农人少,土地荒,米谷不够。以绢计算的米价很高。后来恢复和平和生产,就出现所谓贞观之治:马牛被野,民物蕃息。这种盛况也许是大乱后的正常现象,因为经过了隋末的战乱,人口已大为减少,和平生产恢复后,谋生就比较容易了。当时币值很高,米价在贞观三、四年(公元629年)的时候,是每石三四十钱,而且连年丰稔。八、九年的时候,每石四五十钱。十五年每石二十钱,十六年全国平均每斗五钱,最便宜的地方是每斗三钱。至于绢帛,在唐初多用作计算标准,太宗刚即位的时候,因米价尚贵,一匹绢只换得一斗米,后来因米价跌,在贞观五、六年以后的几年间,每匹绢能换得十几石粟。太宗晚年,对外渐多用兵,到高宗时更频繁了。不停的战争,使人民的负担加重,结果私铸盛行。私铸必然会减重,否则无利可图。因此有大批的恶钱在民间流通。不过一般地说来,直到高宗麟德年间,铜钱的购买力还是高。没遇丰年,米价还能跌到五十钱一石。例如永徽五年洛州粟米每石二十五钱,秔米一百一十钱。麟德二年和三年,米价都跌到五十钱一石。恶钱是高宗到玄宗之间的一个麻烦问题。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九月政府命令各地方当局收买恶钱,用一个好钱收买五个恶钱。但因恶钱作价太低,人民反面加以收藏。当局乃于十月改变比率,以一好钱收兑两个恶钱。然而恶钱问题并没有解决。高宗年间,国内曾引起一次小小的通货贬值。这就是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所发行的当十钱乾封泉宝。这钱发行后的第二年,旧钱都不见了,物价大涨,商贾不通。结果只好废止当十钱,再用开元钱。但当十钱虽废,私铸还是不停;加以水旱成灾,连年战争,所以到仪凤四年(公元679年),物价还是很高,人民负担自然不会很轻。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京师大雨,饥荒,米价涨到每斗四百钱。高宗几次想禁用恶钱。仪凤四年曾用米来收钱,一斗糙米附收恶钱一百文。收进的恶钱由少府司农加以销熔,分量合格的仍令流通。当时米粟价格渐贵,大家说是铸钱增加的缘故。武则天曾在长安市中陈列样钱,以为钱货流通的标准。但中国制钱,大小本不一律,好恶也没有严格的区别,所以后来只禁铁锡铜蕩穿穴,其余都许流通。于是盗铸更加厉害了。到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首都还在闹恶钱问题,物价高涨。开元初稍为好一点,物价下跌,但后来又恶化了。除官炉钱外,有几十种所谓偏炉钱,多是江淮一带的私铸,据说要七八文才抵得官炉钱一文。盗铸的弊害:第一是减重,第二是使通货数量增加;两者都有引起物价上涨的作用,尤其是在战时。不过钱币的减重,程度有限;标准开元钱每千文是六斤四两重,减重最厉害的鹅眼、铁锡、古文之类,每贯仍有三四斤重。流通时不会纯用恶钱,而是混合使用,物价不会涨到五倍。若以好钱计算,物价应当不致于上涨。实际上,一场天灾,比多年的恶钱,还更能影响物价。譬如永淳六年(公元682年)夏天因为下了十天大雨,洛水大涨,那一带的米价就涨到两三百钱一斗,但布价每端不过百钱。至于通货数量的增加,在唐朝无宁有这需要。自战事停止后,国内生产增加,人民租税负担减轻,私铸的事情也会减少。开元间便是这种情形。史书载开元初米价低到每斗三钱。十三年(公元725年)前后,因累年丰稔,东都米斗十三钱,青齐间谷每斗五钱,以后两京米价每斗总不到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十六年和二十五年当局还怕谷贱伤农。二十八年又因“频岁丰稔,京师米斛不满二百,天下虽安,虽行万里,不持兵刃”。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也怕麦贱伤农。这是李唐第二个盛世。正是杜甫所谓“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俱充实”的时代。天宝初年,私铸减少,钱形完好。海内富实,米价每斗十三钱,青齐之间,每斗只三钱,绢价每匹不过两百。十一年政府曾用几十完贯好钱来收回私钱,商旅反觉得不便,可见当时生产和交易之盛与通货数量需要的多。当时铸钱数目也大有增加,开元以前,官炉所铸,每年平均恐怕不过十万贯,开元年间有增加,但到天宝年间才大兴铸炉,甚至徵调农民来铸钱。当时全国共有九十九炉,每年共铸三十二万七千文。盛唐的米价记录,差不多全是特殊丰收时的报告,所以正常米价每石多少,不得而知。书中所载,每石自三十文到一百多文,而且《通典》明言开元于三年以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则以两百文一石为开元天宝间的正常米价,大概相差不远,每公石为三百三十六文,比西汉宣帝时要高,但比元帝时要低。当时金价以十万钱一斤计算,每公石米约值黄金两公分,不到西汉宣帝时的二分之一。金银比价如果以一比五计算,则每公石米约值白银十公分。当时(第七、八世纪)欧洲的小麦价格每公石约值白银十五公分八九,比中国米价稍高。折合金价每公石约值一公分零六,只合中国米价的一半。但中国的正常米价,每石可能不到二百文。又如绢帛价格,盛唐的两百钱一匹,是汉以来的最低价格,以后千年间再也没有到过这种低价。不过两百钱一匹的绢,虽在盛唐,也并不是正常价格,不能用作标准。当时的绢价,各地不尽相同:山南的价格低,约两三百钱一匹;河南的价格高,要七百多钱一匹,因此当局于开元十六年以五百五十钱一匹的价格为定赃的标准,这可以说是盛唐的标准绢价。盛唐物价之所以低,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是国内太平,生产增加;第二是钱币数量不够。武德四年废用五铢,其它许多杂色钱币自然都不许流通,流通主要靠开元钱,如何来得及供应?这种情况在中国货币史上是少有的。只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废止过去的钱币,专用半两。但那时可用大型的刀布来改铸比较轻小的半两,在钱币的供应上,问题还不大。而且当时的生产和商品流通,也还不怎样发达。到了唐代,生产和商品流通应有进一步的发展,而钱币却靠用一些轻小的私钱如线环等来改铸比较大的开元钱。当时汉五铢早被销熔改铸,或经过剪凿,完整的多被埋藏,所以要用几枚旧钱才能改铸一枚开元钱,在钱币的供应上,自然感到紧张。唐代实物经济所占成分之大正由于此,物价之低,也同这点有关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