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旭:怀念王伯祥教授

标签:
王伯祥教授消化病怀念文化 |
分类: 耘斋诗集 |
全国名中医、湖北省中医院王伯祥教授于2022年5月9日在武汉逝世,享年98岁。他是湖北中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继承师承导师。他1924年12月出生于河南信阳的一个中医世家,祖父王建功擅长中医眼科与疮疡科,外祖父张采阁是信阳地区极富盛名的内科和针灸科医生,母亲张志芳也精通医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医生,先后就读齐鲁大学医学院和湖北医学院,历经8年寒窗之苦,进入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工作。从1958年到1974年,先后两次参加了“西学中”班,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与临床,为他从事有关肝病的临床与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世纪50年代以他为首的肝病研究小组成立,开始从事消化疾病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病的研究;60年代出任湖北中医学院藏象肝病研究所所长,引领国内中西医结合进行系统的、持续的、规模化的肝病防治研究。“六五”到“八五”期间,他发挥科研优势,带领团队,长期承担国家中医肝病攻关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和科研经验。
他善于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经典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尤其在防治肝病方面,认识独到,造诣深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证准确,用药精良,在治疗转氨酶升高、肝纤维化、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他克服了一个个难题,并研发出系列肝病药物,如肝炎一号、肝炎二号、肝炎六号、保肝康、海珠益肝胶囊及软坚糖浆等,至今仍在省内至全国广泛使用,造福了无数的肝病患者。他还是国内应用腹腔镜研究肝脏形态的开拓者,从60年代初就研制出针式超声微型探头配合腹腔镜,在直视条件下探测肝内病变,率先提出慢性肝炎与肝硬化的形态学分型诊断意见,以此作为观察病情、评估中医药疗效的参考,这一成果比国际上提出同类分型意见者早10年;70年代普遍应用“硝硫氰胺”治疗血吸虫病,但是部分患者出现“黄疸”病症,他采用血清药理学、免疫病理学、超微结构学方法查出病因,攻克治疗难题,为我国血吸虫病治疗做出了突出奉献。作为国家首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继承人指导老师,也是湖北中医学院最早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他门下弟子及再传弟子遍及海内外,其创办的藏象肝病研究所成为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进修生学习的基地。他心系苍生,扶掖后学,为建设我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的事业,为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与王教授虽然素昧平生,但他的业绩名闻遐迩,是我钦佩的医学前辈。我从事中医消化病研究几十年,1990年出版《中医肝胆病学》,仅有15万字。后来我在书店发现1997年10月由他主编的《中医肝胆病学》,100余万字,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医药治疗肝胆疾病的临床专著。全书分为三篇,上篇分别论述中医药防治肝胆病的历史源流、病因病机、证候治法、常用中药、传统方剂,以及基本特色和前景瞻望;中篇是全书的重点,从诊断要点、防治方法、研究进展3个部分总结了60余种肝胆疾病的证治;下篇介绍古今医家和国外论治肝胆病的经验,以及微观辨治的经验。书末还附有建国以来公开发表的中医药防治肝胆病的文献索引。我读后觉得内容丰富,因此在学术方面有一种莫名的亲近,值得自己坚持学习。他的逝世,无疑是中医药界的一大损失,感到非常悲痛,特写诗以怀念:
江城名医王伯祥,享年九八因病殇。悬壶济世七十载,传道授业育贤良。
擅长传染消化病,攻关肝患制新方。建立藏象研究所,中西仁术遐迩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