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旭:温肺化饮土细辛

标签:
土细辛温肺化饮中药功效 |
分类: 方药园地 |
http://www.meijiang.gov.cn/zfcms/upfiles/20130617/20130617001631_17814.jpg
土细辛,又名杜衡、杜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双叶细辛、单叶细辛、川北细辛等的全草。生于海拔1300-3100米的溪边林下阴湿地。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本品作为正名,始见于《质问本草》:“土细辛生阴地,四时有叶,春开花,此一种其生处,叶形贴地,紫花,实处处之土产马蹄香也,书名杜衡,亦有俗名土细辛。考其性用,载在《本草纲目》。但细辛出华山,根极细,色深紫,味极辛,嚼之习习如椒,而更甚于椒”。
双叶细辛为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节间长3-5厘米;地上茎匍匐;叶柄长6-12厘米;芽胞叶近圆形,边缘密生睫毛;叶片近心形,先端常具1-2厘米的尖头,基部心形,两侧裂片常向内弯接近叶柄,两面散生柔毛,下面毛较密;花紫色;花梗长1-2厘米,被柔毛;花被裂片三角状卵形,开花时上部向下反折;雄蕊和花柱上部常伸出花被之外,花丝比花药长约2倍,药隔锥尖;子房近下位,略成球状,花柱先端6裂,裂片倒心形,柱头着生于裂缝外测。蒴果近球状;花期4-5月。单叶细辛为多年生草本;根茎细长,节间长2-3厘米;叶互生,疏离;叶柄长10-25厘米,有毛;叶片心形或圆心形,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心形,两面散生柔毛,下面和叶缘的毛较长;花被在子房以上有短管,裂片长圆卵形,上部外折,外折部分三角形,深紫色;雄蕊与花柱等长或稍长,花丝比花药长约2倍,药隔伸出,短锥形;子房半下位,花柱先端辐射状6裂,柱头顶生;蒴果近球形,直径约1.2厘米;花期4-6月。 川北细辛为多年生草本。根茎细长横走,节间长约2厘米;叶柄长5-15厘米;芽胞叶卵形,边缘有睫毛;叶片椭圆形或卵形,稀心形,先端渐尖,基部耳状心形,上面绿色,或叶脉周围白色,形成白色网纹,稀中脉两旁有白色云斑,疏被短毛,下面浅绿色或紫红色;花紫色或紫绿色;花梗长约1.5厘米;花被管球状或卵球状,喉部缢缩,内壁有格状网眼,有时横向皱褶不明显;花破裂片宽卵形,基部有密生细乳突排列成半圆形;花丝极短,药隔不伸出或稍伸出;子房近上位或半下位,花柱离生,柱头着生花柱先端或几近先端;花期4-5月。夏、秋季挖取带根全草,除去泥土,摊放通风处,阴干。
土细辛出自《名医别录》:“主风寒咳逆”。《药性论》云:“止气奔喘促,消痰饮,破留血,主项间瘤瘿之疾”。《本草纲目》云:“散风寒,下气清痰,行水破血,杀虫”。《广西中药志》云:“通经,散寒,祛痰,利尿”。《江苏药材志》云:“发汗,祛痰。治感冒头痛,牙痛,口舌生疮”。《浙江天目山药植志》云:“催吐,祛痰,利尿。治支气管炎及水肿”。性味辛,温。功能祛风散寒,温肺化饮。止痛杀虫。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喘咳。用法内服煎汤,用量1-3克;外用适量,研末或煎汤嗽口。注意阴虚阳亢及气虚有汗者禁服。
简易治法
1.风寒头痛:土细辛为末,每次3克,热酒调服,催之出汗。
2.痰饮喘咳:土细辛焙干研末,每次3克,可用淡醋调服。
3.胃腹疼痛:土细辛为末,每次2克,早晚各1次,开水吞服。
4.中暑头晕:土细辛3克,佩兰9克,水煎服。
5.蛀齿疼痛:土细辛鲜叶适量,捻烂,塞入蛀孔中。
6.损伤疼痛:土细辛为末,每次服3克;外用鲜品,捣敷患处。
7.无名肿毒:土细辛鲜叶3克,酌冲开水,服后出微汗,渣捣烂加热敷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