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医药大学:弘扬中医文化,传承国药精粹

标签:
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报道 |
分类: 杏林博报 |
自人类产生,人们就开始和疾病作斗争,也就有了医药。中医药学依赖民族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而生,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形成了独特而璀璨的中医药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才能发挥其对人类健康事业和构建世界新医学的重要意义?中医药大学肩负重任。
陕西,是全国乃至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地区和我国最大的中药材产地之一,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秦地无闲草,自古多名医”的美誉。而在陕西这片中医药文化的神奇土地上,陕西中医药大学作为全省唯一一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60多年来,以继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为宗旨,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医药事业输送人才。
走进位于古都咸阳的陕西中医药大学,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从北门进入学校,孙思邈雕像格外醒目,大门左右两旁依次排列着陕西历代中医名人的景观,不远处的远志广场建有四诊亭和五味亭供学生歇息,还有耐人寻味的养生文化长廊……在这座中医药人才的摇篮里,一代又一代的陕西中医药大学人以文化滋养人才、以文化启迪人才,用力书写着我省乃至中国医药事业创新、传承与发展。
五行园——阐释中医药文化之精髓
五行园是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是陕西中医药文化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也是国家中医药文化的重点宣传基地。五行园中以木、火、土、金、水五行元素的雕塑为主而备受瞩目,亦称为“中医药文化苑”。
走进五行园,
南有高山水幕墙,形成循环流动水系,绕园一周,长约百米,使园中万物更加自然并有灵气,充满活力。不经意间,以中国古典音乐宫商角徵羽五音入五行,五行入五脏,其音直入人体,使人中和清安、气爽神清。
五行园始建于2006年8月,于2014年10月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的五行园广场面积约3000平方米,通过山石、水系、仿古建筑及各种植物等相结合展示生态文化;以五行形象雕塑、五行大义坛、中医文化墙、明清医方碑刻,展示中医药文化,是生态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的中医药文化生态苑。
据学校工作人员介绍,五行大义坛的台基采用夔龙纹饰,玄关采用祥云造型,意指中华智慧之门,展示五行学说之精髓;五行形象雕塑组图上的五行代表园中东、南、中、西、北五个方向,“木”“水”采用小篆字体而成,“火”采用象形文字而成,“土”采用“田”字字形,中间填充黄土;古碑长廊、中医文化墙,以汉唐建筑风格为特色,呈L形,长廊15间,长约60米,其后中间陈列明清医方石刻13通,增加了园内的厚重感,比如碑石所刻为北宋郭思精选孙思邈《千金方》中药方撰成《千金宝要》一书。
值得一提的是,五行园内栽培药用植物30余种,颇具中医药文化特色。其中,在园的南面以种植杏树为主,有誉满杏林之说,寓意中医学子学有所成,医术精湛。在园的北面以种植李树、桃树为主,寓意中医教育桃李满天下。
医史博物馆——中医药专题博物馆
博物馆是历史的日记,是一个唤醒参观者探求之心的神奇地方。为传承中医药文化,陕西中医药大学在校内开设了医史博物馆,介绍中国医药学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给学生们进行中医药学研究和教学,以及进行校内外文化交流。
站在博物馆门前,古色古香的大门造型,甲骨文体、充满中医内涵的文字相继映入眼帘,让此行变得更加充满敬畏感与神圣感。步入朴素淡雅而又宁静的“藏宝地”,中医药文化的神秘面纱悄然揭开。
医史博物馆第一展厅展示了从原始社会医药起源,到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医药学发展的基本脉络,重点介绍了每一时期、朝代医学发展的特点、成就,著名医家的重大医事活动及其主要贡献。第二展厅介绍医学发展过程中某些较为突出的专科成就、陕西地方医药特色和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延安时期的部分医药卫生状况。
铜砭针是战国时期医疗工具,国家二级文物(1998年由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1978年出土于内蒙古伊盟达拉特旗(今鄂尔多斯)树林召,收藏于此博物馆。针长4.6厘米,总重量1.7克,一端呈锥状针尖,一端是半圆形利刃,腰部呈三棱状。针端如针灸针,以刺穴疗病;刃端如外科手术刀,以放血、排脓。古人巧妙地将针、刀合而为一,既表明了战国时期针刺术与外科疗法的共存与发展,也表明了当时青铜制造术的进步和精妙,让人叹为观止。
新石器红陶葫芦——红陶(夹砂)葫芦瓶,是新石器时代的器物,口径2厘米,通高23厘米,底径6.8厘米,小口葫芦状,平底,无纹饰一粗加砂红陶,盛贮器,完整无损,重量700克,为医史博物馆珍品之一。据医史博物馆讲解员介绍,东汉道教兴起后,葫芦与道士、郎中已紧密难分,于是“悬壶”既是道教的标志,同时也成为行医的标记。“悬壶济世”,早见于《后汉书·费长房传》记载:“费长房,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官吏)。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之……”此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于是郎中所到之处,先悬挂葫芦,作为行医的“广告”并以“悬壶”作为医诊的代称。
医史博物馆馆藏针灸铜人是仿清太医院铜人。据介绍,“宋天圣针灸铜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铸成的针灸铜人,它开创了世界上用铜人作为人体模型进行针灸教学的先河,最为奇特的是它的实用性。宋代每年都在医官院进行针灸医学会试,会试时将水银注入铜人体内,将体表涂上黄蜡完全遮盖经脉穴位。应试者只能凭经验下针,一旦准确扎中穴位,水银就会从穴位中流出,医学史书把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之为“针入而汞出”。
药用植物园——立体中药标本馆
校园里的药用植物园与中药标本馆相得益彰,形成了陕西中医药大学立体中药标本馆,是学校对外交流、科研合作的重要窗口,同时,也为全校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营造了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成为校园内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虽然已是冬季,药用植物园丝毫不缺少生机与活力。你瞧,高矮胖瘦、错落有致的植物似从远途移植中苏醒,扎根、发芽、成长,大棚里引进的热带植物,也似在蓄势,待到开放时向世人展示其神奇的魅力。
据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王薇教授介绍,植物园占地1.2万平方米。园区总体是南北走向,类三角形。与标本馆的布局不同点在于,园内植物按照植物学的科属进行布局。经过15年的不断建设,园区已先后引种和驯化栽培有药用植物260科580种。药用植物园已成为集教学、科研、保护、科普、育人、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在教学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绿色景观。
在这里,药学院的学生党员志愿者每天义务维护药用植物园卫生,并参与园区建设;义务讲解员利用课余时间向全校师生、外来参观者讲解药用植物相关知识,结合植物标牌、宣传板、温馨提示小标牌等,起到科普宣传中医药文化的作用。
当然,药用植物园作为全校学生中药学课程的见习场所,给缺少野外实践的医学生全面认识中药提供了学习平台。药用植物园更多的作用体现在作为中药学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药用植物学、中药栽培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等相关课程的实践基地,配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专业的认知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医药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需要陕西中医药大学这样日积月累的韧劲,可持续的机制和生态,也需要像这所高校一样不断搭建起文化交流的平台。
前一篇:再谈朱良春现象
后一篇:国医大师颜正华治疗眩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