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诗词中常见的芭蕉,竟还有这些功效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黄新生 06-24
小编说:芭蕉不仅是文人墨客喜爱吟咏的对象,也是一味中药材……
雨过凉生藕叶。晚庭消尽暑,浑无热。枕簟不胜香滑。争奈宝帐情生,金尊意惬。玉人何处梦蝶。思一见冰雪。须写个帖儿、丁宁说。试问道、肯来么,今夜小院无人,重楼有月。
这首《芭蕉雨》,为南宋词人程垓的代表作之一。炎热的夏季,时近黄昏,一阵芭蕉雨后,酷暑尽消。面对“今夜小院无人,重楼有月”的宁静夏夜,词人想到心中的爱人,感慨万千,即兴创作了这首柔婉的词。程垓的好友,著名诗人杨万里,也有一首《芭蕉雨》,更是将夏夜的芭蕉雨描写的丝丝入扣:“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细声巧学蝇触纸,大声锵若山落泉。三点五点俱可听,万籁不生秋夕静。芭蕉自喜人自愁,不如西风收却雨即休。”
在大多数北方人的心中,有两个芭蕉。一个是诗词中的芭蕉,既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感叹,也有“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的落寞,寄托了诗人的无限孤独忧愁和离愁别绪。另一个则是水果店中,常与香蕉傻傻分不清的芭蕉。这也难怪,芭蕉和香蕉都是芭蕉科芭蕉属植物,本就相近,况且芭蕉是南方植物,“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说的便是淮河以南的人家,北方人则“桃红柳绿”见得更多。其实在中药房中,还有第三个芭蕉,就是中药芭蕉。芭蕉又叫猼且、巴且、天苴、绿天、扇仙等。芭蕉的根、叶、花、果实及茎中汁液均可入药,分别为芭蕉根、芭蕉叶、芭蕉花、芭蕉子和芭蕉油。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芭蕉根是芭蕉的根茎,性味甘、寒,归胃、脾、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止渴、利尿的功效,用于热病、烦闷、消渴、痈肿疔毒、丹毒、崩漏、淋浊、水肿、脚气、黄疸等的治疗。《食疗本草》记载:“(芭蕉根)主黄疸。”芭蕉根3钱,山慈姑2钱,胆草3钱。捣烂,冲水服,有治疗黄疸病的作用。《日华子本草》记载:“(芭蕉根)治天行热狂,烦闷,消渴;患痈毒并金石发、热闷口干人,并绞汁服;肿毒游风,风疹,头痛,并研罯敷。”《圣惠方》记载:“生芭蕉根,捣绞取汁,时饮一二合”,可以消渴,并治疗“口舌干燥,骨节烦热”。鲜芭蕉根60克,捣烂取汁,和晚蚕砂粉30克,蜂蜜少许冲服,有治疗糖尿病的作用;芭蕉根30克、杜仲15克,煨水服,有治疗头晕目眩、哮喘的作用;芭蕉根取汁抹之,有治疗疮口不愈合的作用。芭蕉根250克,猪脑1付,炖服,是可用于头昏痛的食疗方;芭蕉根15~30克煎汁,或同猪肉煮食,是可用于高血压的食疗方。《现代实用中药》载:“(芭蕉根)利尿,治水肿脚气。”鲜芭蕉根200克,猪瘦肉200克,水炖,服汤,分早晚2次服,每隔3天1服,有治疗乳糜尿的作用;芭蕉根15克,煎服,或与接骨木花10克同煎服,有治疗慢性肾炎的作用。
芭蕉舒叶大,同向雨中愁
芭蕉叶呈长圆形,肥厚宽大,色泽鲜绿,古代文人避暑时,常在上面写字作为消遣。唐代诗人戴叔伦《赠鹤林上人》中“归来挂衲高林下,自剪芭蕉写佛经”及李益《逢归信偶寄》中“无事将心寄柳条,等闲书字满芭蕉”都有记述。除了用于供文人雅士消遣,芭蕉叶还是一味中药。芭蕉叶性味甘、淡、寒,归心、肝经,具有清热、利尿、解毒的功效,用于热病、中暑、脚气、痈肿、烫伤等的治疗。芭蕉叶适量研末,可以用来治疗烫伤。烫伤水泡已破者,可用麻油调芭蕉叶末外搽;烫伤水泡未破者,可用鸡蛋清调芭蕉叶末外敷。芭蕉叶、山栀子煮汤,作熏洗剂或温浴剂,可以治疗全身浮肿、阴囊肿。芭蕉叶研末,和生姜汁外涂,可以治疗肿毒初发。芭蕉叶性寒,具有清热功效,因而可用于热病、中暑等病的治疗。人们曾经把用蒲葵叶子做的蒲扇叫作芭蕉扇,但蒲葵和芭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叶子外形与作用也大相径庭。于是后来,人们把蒲葵叶子做的扇专叫作蒲扇,如《济公传》中济公所持之扇。而把用其他材质做成的,形状如芭蕉叶的扇子,叫作芭蕉扇,如《西游记》中铁扇公主所持之扇和《八仙过海》中汉钟离所持之扇。
紫茸香浮檐卜树,金茎露滴芭蕉花
芭蕉花色彩艳丽,味道鲜甜,既可食用,也能入药。8、9月采摘正开的芭蕉,鲜用或阴干,就是中药芭蕉花。芭蕉花性味甘、微辛、凉,具有化痰、散瘀、止痛的功效,用于胸膈饱胀、脘腹痞痛、吞酸反胃、呕吐痰涎、头目昏眩、心痛、怔忡、风湿疼痛、痢疾等的治疗。《日华子》载:“芭蕉花烧存性,研,盐汤点服二钱”“(芭蕉花)治心痹痛”。芭蕉花250克,猪心1个,水炖服,是可以用于心绞痛的食疗方;芭蕉花1朵,同猪心煮食,是可用于怔忡不安的食疗方。《滇南本草》载:“(芭蕉花)主治寒痰停胃、恶心呕吐、反胃吐呃。”芭蕉花2钱,水煎,点水酒服,忌鱼、羊、生冷、蒜,可用于胃炎、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的治疗;芭蕉花、花椒树上寄生茶各15克,煨水服,每日2次,可用于胃痛的治疗;芭蕉花60克,猪肺250克,水炖服,是可用于肺结核的食疗方;芭蕉花用白酒浸泡,制成芭蕉花药酒,每次饭后饮小半杯,可用于预防和治疗风湿痛。
何时断得闲烦恼,一任芭蕉滴到明
夏秋季节,将芭蕉的茎根部刺破,取流出的汁液,用瓶子装好密封,便得到中药芭蕉油。芭蕉油性味甘、寒,具有清热、止渴、解毒的功效,用于热病烦渴、惊风、癫痫、高血压头痛、疔疮痈疽、中耳炎、烫伤等的治疗。芭蕉油滴入耳心,每日3~4次,有治疗中耳炎的作用;芭蕉油时时呷一两口,有预防和治疗痫病的作用。
绿绢芭蕉裂,黄金橘柚悬
芭蕉的果实,一般人称之为芭蕉,是水果店中的常见水果,很多人都知道它有润肠通便的功效。中医把芭蕉的果实叫作芭蕉子,据《食疗本草》记载:“(芭蕉子生食)止咳润肺,(蒸熟取仁食用)通血脉,填骨髓。”
三伏天中,上蒸下煮,酷热难耐。这时下一场酣畅淋漓的芭蕉雨,一边听雨打芭蕉之声,如蝇触纸、如山泉落;一边品品关于芭蕉的中医药文化,养身养心。这便在酷暑之余,有甘寒顿生之感。
中医随笔|凌霄花落半床书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刘琪瑞
06-25
小编说:凌霄为紫葳科凌霄属落叶攀援藤本植物,别名紫葳、五龙爪、红花倒水莲、上树龙、吊墙花、藤罗花等,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也是一味中药。
朋友送给我一幅凌霄图,画面中,一株虬枝盘曲的凌霄沿着嶙峋山石攀援而上,绿叶婆娑如盖,花朵红硕似钟,枝叶间偶见一只黑褐色的知了,仿佛饮着晨露起劲儿鸣唱,顿觉清朗俊逸,妙趣横生。不由想起了乡间的农家小院,常见院前院后一藤蓬勃向上的凌霄,那清逸那风姿,远远就能感受得到。
凌霄为紫葳科凌霄属落叶攀援藤本植物,别名紫葳、五龙爪、红花倒水莲、上树龙、吊墙花、藤罗花等,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诗经·小雅》有句:“苕之华,芸其黄矣。”诗中的“苕”指的就是凌霄花。凌霄花之名始见于《唐本草》,该书在“紫葳”项下曰:“此即凌霄花也,及茎、叶具用。”
《本草纲目》称:“俗谓赤艳曰紫葳葳,此花赤艳,故名。附木而上,高数丈,故曰凌霄。”可见,紫葳指其花显橙红色;凌霄指其攀附他物,高可达数丈,延至巅峰。
古往今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凌霄因其不畏艰险,奋发进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向来被喻为独具“凌云之志、向阳之心”。宋代贾昌期赋诗赞曰:“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凌霄别称“五爪龙”“上树龙”,是说它似凌空飞翔的蟠龙。唐代欧阳炯诗云:“凌霄多半绕棕榈,深染栀黄色不如。满对微风吹细叶,一条龙甲入清虚。”描绘了凌霄拔地而起、龙飞九天之姿。
对凌霄不仅有褒扬,也有极力贬斥的。因其为攀援附生,须依附奇石、古木、棚架等才能“得势”,故元代程棨的品花古籍《三柳轩杂识》称它为“势客”。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咏凌霄花》一诗中云:“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劝说世上之人切勿学凌霄,自己没有本事却攀附高枝。
褒也罢,贬也罢,都是人们的主观臆想,对凌霄承载了太多的情愫。其实,它只不过是自然界一种寻常的攀援类植物,实用价值在于其药用。凌霄根、茎、叶皆可入药,其花药效更强,性寒,味甘、酸,归肝、心包经,具有行血祛瘀、凉血祛风的功效,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症瘕、产后乳肿、风疹发红、皮肤瘙痒、痤疮等症。
炎炎盛夏,凌霄自有它的唯美小清新。它不仅为人们遮蔽一方绿荫,送来一片清凉,它那一蓬蓬金钟似的红灼花朵,还给人们带来那么多喜庆感、愉悦感。
“溪山深处野人居,小小帘栊草阁虚。洒面松风吹梦醒,凌霄花落半床书。”拎一只马扎,携一把团扇,于午后清凉的农家小院,倚着苍劲的凌霄老藤,枕一席斑驳的花影,闲翻半卷唐诗或宋词,恬静淡然,与世无争,确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幸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