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8山西旅游平遥篇之清虚观,冀宅


标签:
平遥山西旅游清虚观冀宅浑漆斋 |
分类: 旅游 |
第二十一站【清虚观】
清虚观就在平遥下东门内50米处,县城内东大街的路北,庙观坐北朝南,始建于唐,原名太平观;宋改为清虚观;元重修,赐名太平兴国观;清代复称清虚观,为县“十二景”之一。今存为元、明、清三代遗构,是平遥古城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宫观。
整个道观气氛祥和,建筑古朴,前后三进院落,主要建筑10座,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牌楼、龙虎殿、纯阳宫、三清殿和玉皇阁。主体建筑三清殿之左右有耳殿,东、西有廊殿。献殿两翼有八卦台,甬道两旁有碑亭。三清殿后,由玉皇阁和东、西廊窑组成后院。
清虚观现已辟为平遥县博物馆,设陈列室八个,展示内容由道教文化、平遥县域史文化、历代文物珍品三部分组成。
现存山门外的木构牌楼建于清代(1771年),歇山顶,二柱式,斗拱七踩,前后置戗柱,塞余板缕雕3猴头,匾书“清虚仙跡”四字,为当时平遥知县所题。现在牌楼中间安门,两边接院墙,俨然是当作街门来用。
穿过牌楼是龙虎殿,也是道观的山门,面阔五间,进深四椽,为开廊式元代建筑,单檐歇山顶,脊上置吻兽,屋顶灰瓦与琉璃瓦相间,出檐深远,屋檐斗拱四铺作,补间一杂,结构粗大,造型浑朴。尤其是四角梁架采用了鬼斧神工的“悬梁吊柱法”,既省料,又扩大了室内空间。檐下悬匾“太平兴国观”,仍为元代道观名。
廊下左右对峙而立左“青龙”、右“白虎”神像,通高4米,腿扎马步,横眉怒目,一位身披龙甲,一位身着虎铠,肌肉雄浑饱满,周身彩带飘舞,两具神像动静相宜,威风凛凛,堪称神作。青龙、白虎作为道观的门神,同佛教的金刚、天王相似。此处“山门”则象征着道家的“三界”,进入山门,即为跳出三界外,不再受世俗的烦恼,可以专心修道了。
跨入龙虎殿便是清虚观的正院,龙虎殿两侧的钟鼓楼已不存,正前是献殿,也是纯阳宫,左右是廊殿,正中通道两侧各有碑亭一座,东碑亭刻草书《阴符经》,西碑亭刻《清静经》,二者均为道教主要经典。
东碑亭旁还有一龟驮石碑,正面刻吕洞宾手拿拂尘像,背面刻吕祖灵符,侧面书“平遥古城”。传说此碑是清虚观的“镇宅符”碑,为道教“符箓”的一种,据说以朱砂拓于宣纸上,挂于中堂,可护佑住宅平安。早年来施钱拓符者甚众。
甬道尽头的月台上立着纯阳宫,面宽三间,六檩卷棚式悬山顶,五踩双昂斗拱,补间一攒,前有抱厦,屋面梁枋雀替装饰繁复,一对清代石狮端立宫外,镇宅避邪。柱上楹联:“一元道气远超天地外,三十功名常伴梦幻中”,将道教追求的超然祥和一语道破。
吕洞宾号称纯阳子,因此纯阳宫便是吕洞宾的住所。可是姐进了殿内四顾也没找到吕祖在哪,抬头一看,才发现他老人家在阁楼蹲着呢,泥塑金身、道骨仙风端坐在神龛内,这是要让人仰视膜拜的意思啊。这样的设计也是苦于无奈吧,既要供奉吕祖在前,又不能挡了香客朝拜三清殿的路,只能把这纯阳宫也当了献殿,将吕祖请到高阁上供人瞻仰。
纯阳宫后面是三清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殿顶布灰瓦琉璃剪边,套心,四檐斗拱双昂五铺作,补间一攒,内外檐斗拱做法相同,拱眼壁上悬塑龙凤。前出廊,明次间施格扇,梢间槛墙直棂窗。
殿内梁枋上有“大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题记。神坛上供“三清天尊”,即玉清真人元始天尊、上清真人灵宝天尊、太清真人道德天尊,这三位尊神都是老子的化身,正所谓“老子一气化三清”。
在三清殿内西侧竖立有一蒙汉碑。也称透灵神碑,为元代作品,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碑之正背两面都刻有文字、记录着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正面为八思巴文,背面是汉文楷书的翻译,故称蒙汉碑。此碑质地为多玛瑙石沉积而成,石碑表面光滑透亮,触之凉爽,似有一股神仙灵气,因此被善男信女奉为“透灵”碑。
三清殿两侧有东西耳殿各3间,原供“三官”、“四圣”、“五岳”、“四渎”,但神像均已毁坏,丝毫无存,现在东耳房内是水陆画陈列馆。
所谓水陆画,是指宗教活动超度水上陆地间鬼魂时所悬挂的画幅。其绘画内容均取材于宗教的教理教义,如巡圣土地、三界持符等。这些作品的绘画手法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手法,即工笔重彩。其绘画手法大致是:先把人物的轮廓构画在绫或绢上,再层层堆色,最后压金线。绘画的颜料采用自然矿石经过提炼而成,即使再过几百年这种颜料都不会逊色退化,仍然光彩鲜明。
平遥县博物馆陈列的水陆画,属明末清初作品,基本保存完整。
诸天众神
西耳房内则摆了好多金属佛头。这可能是作为县博物馆的文物陈列,不过在道观里摆放佛家的雕塑画像,怎么看都有些奇怪。
正院两庑是东西廊房各十一间,以前分别供“九天圣母”、“九曜星君”等,如今也已毁坏殆尽。但东西廊下墙壁上还镶嵌着元代赐名“太平崇圣宫”的牒文碑,碑文清晰可见。
如今东廊殿陈列着纱阁戏人。
纱阁戏人俗称纱阁人人,又简称纱阁,因最初常置放于有碧纱罩遮的阁内,故名。是以传统戏剧为题材,采用多种工艺和手法制作成戏剧人物,然后置于木阁内。一阁一戏,一戏一场,犹如小小舞台,供人欣赏。明清时流行于晋中一带。
平遥纱阁戏人所表现的内容,多取材于当地老百姓熟知和喜爱的晋剧、京剧、昆曲舞台上的传统剧目。36阁纱阁戏人取材广泛,有神话故事、民间生活、侠义传情、男女爱情等;形式有文戏、武戏、短打戏,阁阁不同;角色有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这些戏人,造型生动,情节引人,脸谱符合人物性格,神态符合剧情要求,阁阁皆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现珍藏在平遥县博物馆的纱阁戏人出自清光绪平遥六合斋纸活铺民间艺人许立廷之手。
姐觉得这种冥事的“纸活”艺术很有意思,如今登上大雅之堂来展示也理所应当。“纸活”是一种制作民间丧礼、丧祭、祖祭的民俗用品,平遥民俗丧礼、祖祭中,人们为了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祈愿他们在那个“冥冥世界”能生活愉快,常制作一些人间用品及祝福用品,如金童玉女(俗称“服侍”,纸衣泥头足,并以高粱秆作架)、纸糊四合院宅(平遥俗称“离垛”)、聚宝盆、纸衣物、冥钱币等,当今也有糊制小车、电视机、电冰箱等的,但主要以制作花圈为主。
西廊殿陈列着平遥县域史文化展。从四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一直追溯到公元1911年的清朝,平遥票号的微雕泥塑,记录着平遥曾经那一段辉煌的历史。
三清殿后是清虚观的后院,由北面的玉皇阁和东西窑殿组成。玉皇阁是独立式砖拱窑,平顶,有十字式拱窑3孔,一门两窗。窑前立有两座小小的13级浮屠铁塔
旁边窑洞供着财神爷,目测是赵公明
而玉皇阁的正主玉皇大帝已没了踪影。同样,吕洞宾曾在清虚观显灵,于玉皇阁柱子上留下的“一心二人仁”仙迹,如今也已被焚毁不见踪迹。
东西窑殿各5孔加前廊,为当年羽上库厨和迎客之所,现在东窑殿是木雕艺术品陈列馆,陈列着二十余尊正襟端坐、面容慈祥、神情各异的木雕神像,都是以道教中的五岳山神及男女供养人为题材,系宋元作品,颜色、配饰至今仍保留宋元风格,极为珍贵。造像材料为柳木,采用圆雕立体手法用刀削刻而成,用这种手法雕刻出来的作品生动、传神、细腻、逼真,是一种写实的造型艺术,在工艺上也较为复杂,它要求人体各个部位的比例协调,面部表情、动作的搭配、衣纹线条的处理等在设计与操作时都需要通盘考虑,准确表达。木雕与石雕、铁铸像相比,除了在材料性能和刀技上有所不同之外,它还能使造型镂空展开,体面棱角更为圆转、柔和。
正院西廊殿后面还有一个简易的工棚,牌子写着石雕展室,里面陈列着各种石雕,主要是塑像和石碑,环境虽然简陋,也算有一瓦遮顶了。
总而言之,道教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却善于博采众长,审时度势,它不仅继承了巫术、儒家、墨家、道家、阴阳五行,还吸收了外来的佛教“摩尼”教,这也是它长盛不衰,流传到今的原因吧。
姐虽觉得道家所追求长生不老不太现实,但它的人神论却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不承认神,它所承认的神都是人去修炼,然后得以与天地同生,与日月同辉,他讲求人的能动性,和姐之前所写过的“杀了上帝我就是神”如出一辙。这也算道教独特的魅力。
从清虚观出来,小伙伴回旅店整理行李,姐看了下时间,距约好的3点还有些时间,于是打算去二郎庙看看,可是载客的师傅说二郎庙这两天关了,没得看。姐问他平遥还有啥好看的,除了官方的旅游景点,他推荐了冀家大院,说那是原装的明代建筑,城里其他基本都是新翻修的,平时门票20元,刚好每年7月免门票,不如去看看。于是姐就答应了。
第二十二站【冀宅】
冀宅离姐的旅店不远,也就是说离雷履泰故居不远,原本是中国第一票号“日升昌”掌柜冀玉岗的祖业。90年代初被平遥漆器工艺美术家耿保国高价买为私宅,改名为“浑漆斋大院”。现如今为耿家的住所兼漆艺工作室及展厅所用。
街旁挂着浑漆斋大院的牌子
门旁仍立着冀宅石碑
据说冀氏老宅的建筑格局,全部按五行八卦布置而成。宅院平面呈鲤鱼跳龙门状----五截四院,形似鲤鱼一尾。宅院坐东向西,拱券型宅门,门上刻凌云石匾。两侧有拴马柱和上马石,上马石雕有椒图,拴马柱上有圆雕辈辈封侯,拴马的铁环已经锈迹斑斑。
正要进门,来了个小哥,听他说漆器工艺大师是他爹,那应该就是这院子的主人了,姐正琢磨这是不让参观?结果小哥说要给姐导游,于是姐受宠若惊地跟他走了。
进了门是前庭,院子里布满石雕。正面是二门,耳墙上雕有土地神龛,两厢各有单坡式厢房3间,据说平遥管这种屋顶叫鹌鹑尾式单坡顶。
二门是六柱式,前有檐,后有屏门,双坡悬山顶,博风板上有悬鱼,梁枋间塞余板缕雕蟾蜍趴在荷叶上,这可不是一般的蟾蜍,而是会吐钱的金蟾;走马板雕喜鹊石榴,喜鹊佛手,喜鹊寿桃,这是福寿和多子的意思;挂落中间雕倒挂的蝙蝠叼着牡丹两侧夔龙环绕,代表福到了富贵吉祥。门枕石上刻着大狮背小狮等,上面还蹲着金蟾。
绕过屏门是中庭,正面是中厅5间,两厢依然是单坡顶厢房3间,厢房槛墙以上,皆筑槛窗,俗称“明装修”。里外院厢房均为格扇装修,装有棂花数种,风格各异。
中厅为单檐硬山顶,前廊后厦,荷叶塞余板,卷草纹雀替,明次间为宫灯型隔扇,稍间为四蝙蝠方圆窗棂。廊下还放着马车的轿厢
过厅中间三间为厅堂,摆着冰裂纹屏风和太师椅等家具


稍间为客房,里面摆着火炕,炕上有五斗橱什么的,姐试着体会了一下住在这里的感受
穿过中厅是主院,正面是下窑上楼式堂楼5间,两边厢房窑洞各3间,均为前廊后厦式建筑
后堂楼下为砖券窑洞式堂屋5间,前檐插廊,檐柱通天,雀替雕宝鼎牡丹图案。窑上建硬山顶明楼5间,称栖凤楼,裙板雕回纹不断头。关于这栖凤楼还有一个传说,说是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灾,平遥西城墙被洪水冲跨,大小房舍毁于水灾者不计其数,唯“栖凤楼”安然无恙。洪武三年(1370),城墙扩建重筑,栖凤楼一带始有街道,街随楼而名,称“栖凤街”,20世后才改称“站马道街”。
据小哥介绍,后堂楼的这6根柱子从上到下是一整根木头,意思是这就是6棵参天大树啊。
窑内,应该是主人的生活休息区
从主窑旁边的通道穿出去是第四进院子,也是最后一进院子,院西有一排后罩房,约是9开间的样子。
后院往北,女儿墙和隔开的北面3间罩房围城了一个小庭院,大概是主人的工坊,里面堆满了正在制作中的漆器



尽头往东,绕过偏房,从偏房和院墙之间的通道穿出去是北偏院,于是现在看出来了,这个大院的形状就像一个大大的“C”字,果然有点鲤鱼跃龙门的意思。

偏院有西房3间,简单的隔扇门和小窗,姐瞄了一眼,里面是主人家的厨房


厨房正对着长长的过道,两边各有5开间的厢房,图上左边,也就是北面的5间现在是漆器展室,小哥专门开门让姐看了一眼。过到尽头是犹如鲤鱼尾巴的侧门,这个门没有门槛,可以通车啊什么的。
右边厢房中间有个便门可以绕回到主院。
从中厅旁的通道便可以回到正门。
总体来说,整座宅院布局严谨,造型简朴,木构件用料硕大,少有雕饰,屋架平板枋宽度大于其厚,深显其元明时代建筑原貌。算是平遥古民居中的代表。
最后说一下平遥独特的推光漆器,工序及其细致复杂。要先用炼制过的大漆髹饰木器家具和精致器皿,经过漆后细磨,磨后再漆,反复数遍,每髹饰一道大漆都有不同的工艺要求,然后用手掌推擦出光泽,出好光是每件产品质量优劣的关键。之后再经多种工艺,绘饰出山水花鸟,亭台楼阁或人物故事,或描金彩绘,或刀刻雕垫,或堆鼓镶嵌,线条流畅,色调和谐,富丽堂皇,为漆器中之精品。
推光漆器的优点是外观古朴雅致、构造精细、漆面光洁,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好的漆器会越擦越亮,就像紫砂壶越养越亮一样。
当然,价钱也很可观。
姐回到旅店小伙伴还在跟房东磨叽,承诺的车接车送房东支支吾吾一直没个准信,一说到乘车付钱马上就能走了,小市民的嘴脸暴露无疑,倒不是姐们想要占那二十块钱的便宜,而是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随便承诺,你不承诺咱们也好另作打算不是,不要事到临头才让人觉得是个坑。
至此,三天的平遥之旅就算结束了,充其量姐也只算走马观花的看了个皮毛,还有好多景点都没时间去,比如平遥十二景,甚至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走走平遥的大街小巷,体会一下古城悠闲淡泊的生活,恩,最主要还没吃完平遥的各种小吃。本来还幻想老了在城里买一所房子,面朝黄土,春暖花开,可是司机说这城里的房子可不便宜,它估的不只是房价还有历史遗存的价值,小小的一处宅院怎么也得成百上千万,据说某个新加坡人默默地买了一条街,就扔那了,也不知道要干嘛。可能是人家买个风水吧,生意人最信这些。平遥的好多文物都没有申报,申报了就被国家登记在册,就不能随意买卖了,比如县政府里就藏着宝贝,咳,姐忘记他说的什么宝贝了,反正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猫腻,这其中的门道的,大家懂的。
恩,不管怎样,还是希望有机会再来平遥,希望下次来能像旅店遇到的小学妹一样,有时间用画笔描摹平遥青花瓷一样的景致吧,蘸着天青色的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