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洞穴知识----名词解释

(2008-09-23 08:09:29)
标签:

洞穴

碳酸钙

地下河

洞壁

马陆

洞口

教育

[白云石]  即白云岩的矿物名称,其化学成份为CaMg(CO3)2。
   [边石]  水流过积水池边缘形成的碳酸钙沉积。边石的边为花边,有的成小坝,边石内常积水成塘。边石是地下水沿不平坦洞穴底部流动时由于二氧化碳散逸,碳酸钙沉淀形成。
   [边石坝]  横过水流方向形成的凸向下游的坝状边石。
   [穿洞]沿地下河道或脱离地下水位的河道的两端开口、洞内透光的洞穴廊道。
   [洞穴]  英文cave,自然形成的人可进入的地下空洞,通常由水的溶蚀、侵蚀和风蚀作用而成。
   [洞穴沉积]  由物理、化学作用形成的洞穴机械沉积、流水沉积以及次生化学沉积物沉积的通称。
   [洞穴系统]  特定区域由人可进入的或具有水力联系的相互连通的洞穴管道,也指具有复杂洞穴通道和洞厅的洞穴。
   [洞穴探险]  英文caving,即进入洞穴进行探险活动。
   [洞厅]  具有较大洞长和洞宽的洞中空穴。
   [落水洞]  由流水沿裂隙进行侵蚀、溶蚀以及塌陷作用形成的消泄地表水的垂向洞穴,常与地下洞道或洞厅相连,深度可达百米以上。
   [洞穴崩塌堆积]  从洞顶、洞壁、洞口伴随崩塌作用形成的块石、碎石和角砾石堆积物的统称。
   [洞穴生物堆积]  主要由动物粪便、骨骼所形成的土状洞穴堆积物。
   [地下河]  又称暗河,具有河流特性的地下通道。
   [洞穴生物]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洞穴生物只能在洞内特定环境中繁衍,在洞外已失去生存能力的生物,故又称真洞穴生物。如低等植物藻类、微生物、脊椎动物盲鱼、盲鳅,无脊椎动物蜘蛛、马陆、班灶马、蜈蚣等。洞穴动物眼睛明显退化,缺乏色素。广义洞穴生物指洞内分布的所有生物种群。
   [洞穴植物]  种类和数量都很少,只在洞口附近出现一些特殊植物,向内随着光的强度减弱,植物种类迅速减少,植物的器官和组织结构也发生变化。它们主要有羊齿植物、苔藓和地衣、藻类。
   [洞穴动物]  包括真洞穴动物、喜洞穴动物和寄居性洞穴动物。a.真洞穴动物,只生存于洞内黑暗世界中,不能生活于洞外环境的动物,体内通常缺少色素,完全没有眼或仅有很小的眼,但触角很长,嗅觉灵敏,具有低消耗能量的新陈代谢。如洞穴鱼、洞螈、洞穴蜘蛛、尺蛾和膜足硬肢马陆。b.喜洞穴动物,在洞穴内完成生命循环、能在洞外黑暗潮湿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如蚯蚓、某些蝾螈。c.寄居性洞穴动物,临时寄居于洞内的动物,如蝙蝠。
   [地下水示踪]  检测流水或土壤水消失点与地表或地下水出露点之间的水力联系的方法。
   [地下水面]  地下水的潜水水面,地下水完全充填所有的地下空间。
   [鹅管]  洞顶向下生长的上下基本一致的细长中空的钟乳石。
   [方解石]  碳酸钙最常见的矿物形式,也是灰岩的主要组分。
   [伏流]  地表河流经过地下的潜伏段。它与地下河的主要区别在于伏流有明显的进出口,而地下河没有,而且伏流进口水量为出口水量的主要来源。
   [峰林]  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分散或成群出现在平地上,远望如林。
   [峰丛]  联座的峰林,峰与峰之间常形成“U”形马鞍地形。
   [方解石]  即碳酸钙的矿物名称,其化学成分为CaCO3。
   [虹吸管]  即siphon,一段充水的、呈倒“U”形,在一定距离露出水面的、进出口有水位差的地下岩溶管道。
   [脚洞]  沿地下水面发育形成的水平性洞穴。多由泛滥的洪水侵蚀、溶蚀作用形成于石峰脚下。
   [卷曲石]  螺旋状或扭曲向上的钟乳石。由饱含碳酸钙的水从洞顶或洞壁的毛细管渗出而沉积的,可以沿任意方向生长。
   [喀斯特]  即karst,是岩溶的同义词,原是斯洛文尼亚西北部石灰岩台地的地名,当地称kras,德语叫karst,后被借用为石灰岩地区的溶蚀作用的名称。
   [流石]  洞内流水形成的碳酸钙沉积。形成洞顶的称顶流石,形成于洞壁的称壁流石,形成于洞底的称底流石。
   [莲花盆]  又称云盆,由中心向外、向上生长所形成底小面大的盆状碳酸钙沉积物,呈圆形或浑圆形盘状。它有环形中心,大部分与洞顶的钟乳石对应。分布在洞底较为开阔的溶洞中,盘顶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其外围总有封闭的边石坝,能蓄水。
   [流痕]  由水流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在洞壁上形成的波状凹凸的形态。通过它可鉴定形成时的水流流向。
   [落水洞]  消泄地表水的近于垂直的或倾斜的洞穴。
   [锚点]  即英文belay,系单绳或保险绳或梯子的地方。
   [迷宫]  由各种方向、规模、并相互连通的溶洞所组成的近乎水平的洞穴系统。
   [潜水坑]  即Sump,地下水淹没洞顶的地下水洞段。
   [泉]  从岩石或土壤向地表流出的水的露头。
   [溶潭]  可溶岩地区呈潭状、井状水深较大的天然地下水露头。
   [石珊瑚]  在钟乳石表面,下滴水流和水花溅出的水珠在毛细管水作用下粘附在洞壁或石笋、石幔的表面而形成的珊瑚状碳酸钙沉积物。
   [石膏]  即硫酸钙,CaSO4.2H2O。
   [石盾]  又称调色板,由上下两块平行的板组成的外形似盾状的碳酸钙沉积物。石盾是由略具承压性质的渗流水沿某一裂缝以一定角度渗出,从裂缝口部开始形成上下两个板面并向外呈环形逐层生长沉淀成盾状沉积物,盾体的直径从10多厘米至4或5米,厚度一般为2~10厘米,当渗流水较多时,便在盾面的下部形成石钟乳或石幔。
   [石幔]  洞壁或洞顶流出的饱含碳酸钙的薄层水流沉积形成褶状流石,形如布幔,又称石帘、石帷幕。
   [石旗]  有洞顶或内侧洞壁上连续性水流形成的薄而透亮的旗帜状流石。
   [竖井]  直径比烟囱大的深井状的垂向洞道,深数十米至数百米。
   [石钟乳]  自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圆锥或圆柱状碳酸钙沉积物,形如钟乳而得名。渗流水流入洞顶后因温度、压力的变化,二氧化碳逸去,水中碳酸钙过饱和沉淀形成。开始以小突起附在洞顶,以后逐渐向下增长,具有同心圆状结构,洞口部位的石钟乳,因有藻类等低等生物附着生长,生物有向阳性,所以这种石钟乳向下生长时往往斜向洞外,属于生物喀斯特。
   [石笋]  溶洞洞顶滴水落到洞底后,在洞底发生溅击作用,经水的蒸发,二氧化碳逸去,碳酸钙发生沉淀,形成由下而上增长的碳酸钙沉积物,形如笋状,具有叠帽特征。
   [石柱]  石钟乳与对应生长的石笋连接后形成的柱状体。
   [石花]  呈丛花状散布在洞壁或其它洞穴堆积物表面的非重力水(雾水)沉积。
   [石灰华]  又称钙华,在地表由岩溶河、泉、湖水沉积形成的大空隙性次生碳酸钙。
   [溶蚀]  由流动的介质尤其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化学侵蚀作用。
   [天坑]  四周岩壁陡立(而不是任何形式的缓坡但不包括后期改造)深度与宽度均大于50m的地表陷坑。
   [天生桥]  地下河与溶洞的顶板崩塌后,横跨河谷的残留顶板。其两端与地面相接,中间悬空而呈桥状。
   [天窗]  地下河或溶洞顶部通向地表的透光部分。
   [穴珠]  即洞穴珍珠,在地下河溶洞滴水坑中形成的具有同心圆结构的球状碳酸钙沉积物。小的为鲕粒,大的呈球状和饼状。
   [悬吊岩]  洞内位于洞顶、洞壁的基岩突出物。
   [烟囱]  从洞口往里垂直或近乎垂直的洞穴,洞体狭窄,仅靠人体支撑才得爬行,相应的攀行方法称作烟囱式攀爬。
   [岩层]  沉积岩的层或一层一层的沉积岩。
   [岩溶]  水对可溶岩如石灰岩、白云岩和盐岩的溶蚀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地质现象。
   [岩溶漏斗]  又称斗淋,即doline的音译,呈碟状、圆锥状或烟囱状的封闭洼地,由垂向裂隙的溶蚀作用或洞穴顶板的崩塌作用,漏斗多形成于岩溶地区,漏斗个体变化也很大,从几米到几百米不等。
   [岩溶地貌]  即“喀斯特地貌”,由岩溶作用造成的地貌。在碳酸盐岩(包括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地层中分布最广,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嶙峋,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岩溶形态,由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等各种洞穴系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定向越野
后一篇:初识野外穿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