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亲吻之礼  ——《英国乡间来信》第五封

(2013-04-19 09:31:06)
标签:

转载

这就是文化差异。

[转载]亲吻之礼 <wbr> <wbr>——《英国乡间来信》第五封
                         巴茅斯小镇上的礼品店橱窗(1)


[转载]亲吻之礼 <wbr> <wbr>——《英国乡间来信》第五封
                         巴茅斯小镇上的礼品店橱窗(2)


[转载]亲吻之礼 <wbr> <wbr>——《英国乡间来信》第五封
                         巴茅斯小镇上的礼品店橱窗(3)

 

                       

                                  亲吻之礼

                          ——《英国乡间来信》第五封

 

 

    我亲爱的老虾米们:

    谢谢你们热情的来信和鼓励!你们竟然在“等”我的信?真让我受宠若惊呀!

 

    今早,我快快洗完吃完忙不及地打开电脑要把昨晚在脑子里转悠了一宿的东西迅速落实到纸上。刚打了个开头,老莫却在楼下叫我了。

    “什么事?”

    “我走了!”

    “知道了,回头见!” 手下马不停蹄,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

    “快下来,我等着呢!”

    “对不起我这儿正忙哪!”得!打错一个字,又打错一个字。

    “你不下来是不是?!”话音有点“冒烟儿”了。

    真捣乱!

    “来了来了!”把电脑键盘一推快步下楼,去做那件雷打不动的、非常“重要”的小破事。

两手占满了东西的他这时一只脚已经跨到了门外。我跑上去搂住脖子在他嘴上狠狠一亲:“这回怎么样,可以再见了吧?”

    “回头见!”他笑了,转过身提着、拎着、趔趔趄趄地走了。

    回到电脑前,想接着刚才打的一行半字再往下,却突然发现感觉找不着了。既然如此,干脆,就来说说英国人的礼节吧。

 

    结完婚过了门儿,我这个中国人成了一个“老派”英国人的老婆,迎头而来的第一课没想到竟是学习行礼——亲吻礼。

    按说,亲吻有什么难?况且是亲自己的丈夫。

    问题是我说的不是你想亲的时候亲不想亲的时候不亲、想跟谁亲就亲不想跟谁亲就不亲的那种“亲”,而是说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规矩”,它的别名叫“礼貌”或“礼仪”,据说是一个人最基本教养的标志。严重了吧!

    我这一课学到如今其实仍然没能“毕业”,原因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中国,除去父母对幼儿的亲吻之外,“亲吻”纯属恋人之间的行为,而且准定是在激情燃烧的那一刻才自然发生。要不然,为什么中国的老夫老妻们之间罕见这类“让人笑话”的举动呢。

    可英国人(西方人)则不然,因为“亲吻”对他们不仅表示“亲爱”,同时还表示“礼貌”、“尊重”和“友好”。所以,他们一板一眼地铬守着这项“绅士”所必需的礼数。

    当然了,亲老莫对我不成问题,他是我的“主人” 嘛!(日语对“丈夫”的称谓)可是,如果你让我早起随着第一声“Good morning !”一个亲;他上班出门时“See you later !”一个亲;他回家午饭进门时“Have you had a good time? ”一个亲;然后吃完饭的道谢、喝完茶的道谢、再出门的再见、再回家的你好、再吃饭、再喝茶、、、直到最后上床前的“Good night!”又一个亲为止,一天得“完成”多少个亲?那份繁琐是不是会叫人受不了?

    当然这对他们来说完全不算一回事儿,他们从小就是跟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叔叔阿姨朋友这么一路亲过来、亲大的。不亲,才不习惯,才觉得奇怪,才认为“不像话”!可我不是这么一回事儿嘛!

    所以相当一段时间我都不习惯,净忘。

 

    比如我早早起来了,直奔厨房给他弄早饭,他也吃了也喝了,之后却坐在沙发上两眼盯着我不动弹。我说你怎么还不上班哪?他说我还等着哪!我说你不是都吃好了吗?他说可你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没做哪。我说还有什么重要的事?他指指自己的嘴唇说我都等到现在啦!于是我恍然大悟,赶快上去补他一个“早上好”的亲。

    又比如,有时他回家进了门,我因为正在厨房炒菜没法儿及时迎出来,等我把火弄息再把茶泡好端出来给他,却光顾了说“小心茶烫!”而忘了“规定”动作。这种时候,他的提醒和“抗议”常常会是一个玩笑:他把嗓子成心捏细——装成我的声音说:“Hallo! Darling! Welcome home!”接着使劲吧叽几下嘴唇做出亲嘴状和亲吻声,然后又变回他自己的声音:“Thank you darling!”。逗得我哈哈大笑。

    为这我常跟他辩:你别忘了我是中国人,中国人讲“实在”,把“爱你”体现在实际行动上——你看我把你照顾得多好!他怎么回答呢:可你别忘了自己现在是英国人的妻子!

    我没词儿了。不是吗,到了婆家难道不遵守婆家的规矩反倒坚持娘家的习惯?道理就这么简单。

    不过很快我也就发现想要做到不忘其实也并不难,那儿有一个窍门儿,你只要在中国人相互问候的诸如“你好”“再见”“欢迎”“祝贺”“谢谢”这些词汇之后再接上去一个动作——亲一下——就万事大吉了。因为中国人是只“说”(甚至连说都不说——你见过几个孩子当面对妈妈说“谢谢”了?),而西方人是“说”跟“身体语言”并重。

 

    然而,中国人毕竟还是生性害羞,或者说中“男女授受不亲”的毒素太深。如果说,我能够做到在家跟自己的丈夫一天几遍十几遍地行亲吻礼,一旦跨出家门就有点麻烦,而真正的严重考验则是亲吻“别人”。

    结婚之后社交生活突然变得频繁,不是今天请客,就是明天赴宴,甚至应邀出席各种当地名流的Party。这么一来,跟“别人”行亲吻礼就成了“理解也得执行不理解也得执行”的“政治任务”。为此我常常犯怵——这怎么亲哪!女同胞倒还好说,可跟个男同胞、、、怎么做的出来?

    所以,那会儿老问老莫:“不亲行不行?谁一看还不知道我是个中国人!”

    “那怎么行!这么跟你说吧,人们会因为你是个中国人而原谅你的英文不够流利,却不会因为你是个中国人就原谅你不向人行礼,因为那牵扯到懂礼貌还是不懂礼貌、有教养还是没有教养。我可不希望自己的妻子在人前是个没有修养的人!”

    “那——我握手不行吗?”

    “请别露怯!握手在英国是男人跟男人之间的行礼,女人从来都是亲吻——不论跟男跟女。”

    “可是——,可是——。”

    “没什么可是不可是,很简单,你并不需要亲他的嘴嘛,就用你的左脸去贴一贴他的左脸不就得了!就亲一侧不是两侧,两侧是欧陆礼节。而且有一点你要记住,你要主动,女士永远应当主动而不是男士,随着问候你先把脸送给对方,男士进行还礼。这是英国的规矩。”

    “我还得主动?!唉呦,不主动行不行?我可以进行还礼。”

    “可你不想想你要不主动对方该多尴尬?!干在那儿愣着?!这你就不别扭啦?!”

    叫他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确实有好几次就因为我“傲慢无礼”的“岿然不动”,本来微笑着准备接受亲吻的男士冷不丁把已然微微前倾的身体猛地往后一躲,手脚一时间乱了方寸连笑容也冻在了脸上。那一刻,尴尬的不仅是对方(甚至对方的同伴,比如夫人)同时也是我自己——确实太不礼貌了!

    “唉!可我一紧张就老出错,分不清哪边左哪边右!”

    “谁叫你紧张的!英国人那么可怕吗?叫我说英国人才最规矩、最绅士呢,不像那帮法国人、意大利人一激动就保不定会出格。”

    如此看来,打“退堂鼓”是没门儿了,只好努力学习和习惯。

 

    其实,多少次的经验已经证明,老莫说的实在不错——英国人的确绅士,非常矜持,也绝对“保险”。拿亲吻来说,你(女方)若不主动示意——给对方以“批准”,他们绝对不会莽撞“冒犯”,甚至不会因此而生气。原因是,在英国男人的观念当中,女士的地位是在男士之上的。

    我们都知道西方人的“女士优先”这句话。而没有这种文化背景的中国人经常会以为,什么请女士走在前面,为女士拉开大门(或车门),在公交车上为女士让座,进、出大门时帮女士脱、披外套等等,都不过是一个男人在向某个女人讨好的献媚举动。后来发现其实不然,“女性更其伟大,女人更需要并值得保护,因此对女性必须尊重”这是他们的文化和教育使他们自幼就形成的一种观念。对这种观念的最好注解,就是发生在1912年英国巨轮泰坦尼克号沉没时船长下达的那条命令:有限的救生艇只准妇女和儿童上,男人没有份。如果说这样的命令会让“大男人主义”的中国人无法理解,那更难让我们理解的恐怕就是泰坦尼克号几乎全体男乘客对船长这项命令做出的反应——没有异议,同意,执行。

    把话扯到这儿似乎有点远了,其实不然。我还是在说礼节,只是从亲吻礼说到了它的背景——女士们在英国如何被尊重。

 

    再让我举一个自己的例子。也是结婚不久那段时间的事。

    一天老莫带我去拜访他的一个老同事、老朋友。到他们家的时候,那个同事即男主人不巧出去了,于是我们就坐在沙发上跟女主人聊天等他回来。当那个老头回来一迈进门,老莫立刻从沙发上站起来过去跟他握手。我于是也立刻起身跟过去向主人问好、亲吻。寒暄一番之后男女主人一同到厨房去为我们布茶,这时老莫对我小声说:“刚才他进来时你不需要站起来,坐着就行了。”为什么不用站起来?我一点儿都不明白他说的意思,可还没来得及问,老夫妇俩已经一人端着茶具一人端着糕点回到客厅来了。这事于是就被岔开了。

    后来有一天在一处酒吧,我正跟老莫边喝边聊,老莫忽然隔着窗户看见他一个老朋友彼得正进酒吧的门。“哦!这不是老彼得吗!”他嘴里说着已经不由自主站起来远远冲着对方Hi! Peter! 一声喊过去。猛一见老莫,彼得顿时笑着朝这边走,几步之外就热情地伸过来一双手。见这情景我当然不由分说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却发觉老莫在我背后正用一只手揪着我的后衣襟拼命朝下拉,嘴里还小声对我下命令“坐下!坐下!”我莫名其妙地刚要坐下,彼得已经来到跟前跟老莫握起了手,刚刚弯下腰的我随即又直起身来。

    “这是我的夫人B,北京来的。”老莫一边向彼得介绍我,一边却用只有我才能意会的眼神狠狠瞪了我一眼——仿佛在说“你这个笨蛋!”

    事后我就问老莫了:“你干吗让我坐下?站起来跟人问好难道错了?”

    “当然错了!只有男士才应该站起来,女士就是坐着接受问候,一向都是如此,这是规矩。”

    “咦?人家过来向你问好,你倒坐在那儿连动都不动?跟女王似的?”

    “我亲爱的太太,你不是女王可你是尊贵的女士呀,男人要向女人屈尊而不是相反,懂了吧?记住,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千万别象个皮球似的弹起来,让人以为你连个八、九岁的黄毛丫头都不如!”

    我的妈呀!

    可同时我脑子里也出现了一些曾在西方电影上见到的镜头片断:或在某个宴会厅、或在某个小沙龙、或在某家的客厅或花园、或在某个公共场所如火车车厢或乡间旅馆、、、各种不同身份的女士们的确都是坐在座位上优雅地接受男士们的行礼的——要么把右手伸出去接受男士的鞠躬亲吻,要么把左颊微微偏出去迎接男士的弯腰亲吻;男士或是白发苍苍的老者、或是未长胡须的少年——不管他们的身份是爵士还是仆人、是学者还是农夫、、、全都立在落座的女士面前,再把身体恭敬地弯曲下来。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些“镜头”也开始在眼前呈现:去朋友家进行拜访,进了门,迎面站起身来迎接客人的一定是男主人而非女主人,甚至连第一杯茶都是男主人端上来;在剧场、音乐会场、电影院或餐厅,一对已经在座位上落了坐的夫妇忽然看见另一对相熟的夫妇走进来,坐着的男人会立刻站起来向对方打招呼,而女的尽管点头、微笑、问好,却坐在那里不动;如此等等。

    我这才忽然有点明白了,整天说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原来它们并不光在书本上、照片上、电影上、舞台上,而是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啊。

 

    可是,知道虽然知道,“实行”对我来说却仍然困难,“男尊女卑”了一辈子哪里说改就改了呢?所以还老是一见向我而来的男士(不管是在自己家还是在别的什么地方)就会不由自主地跳起来迎上去。要让我照老莫说的“坐在那儿”受礼,心里就会特别别扭,甚至觉得抱歉,尤其对方要是一位上了岁数的老先生。

   所以说,唉唉,“思想改造”的路还漫长着哪!

 

   哎呀不得了!楼下大门响了,我得赶紧下去迎接我的“主人”并奉献热烈亲吻,不然——问题可就严重了!

   其余的,咱们回头再说!

   拜——拜!

                           

                                                                小草

                                                    xx年8月19日星期五   巴茅斯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