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中山陵设计中不经意的讽刺意味

(2012-11-11 09:11:13)
标签:

孙中山

吕彦直

南京中山陵

分类: 生活见闻(妹妹篇)
今年8月初到南京旅游,参观了孙中山先生的陵墓 - 南京中山陵。

我们的导游过去是一位老师,对中国历史很有研究。在入口处,他为我们仔细讲解了南京中山陵的从选址到建成的故事。

孙中山生前就为自己选了陵墓地址 - 南京紫金山东峰茅山的南麓。孙中山逝世后,陵墓筹委会征集设计方案,收到中外建筑师40余人应征设计图案,经评选委员会及中外专家顾问的评选,吕彦直设计的图案名列榜首,孙中山家属代表和筹委会全体委员一致同意吕彦直的设计图案。

吕彦直1894年出生在清末官宦之家,儿时在巴黎生活过,回国后就读于南京和北京的学堂。1911-1913年在清华学堂留美预备部求学。1913-1918年由北京政府派赴美国康纳尔大学攻读建筑工程(先入电子系,后转入建筑)。

我们的导游说,吕彦直的设计风格是融合中西建筑艺术的精华。在中山陵的设计上,吕彦直就考虑到了很多中国文化的元素。

导游提到中山陵的台阶时,他说,从牌坊到祭堂,共有石阶392级,象征当时中华民国人口3亿9千200万。从碑坊望上看,看到的是层层的台阶,也象征着人民对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临时大总统的敬仰,而祭堂从下看,却看不到台阶,看到的都是连接台阶的一个个平台。

看不出中山陵的设计包含了些西方建筑艺术的元素,我看到的多是中国元素:如狮子、琉璃瓦的碑坊等。当我仰望着祭堂一步步登到最高一个平台往下看时,的确看不到台阶,心想,这种设计真是煞费苦心啊。当我望着祭堂上的
"民族民权民生"的横额时,不禁想到中山陵的设计其实充满了讽刺意味。

三民主义的精髓之一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但这座中山陵的设计却意喻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孙中山曾经是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国民党的总理,如果按照民权的定义,人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为什么中山陵要设计392级台阶让人民去仰视孙中山呢?

孙中山是主张推翻帝制引进西方民主制度的革命者。他主张一个人有了权利,应该以天下为公,而不应该像皇帝那样高高在上无视人民。但是,这座中山陵的设计却让孙中山高高在上地俯视大地,人民仰慕着他(自下往上看能看到祭堂),他却看不到人民(自上往下看却只看到平台看不到台阶)。这不是对孙中山革命主张的讽刺吗?

按照现在的说法,孙中山是主张在中国搞全盘西化的人之一。但事实上,中国封建的权贵文化、奴性文化并没有因为中华民国的建立而退出历史舞台。中山陵的设计者
吕彦直虽然受过西方教育,却仍然将封建的权贵文化融入到中山陵的设计中,这说明什么呢?

以下照片拍摄于2012年8月:

南京中山陵设计中不经意的讽刺意味

南京中山陵上的三民主义横额。



南京中山陵设计中不经意的讽刺意味

“天下为公”,国民党在当时做到了几分?

南京中山陵设计中不经意的讽刺意味

仰视中山陵。


南京中山陵设计中不经意的讽刺意味

俯瞰中山陵。因为最高一级平台上游人太多,我只好站在平台的边缘拍照。如果站在祭堂门口往下看,是看不到任何一级台阶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