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习难改
(2008-07-27 18:32:40)
标签:
加拿大温哥华文化原创妹妹篇杂谈 |
分类: 加拿大见闻(妹妹篇) |
“惯习(habitus)由沉积于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历史关系所构成,是客观而共同的社会规则、团体价值的内化,它以下意识而持久的方式体现在个体行动者身上,体现为具有文化特色的思维、知觉和行动。”(摘自韩笑鹏的《“惯习”的否定与重塑》)
法制社会普遍的现象是,绝大多数公民会习惯地遵守游戏规则。而“人治”社会最明显的标志是,绝大多数公民总是习惯地破坏游戏规则。
以关系学为例,法制社会也注重关系学,这种关系指的是加强个人私交、交流彼此信息、保持坦诚对话,那绝对不是一件坏事。而在“人治”社会,关系学还有另一种含义,那就是通过关系搞不正当交易,而关系的建立,往往通过金钱来实现。
“人治”社会并不是没有法律,而是因为“关系学”或“潜规则”使法制规章无法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甚至遭到抵制与强烈的破坏。
长期生活在“人治”社会的人即使到了法制社会也会依照过去的惯习行事。
我过去一位同事是来自缅甸的华人,她曾经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的客户服务部工作。她在台湾工作过,所以会讲流利的国语(台湾人称普通话为国语)。
一次,我夸赞她系的一条丝巾很漂亮,她说那是她在蒙特利尔银行工作时一位台湾人送给她的。她说,温哥华出现台湾移民潮时,很多台湾人带着巨款来到蒙特利尔银行存钱,但他们一般不会规规矩矩地按照银行定的利率存,而是要和银行讲价,要求加息,还说如果遭拒他们就会到其它银行。客户服务部门通常会向上级请示能否加息,上级为了留住这些客户,一般会提高存款利率,因为,那可都是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美金存款啊。目的达到后,这些台湾人会给这些客户服务人员送一些小礼物表示谢意,当然,他们只针对那些会讲中国话的华人。
我的这位同事的女儿目前在温哥华某个西人管理的大型建筑公司做项目经理助理。有一天,她女儿抱回了几罐铁观音茶,一问,才知道是一家华人经营的小型承包商送给他们项目组每一个人的礼物,她的那些西人同事说他们不喝茶,就都把茶交给她这个华人了。不知道小承包商拿到这个承包项目是靠的实力,还是靠的“礼”。
在温哥华有很多华人开办的公司,如餐馆、超市及一些工厂,那里招聘的员工主要都是华人。但在华人企业,普遍存在违反劳工法的现象,如不支付超时工作的工资、不支付法定节日工资,所以,除非因为英文不好万不得已不得不在华人公司工作,一般英语好的人都不会选择在华人企业工作。华人员工一般都不会举报企业的违法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在职华人不愿意因举报而失去工作,而离职的华人则不愿意失去让前雇主写推荐信的机会。那些喜欢挣些现金逃税的华人却喜欢到华人餐馆打工,因为多数华人餐馆给员工的工资有一半是按现金发放的。
两周前,温哥华Channel M华语电视新闻报道了一个由华人作为中介人向ICBC(省属汽车保险公司)驾照考官行贿的事件。那位华人帮助来自中国大陆的十几位新移民向驾照考官行贿1000到2000加币不等,不经过考试就拿到了驾驶执照。事件被揭露后,中介人认罪,所有非法驾照被取消。
我还有一位从大陆来的朋友几年前在温哥华开了一家美发店。她说她租了店面后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装修店面,然后由市政府负责水、电等设施安全检查的部门派出不同人员检查,整整花了她近两个月,她认为政府的检查程序太过复杂了,导致效率降低,害得她花了两个月的租金却不能做生意。她说,要是在大陆,给他们送点儿礼,几天不就搞定了。当然,她只是说说而已,在中国她从没有做过生意,只是听说过这些潜规则。
有很多从大陆、台湾来的人不习惯温哥华的这种程序化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程序化的生活太死板、太寂寞,他们很留恋家乡那种热热闹闹、请客吃饭拉关系的氛围,所以,很多人把老婆孩子留在这里留守自己回流,或者在拿到身份后(入加籍)又带领全家打道回府了。
惯习难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