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因人施教

(2007-12-15 18:46:07)
标签:

教育杂谈

家庭环境

生活记录

随笔/感悟

原创

妹妹篇

分类: 教育(妹妹篇)

    我们中国人很重视子女的教育,从孩子没出生时的胎教,一直到孩子长大成人,做父母的似乎无时无刻都在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这似乎成了一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望子成龙、光宗耀祖,那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有关育儿、儿童及青少年教育的书籍和杂志在中国真可谓铺天盖地,写得人多、卖的人多、买的人也多。卖的最火的书恐怕就是那些上了“哈佛”名校的学生家长所写的如何教子成材的书了,那些争先恐后购买这些书的父母们,很想效仿书中所写的教育方法,让自己的孩子也考上“哈佛”。

 

    哈佛大学为什么那么有其引力?因为美国有好几位总统毕业于哈佛,  40多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也是毕业于哈佛。那么,是不是就等于说,我们的孩子只要能上哈佛,就是成功人士了?大家有没有想过,哈佛每年会有多少毕业生走向社会之后和其他千千万万个普通的大学生一样默默无闻地从事着和你我一样的工作?

 

    在温哥华,我认识一位来自台湾的朋友,他最小的女儿是在加拿大出生的。他女儿在读11年级时,提前参加了省考,因为成绩优异,在中学未毕业时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是他劝女儿放弃了去美国读书的机会,希望她完成中学课程后在温哥华的UBC选择自己喜欢的药学专业,因为UBC的药学系在北美也是很有名的。

 

    我对这位朋友的做法感到很不解。我说在中国大陆做父母的都恨不得自己的孩子能读哈佛呢,你为什么让女儿放弃?

 

    他说,“台湾人在十年前也很崇拜哈佛的,但是后来上的人多了,也就知道其实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好。我美国朋友的亲戚是哈佛博士,目前在美国找不到工作赋闲在家。我和我女儿说,哈佛并不是所有的系都好,你喜欢的专业在哈佛不是强项,那为什么非要进哈佛呢?”

 

    他还说,“大陆开放的比台湾晚,所以也会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我相信再过几年大陆人也不会把哈佛看得那么高了。”

 

    不过,大陆人的“哈佛情结”,恐怕还要持续下去呢,因为我们很多做父母的是不愿意让自己的脑袋保持清醒的,即便将来没有了“哈佛情结”,或许还会生出来其他什么“剑桥情结”,总之,做父母的大都认为,依照读名校的学生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教育孩子,总没有错吧。

 

    其实,我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个性的。用同样的教育方法并不一定能培养出同样的人才。

 

    孩子们的个体差异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其中遗传因素和家庭因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我看过一个美国“发现频道”的节目,讲的是一个犯罪青年的故事。这位青年从小是被养父母带大的,和自己的亲生父母很少见面。他的养父母是很善良、本分的美国人,但是他却因为杀人而被捕入狱。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感到不可思议,他们奇怪为什么在一个有教养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成为罪犯。他们在随后的调查时发现,他的亲生母亲在怀着他时就酗酒和抽烟,他的父亲也曾因多次犯罪而被捕入狱,而他的爷爷也竟然有犯罪的记录。因此,这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得出一个结论,罪恶可能根植于我们的基因当中,而生活中的事件则是开启或关闭这种基因的开关。

 

    那么,既然罪恶的基因可以遗传,其他的基因当然也可以遗传,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不需要督促就能自觉学习的原因。孩子的个性不一定遗传自父母,或许遗传自血缘关系中的其他人。我并不是说罪犯的孩子一定是罪犯,英雄的孩子一定是英雄,而是想强调作父母的应该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不应照搬其他人的教育方法。如果上面所说的那个美国青年的养父母能够针对他的遗传基因对他进行关闭罪恶基因开启善良基因的教育的话,也许他就不会成为罪犯。

 

    在西方社会,父母打孩子是一种犯罪行为,但是在亚洲许多国家,父母打孩子都是天经地义的管教方法之一。所以朗朗的父亲就“打”出了一个世界著名的钢琴演奏家,而西方国家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恐怕没有一个是挨过父母打的。这也反映出同样的人才并不是由同样的方法教育出来的。

 

    据媒体报道,朗朗在上小学时因为不好好练琴而受到老师的责备。朗朗的父亲在朗朗回到家后不仅打了他,还提出三个条件供他选择,一是继续练琴,二是跳楼自杀,三是吃药自杀。最后朗朗选择了练琴,并一直勤奋地练成了著名的钢琴演奏家。

 

    最近媒体还报到了一起未满16岁的中学生杀害母亲的事件。2007年的6月12日,张明明为了报复阻止他上网的父母而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并砍伤了父亲。

 

    为什么朗朗挨了打能够勤奋练琴,而张明明却因为父母希望他多读书少上网而残害父母呢?

 

    我这里列举的都是极端的例子,我是想用这样的例子告诫为人父母的人,不能用同一种方法教育不同的孩子。了解别人的教育方法没有错,但不应该照搬他人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因人施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