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云南日报》发书评《光阴剪裁手——读李维丽流淌的时光》感谢郑千山老师!
(2020-03-17 17:55:54)
标签:
云南日报书评李维丽 |
分类: 原创随笔 |
光阴剪裁手
——读李维丽《流淌的时光》
作者:吴安臣
李维丽的散文集《流淌的时光》(云南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第一版)笔触是细腻的,柔美的。因心情静美,所以文字有泉水般的清澈之美。她写诺邓、顺荡、漕涧古镇、宝丰、表村、云龙的古道……似乎她走过的每一处都有文字的记载与留存。
她游走在乡村、古色古香的村落巷弄,展开纷飞的思绪,与山川交谈,与大地对话。她植根云龙乡土,让传说与现实在笔下交织,呈现历史最初的风貌,比如《遗落在诺邓的铃声》《顺荡书》《云龙藤桥》和《云龙彩凤桥》等诸多篇什,其实也是对历史的反思或曰哲思,反刍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典故和传奇,向历史深处淘洗那些遗落的珍珠。她捕捉到的都是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然而由于心灵的参与,一切都变得新鲜起来。或许是因为她善于用相机去记录生活中的美好,所以她的笔总能很有层次感的展现那些旧时光里的旧物。写吹吹腔:“吹吹腔,一部戏的创作和演绎,大抵可以看出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感受人们对生活的爱。”写水磨房:“木板铺成的屋顶,一层层叠加,雨水的冲刷,阳光的重叠,用来搜集光阴。”那些场景如电影镜头般次第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她的笔下,旧物没有破败和衰亡感,却似老酒,越陈越香,甚至历久弥新。
不论是写传统、写历史还是写文化,她总是追根溯源,以一种考证的心态和笔触,融入其中,而非浮光掠影似的敷衍。她对云龙小城的历史,既有感性的热爱,又有理性的缅怀和追忆:“我无从想象两千多年前这座城市的样子,但是透过一部戏,大致可以想见它的繁华。”“我静静地听着,那声音像是从遥远的地方传来,带着神秘的咒语,带着古老的故事,带着生活的气息,声声悦耳,每一个音符都直击心灵,洋溢着对经典的尊重、敬畏,对生活的爱。”(《一韵声腔,一出村戏》)——看得出她治学的精神,也可见她运笔时的匠心。
有的文章,则是她用眼细看、用心体察的结果,在幽微处尤见文字的火候与功夫。她善于用文字调色,营造一种富有层次的错落美感。在《喝一杯茶就成冬天》中,她写道:“低处是深深的墨绿色,高处是深绿色,再高点是绿色,最高处的是嫩绿色,长出的新芽是嫩黄色的……”在《静静生活》中,她写:“对面的山峰,最低处黛绿色,深沉、厚重。中间是翠绿色,一层层的层次分明,越往上逐渐泛白,明亮般的绿,而最高处像宝塔一样的山巅,被那一笔红霞酌色、晕染。”在《四月,关于行走》中,她说:“油菜花的颜色,别具一格的蛋黄色,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金黄,别的花却不能得到阳光如此的眷顾,在阳光下看油菜花,我总觉得油菜花是动人的;在油菜花丛中看阳光,我总觉得阳光是热烈的。”“刚刚成熟的五味子,是明快的那种红,不刺眼,不戳心,很舒服,熟透的五味子,颜色由浅红转变为深红,仿佛能看穿那隐藏在大山深处的灵气,仿佛能看穿与世隔绝的心里的秘密。”……乡村生活中最寻常的景象,在她的笔下变得五彩缤纷、斑斓多姿,犹如徐徐展开的画布,充满一种诗意的神奇。
她还擅长用信手拈来的题材,撷取烹煮生活中有意思的部分,呈现众生百态:锁铺里,和父亲有相同创业经历的老人;修单车铺,那位远离家乡,最后在异乡落脚的胡师傅;鞋匠摊上那位朴实勤劳的女修鞋匠……他们都在做着最简单的营生,不是在挣扎,而是凭手艺在享受生活,他们和老街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这一切在作者的笔下都是那样的美好、鲜活可近亲;那些细腻而又感情充沛的表述,让人禁不住想去看看那活色生香的小城老街究竟是什么样子。
她还善于写那些生活在小镇里的人物,手里攥着一把刻刀一样,从衣着外貌方面入笔,立体呈现,也善于用心去体察,捕捉人物的心理。于是,她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烟火气,而且每一个人身上都透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无论是劳动的美,还是手艺的美,还是心灵深处流淌出的美。炸爆米花的老人与孩子们最美的记忆纠结在一起,吃着甜香的爆米花,总会怀念那段时光;炸洋芋和卖油粉的,色泽鲜艳的美食,总能勾动人的味蕾;小裁缝铺里,生活不可割裂的,都需要缝补;帮卖臭豆腐的哑巴烘烤玉米的小伙、邮递员……小镇里人情亲善,纯净、透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犹如邻里般,让读者有如沐春风之感,仿佛时光里流淌着的是毫无杂质的琼浆玉液,荡漾着的都是醉人的笑。
整部文集里,写人时,印象最深的还有各种“笑”,无论微笑、大笑还是其他的笑,让你禁不住想到这世间的美好全让她碰到了,那块净土般的原乡福地和生活在其间的人们在她笔下是如此令人向往。她也写美食,但与那些重在描述美食的色香味俱全所不同的是,她是通过美食来传递乡愁。在《味蕾上的云龙》里,她则调动所有感官参与到文章中,让你看到火腿的诱人色泽,让你品味到诺邓火腿正如央视展示的美食之美那样,绝非虚传。“古老的院落是储藏情感的,那份浓浓的火腿味道是寄托乡愁的。”然后自然而然的讲述火腿的故事;描绘那光阴之盐——云龙井盐穿透历史的故事;描绘猪血肠里的民风民俗。在民风淳朴的小镇上,这道美食是人们对土地的情感传递,是传承,是信仰,更是一种文化。有时候你会无由地羡慕她,她的文字里有湿润的气息,有水墨画般的山川。“远处田野里,稻谷绿油油的,山间白色的雾气在飘逸。雨后的小镇有与它平日里相近的气息,诗意,温暖,大地是丰润的,生活是诗意的。”“含蕊红三叶,临风绝一城”,植物的美和小城在一起就成了不一样的景,“密密匝匝的花朵簇拥在小城里,花朵什么样,小城就什么样。”“漕涧的冬天的早晨美得耐人寻味”“只有时间、岁月会把人的棱角磨平,然而大自然中的物种,却以自己的方式磨平一些棱角”“山脚下的村庄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高高翘起的屋檐,雨滴顺着瓦沟,滴落凡尘,就这样,一滴一滴,滴出小镇漕涧的模样来。”“我是带着凡心来到,带着杂念来的,于心何忍去打扰这样一份净土,就允许我到此做个静心之人吧。”(《在一座山上安静地看一座城》)……地理山川,花草树木,在她眼里洋溢着暖人的情怀。
李维丽的这本散文集,是一本让人读之安静的书,雨露阳光、山川风物、世间百态……无论行走记录、生活感悟、心灵絮语,她都用心打磨。美中不足的是,有些文字还略显稚嫩,有口语化的色彩;题材上有些重复;有些语言过于平淡;写作手法单一。不过,每一个写作者都会在写作的过程中慢慢走向成熟,我很期待她的下一本散文集。(吴安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