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事会》(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年9月版)堪称一本奇书。这本书足以和日本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纳棺夫日记》(后改编成电影《入殓师》)相媲美。作者自然是天津人口中的“大了”,这曾经是天津人对婚丧嫁娶组织者的称呼,而现在的“大了”,专指从事白事的组织者,更体面的说法是入殓师,他是嘈杂的白事中必须保持清醒头脑的总指挥,帮人们把死这件人生最困难的事,进行打包了结。
该书收录47篇大了的亲历故事,他讲死亡,更是在讲由此折射出的最真实的人生,有哭,有笑,也有哭笑不得,这里所有的文字,你可以当用眼睛看一场相声吧……这一本书都是关于生者和死者的,既写生者情状,又写死者情状。每篇故事的篇幅都很短小,读完很容易,却并未让我们阅读的那颗心如此轻松,有时候甚至读到眼泛泪光,是感动是难过是对生与死的思考……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虽然每篇文章都比较口语化,文学修辞不高,但是作者对他接的每一单都有着细心入微的观察和体悟,非常用心写就的一本小书,喜爱至极,推荐给每一位活在世上的人,无论你活得是好是坏;是贵是贱;是悲还是喜,只要我们活着就是一份幸运。
作者说,“在人生这趟公车上,死神就是个小偷,生命是贵重物品。虽然你尽量躲着小偷,但他悄悄地黏着你,还可以隐形。而我想做那个司机师傅。” 看完该书,我想最深的感受就是,死亡和出生一样,司空见惯,而死相不同,死法不同。各种人对于死亡的态度也截然不同,书中的很多人对死是达观的,比如那些老人从容写下遗书自杀的,还有那些活着的人,纵论如何料理身后事的,有那些患了绝症,不久于人世。还有与作者同龄的,意外死亡的,有孩子的死……
总之,不论我们是哪种人,一生中与死亲密接触的机会并不多。而大了与死神的距离,仅仅是前后脚。死神刚走,大了就到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一个81岁的老奶奶,老伴比她大两岁,他们无儿无女,俩人相依为命生活了五十多年。丈夫死后,作为妻子的她毫无悲伤气息,甚至身着大红衣服,白天晚上都关门闭户,迥异于天津其他办白事的人家。丈夫在外面堂屋里安放,她睡在里屋,和生前唯一不同的就是她和他分开来睡而已。日上三竿了,这位老奶奶还在睡着,还是作者将她喊醒的。送往殡仪馆前,既不放鞭炮,也没花圈。作者开始以为她真是没心没肺,心真大。后来才知道,她和丈夫相濡以沫五十多年,生前就商定好,不用悲伤,谁先走了,另外的人和活着时候一样,办完丧事去敬老院待着,他们对于生死并不在意。作为大了,作者第一次碰到这样简单的葬礼,见识了这样带着世俗里没有的爱情。
而让人最为感动的是一个11岁的少年,为了救同龄的孩子,葬身冰河。而这个孩子的父母一直有个未了的心愿,就是买个手机让孩子给奶奶打个电话。他死了,父母的工友为他买了手机,被救孩子的家长为他买了最好的衣服。而他的父母没有责怪被救孩子一家,始终没有抱怨一句,静静的接受着这个事实。他们接受残酷现实的能力让作者感到害怕,一直难忘那个情景,而这些却又是最让我感动的。这或许就是作为中国农民的淳朴和善良最真实的体现。那个叫齐鹏飞的孩子高大形象一直晃动在我眼前。
一本书讲死讲生,奇葩之事,在作者叙述中让你达到无法想象之境界,然非凡葬礼奇观折射的却都是现实人生,有那些炫富的,有那些耽于表演的,而多数故事则是演绎人间真情的……
全书47篇故事,可谓篇篇精彩。那这本奇书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其实,正如作者所言,“讲它们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起码能让我们想一想活着的价值。如果死不能选择,只能有一种样子,活着却可以有无数种选择,不必只像一块钟表一般,在忙忙碌碌中转动。”死亡就是一个游戏,你一旦进入游戏深处,那么就代表着你将永远消失了,所以珍惜生的光阴,多做有价值之事,是为至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