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珍妹子给散文集写的书评,这个书评还获了奖,衷心祝贺她!
(2016-07-21 16:29:00)
标签:
书评草从对岸来海珍散文集获奖 |
分类: 原创杂谈 |
八月,从草的来处
——读吴安臣《草从对岸来》
文/吉海珍
1
八月,几乎整个八月都生活在别处,捧着安臣老师的《草丛对岸来》,心随着文字浮浮沉沉。
绵绵的雨下通了整个七月,八月,天有时晴,有时阴,有时雨,我不喜欢炙热,因此更喜欢后两者。收到书的那天就是一个阴天,拆开信封,一种浅绿呈现,陷落就此开始。陷落的首先是双眼,之后是心,最后连灵魂都落进去了。
怀着一种试探的心,想要了解如何的生活经历才能书写出那些柔美的文字,书名就是柔美的画卷,《草从对岸来》,草的灵动,有岸,有水,草在水里缓缓的舞动,水是幸福的,草是幸福的,如果有在这样一个夜晚,我躺在草丛里,听着哗哗是水声,望着遥远的天际,细数那些对我眨着眼睛的星星,把自己丢入苍穹,那该是一个多难忘的记忆。
从草开始,生活和写作,这样的经历让我对文字充满了期待,如期待打开一个人的心结,想要从一点一滴中感受另一种生活。
打开封面,安臣老师的签名还散着墨香,把心也染成了墨绿,这是草的颜色,书的颜色,心情的颜色。怀着一颗墨绿的心情开始走近文字,走进生活。
还没有看到安臣老师真正的文字,辗转,苦难,这些字眼便已经印在脑子里,看到了老师是如何艰难的在生活中行走,在文字中快乐,那份坚持和执着深深地打动了我,那种骨子里的坚韧如书的名字,如草,文字里的温暖如秋天的风,有一丝凉意却仍是暖的。
文字对我的吸引远胜过目录,目录只是个骨架,我更期待有血有肉的真实,扫过目录,便是春天。在《春过小院》心被那个玻璃划开了一个口子,未见到血,却感知到痛。便写下一段题为《血黏住的春》的文字:
浅黄,枯黄,是你的春,是生活的春。来过,寻不到足迹,那些麻木生长的草没有绊住春,哪怕一滴露珠里掠过。
只是渴望一抹绿意,如果可以,更希望是一朵朵的娇艳。
如何寻一条路,与春同行,感受风里,雨中,大地的苏醒。
一株草多出的瓣,就是风的匆忙拔出的吧。原来不是春无情,是风,把春隐藏,落不进你的院落。
错过的春,落进满园的梨树坡,细碎成一山的白。掉进杜鹃的山谷,惊艳出一片色彩。也在路上逗留,在枝头连成一串串粉粉的樱花。
无春的只是眼,只是院落,春都在心里。
用一双手刨开一块土地,清理一些石块,瓦砾,像清理心中的烦恼。就在院里,角落,种下一个春天。
时光的玻璃划破了指尖,一滴滴鲜红落下,落在浅黄浅红的土上,如一朵艳丽的花,在大地的胸口盛放。
就这一点的坠落,空间拉长了,时间变慢了,春来了?来看一朵有灵性的花,比满山的绚丽更素净。
一滴血液黏住了春的脚步,原本的潦草在鲜红中艳丽,改变一种枯黄的模式,催生心里莫名的喜悦。
在墙角的石块上,在墙头的瓦砾上,在一株菜花上,在那只蜜蜂的翅膀上。春,不再潦草。
每看一段心便沉下一截,每读一篇故事便向上垒一层,随着文字的迁移,从青岛到云南,再到豫南,最后回到云南。这样的成长经历,其中充满了艰辛和苦难。文字虽温暖,却在字里行间写出了在大地上的疼痛。
2
压迫,淹没,暗红,黑暗,假象,变数,把这些冷的字眼作为题目,记录下一切。
疼痛源自于一个美的骗局,那里有的棉花像抒情的云朵,芝麻喷香,长得和娃娃般大的瓜。棉花确如云朵,芝麻和瓜也存在,只是这些都掩饰不住,阻挡不了苦难的降临,那没有阻碍的眼神,贫瘠的盐碱地无法填饱一家人的肚子,一家人挤在狭窄的牛毛毡房里,在平原里更多的是压抑和苦闷,以及水里长出的一些困顿。
故事的疼痛还在延续,婶婶刀子一样的目光,将喉咙刮出血的窝窝头,继父不遗余力的追打,母亲的一去不返,那一场作物都烂在地里人为鱼鳖的雨……身体,生活,心灵上的疼痛慢慢成长,弥漫着安臣老师的童年生活,也弥漫着这个八月。
母亲将他一个人留在陌生的平原上,父亲将他留给了更陌生的孤独,当他回到故乡时却成了陌生人,村庄,朋友,就连妹妹都陌生自己,孤独,依然是无尽的孤独,这么多的疼痛和孤独要如何释放,大概只有一字一句温暖的文字来平衡。那时候的他像一棵小草渺小却坚韧,他以小草的百折不挠活出了自己的一条路。的确,虽然我们的周遭假象纷繁,但只要内心澄明,便能活在真实中,活出一些温暖来。写下《在故乡,我成了陌生人》:
土,还是红色,至少在梦里。信件寄往故乡,封了念,愿,猜。
当双脚踏踏实实地落在故乡的红土上,是心灵的回归,可与故乡,他成了陌生人,那一行行滚烫的泪,灼伤了故乡的路,让那条他小时候熟悉的路坑坑洼洼,这一条路也通往心灵深处,这些没有流血的伤口该用什么来填满,是那一朵朵洁白的棉花,还是那一份坚决回家的信念。
与他,熟悉的路,长了。熟悉的村庄,大了。熟悉的屋子,老了。
与它们,他是陌生的,他没有见证它们的破土,发芽,开花,没有参与它们的枝繁叶茂,甚至没有偷食过一个野果,他的名字自然不会留在那红色的泥土里,更别说这么一张陌生的脸。
没有锄过玉米,没有播种小麦,没有收割水稻,粮食对他也是陌生的。
风的好奇,缠住脚步,无法快速前进,是他想要了解这土地,还是田畦也要打量,他的风尘仆仆。
他的归来,是陌生的。可这陌生却是熟悉的,梦里,梦外,无数次的,站在黄昏里向往,站在高岗上眺望。
拥住他的是风,是故乡的风,是母亲的气息,枕着这阵风,能睡个好觉,今夜,不再有梦,因为他就在梦里。
他也将通过风,再让陌生他的故乡,变得熟悉,像指尖那个箩一般,安顿,不会再迷失。
苦难似乎跟随着安臣老师,生活的奔波,灵魂的孤独,都似乎无处诉说,只有对着文字。文字的温暖,缓解了故事的疼痛,温暖是老师坚持的动力,在心里怀想故乡,一些仅存的记忆温暖着一个个黑夜,一个个冬日。这一份怀想让老师如一棵杨柳,走过那场大雨,走过8年孤独的生活。
随着文字四处奔走,流浪,始终在追寻心灵的归宿。更多的时间是在平原,那块棉花地里。从小只看得到山的我,沉浸在那一望无际的平原中,无法感受鱼或泥鳅串过指缝间的感觉,看不到一棵柳树在水里长疯了的状态。触摸不到那样纯净的棉花。我多想看看那粒花生,看着它发芽,成长。又长出许多花生。
但又在文字间感觉到,鱼就游走在趾间,一抬脚便能撞到或踩到,指尖触及那轻柔的棉花,如云,如雾,如内心世界的迷茫,纯净似乎是一片空白,任由生活涂鸦。柳树的根须已经钻过围墙,长到院里,再长些就要床前了,透过混浊的水,都能看到根须的蔓延。恐惧,一棵柔弱的柳树,此刻变得多么强大,把我的内心缠住,连呼吸都显得困难。
看《牙疼记》那时候,从来不曾牙疼的我,居然也疼得厉害。《春过小院》中指头的疼。我的疼痛来自文字,文字的疼痛是从眼睛开始的,通过神经传达,从心疼到牙。当鱼鳍透过文字在手上划出一道口子,殷红的血像是从我的掌心留出,那么温热,那么真实。身体和心灵上的疼痛交织,麻木的仿佛忘记了痛,第二次看似外伤的内伤。
很多磨难在生命中走过,成了一级级的的台阶,铺出一条走出那场汪在平原的雨,走出大山阻隔的大山,走出苦难经营的阴影。
3
秋天的阴沉落在书上,携几许清凉和孤寂,记忆在水退去后搁浅,在平原的那个沙坑里,在柳梢,在那断墙处,走进时光记忆的深处,读出一份生活的淡然。
一行行的脚印早在等待的时光中交织,错乱,分不清是来路还是去路,分不清是通往家还是孤独,心灵的方向是家,而脚步能到达的只有孤独。
一个人的年是孤独的,选择遗忘,又能忘却多少,年不也在孤独中更显遥远。寻找冰天雪地里寻找温暖,与一只冻僵的小鸟彼此温暖,锅里又黄又硬的馒头,噎着鼻子,哽咽,咽不下,却必须吞下,为了活着,必须活着,活着才能回到红土高原,必须活着回去,一切才都有意义,就为一个信念活着,活着。
每次充满希望的等待,都变成了一次次的失落,渐渐的,学会了不想,不念,那些时光流逝中的煎熬,是谁走进生活,支撑着信念。勇气,也来自那对岸来的草吧,与草对话,把春天的期盼,夏天的委屈,秋天的无助,冬天的失落,都滴入泥土,草长得浓密,从脚下长到对岸,又从对岸长过来,长到了心里,长成灵魂里的信念。
在那样的日子里,平淡都是一种奢望,吃一顿米饭,吃一顿肉,在那雨水漫过平原的时候,连吃都是难题,那里来的平淡。
一条母亲和妹妹走过的返乡的路,他走了8年,这样的时光是漫长的,漫长到可以遗忘任何事情,甚至是母亲的样子,他将这些伤和痛深深掩埋在红土地里,他把根深深地扎进泥土的深处,像那棵长疯了柳树,生怕一阵风,一场雨的来临,又要开始迁徙,漂泊,只有坚固地长着,才能匍匐在红土地的怀里。
“对红土地的情感,去了平原之后更加浓烈。”他真的是把高原当做了故乡,灵魂里果然透着红土地特有的红色。孤寂的时候他选择了眺望心灵,眺望人生之路。而这条布满荆棘的路,到底在那里沉睡,该从何处踏入,往哪个方向,要走多远,问题,都是一些问题,在平原却陷落在迷茫里。
“在风雨中浮沉数载,我真的迷失了,何处我是的归程。”在寻找归程中,他将自己比作一棵迁徙的树,一颗回不来故乡的石头,还是一只迷失的布谷鸟。“把自己埋葬在一块异乡的土地上。闻着异乡土壤的腥味,连灵魂也找不到返乡的路了。因为在不断的奔走中它们没法把故乡的泥土带在身上,它们没资格谈回乡了。”迷失,迷茫弥漫着生活,无法解开的困顿也在漫延,如果黑暗是我们逃不脱的宿命,那么就在黑暗中成长。
是一棵多么坚强的心,把苦难的日子过得如此丰满,把疼痛过成一种幸福的方式,一个人的生活,酸,甜,苦都只有自己承受,无处诉说,哪怕面对一大片玉米地,那一苞苞玉米也不懂,更别说那些轻浮的棉花。
4
“拥有着一颗温暖的心灵总会期待来一个又一个人生的春天。”
是的,只有温暖才会忘却,只有忘却才会温暖。晨雾又在窗外的山间漂移,白白的,轻轻的,大概和棉花有一样的质地。
这一片从对岸来的草,埋藏了多少秘密,才会长得如此密匝,浩瀚。像一棵迁徙的树,却活得像草一样坚韧,挺拔,这就安臣老师。
这片草似乎就是他的家,一个短暂的,可以放下心事和疼痛的处所,躺在这片柔软上,望着天,如棉的净白,如眼的深蓝,夜空如情一样深邃,悠远。
漂泊似乎从未停止,像这片草,不断的漫溯。
看完整本书,心还未回到这里,似乎已经陷落在那片草原之上,或是沉没于那场持续的雨中,还是做了那粒孤独的花生,陷落从什么开始的,都已经无从寻起,心落下了,情落下了。
八月,在草的来处,读到安臣老师的漂泊,坚韧,疼痛,温暖,安臣老师在生活中寻一个心灵的归宿,是亲近泥土时的踏实,是春过小院时的欣喜,是回到故乡的心安。而我却在书中,寻找到了一份灵魂的宁静。
忽然想要做一坯泥土,高原之上的泥土,托举着庄稼,孕育一粒花生,长一些不用迁徙的树,密一片可以去到对岸的草,从灵魂开始,如草一样坚韧,如草一样青绿,如草一样衍生一些温暖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