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梦游兄的交往次数不多,屈指可数,就算是在昆明相遇,彼此交谈也不多,他只是默默的喝酒和倾听。话不多,这些都一如他的文风,朴实自然,彼此间,因为文字结缘,情谊却自然流淌,说实话,读着这文,我非常感动,很多话是写到我心坎上的,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对苦难生活的一种温暖叙述
——读吴安臣散文集《草从对岸来》
○李梦游
虽然都是搞写作的,但一直以来对吴安臣并不是太熟悉。记得听陈洪金介绍过,吴安臣先在大理州永平县二中教书,后来去了昆明的一家银行,之后又去了一家杂志社。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吴安臣跟大多热爱文学的人一样,在文学这条路上,痛且快乐地走着,并乐此不彼。2012年的冬季,无意中走进他的博客,看到他出了一本新书《草从对岸来》,那时我也正在请何永飞张罗我的散文集出书的事,深知出书的不易,就按他博客的地址邮购了一本。说实在的,那时,我很少有时间读书,文友们送的书都读不过来,是没有买书的必要的,但我还是买了一本,也算是对文友的一种支持。
2013年的夏天,我和陈洪金、何顺学一起到昆明参加编辑培训,住在西昌路的一家宾馆里。有一天晚上,《生活新报》的记者王雪玲来采访陈洪金,一同去的就有吴安臣,我看到吴安臣时,倒像养尊处优,大有春风得意的样子,这跟我想象中的他简直大相径庭,这哪里像一个穷文人,心里非常纳闷,我一边跟他握手,一边就想其实不用跟他买书的,直接向他讨一本就得了。当然这都是当时的第一印象。
王记者采访的是70后散文滇势力,我也是写散文的,但跟她的要求最少大了三岁,就只好跟吴安臣和写小说的何顺学一起坐在旁边,听陈洪金大谈他是怎样创作散文的。我在散文创作上远没有陈洪金和吴安臣优秀,即便我作为70后,也不可能代表散文滇势力,这一点我是有自知之明的。回家后,我在我的博客上发了一篇《大叔,你谁呀》的博文,发了采访时王记者为我们四人拍的一张照片,并调侃说,本想让王记者也采访我一下,又怕王记者来一句:大叔,你谁呀?那情何以堪?以此为玩笑,娱乐了一下。那天晚上采访后,吴安臣请我们吃烧烤,第二天下午,又请我们吃晚饭,买他一本书,得他在昆明如此款待,算起来还是赚大了。
真正用心去读吴安臣的《草从对岸来》,是2014年夏天的事。在一个气候炎热的晚上,我打开了吴安臣的这本书,一下子就被一篇篇好散文吸引了。大约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我读完了这本书,对吴安臣的生活和他的散文创作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陈洪金说的没错,吴安臣是经历了一些苦难的,只是他最终战胜了苦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已。
从书中可以读出,吴安臣的苦难日子主要在童年和少年时期。他出生在山东青岛,后随母亲回到云南永平老家,再后来,又跟着继父和母亲到了河南。在那个陌生的平原上,他的苦难生活就开始了。最初是干旱,那个出产棉花的地方,除了有像云一样白的棉花,吃的并不多,在云南吃惯白米饭的他,每天不得不啃那坚硬的窝窝头,而且最让他感到寂寞的是,他听不懂别人说的话,没有小伙伴,不能做他在云南老家做的那些游戏,这些对一个小孩子的伤害,那是最残酷的。
还没有等他彻底适应平原的生活,平原上就下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雨,洪灾一下子将他的苦难推向了一个更深的、遥遥无期的境地。洪水一天天涨起来,冲毁了庄稼,也无情地浸泡着村庄和村庄里的房屋。这雨下起来就不停,洪水一点退却的迹象都没有。过惯了干旱生活的平原人,在洪水面前,看着绝收的庄稼一筹莫展,心情也糟糕透了。一堵土墙被水泡倒了,两家人就此产生矛盾,差点引发了两个家族的一场械斗,这就是洪水带给他的可怕记忆。
比洪水更可怕的是,母亲终于在洪水面前崩溃了,她望着无边无际的洪水,精神垮掉了,人也绝望了,她甚至想在洪水中结束自己的生命。后来,母亲实在受不了,带着他的两个妹妹回了云南,因为借不到多余的车票钱,她狠心地将儿子吴安臣留在了河南被洪水浸泡着的平原。母亲和两个妹妹的离去,给幼小的吴安臣带来了太多的伤痛。按照事先的约定,第二年,继父回云南时将带他一起走,但现实又一次欺骗了他,继父独自走了,把他寄给了叔叔。从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吴安臣就独自留在了豫南平原。他曾以为他的一辈子就要在这个陌生的平原上渡过了,想不到的是在他高中毕业那年,事情发生了转机,因为高考要回原籍考,他才有机会回到了云南。
在豫南平原的日子,那场地罕见的洪水,是吴安臣写得较多也写得较细的一部分,在整本书中占的比例最重。这是一连串的提起来就叫人心酸的苦难,但是吴安臣毕竟走过来了,多年后再写出来,没有了当时的那种伤心和绝望。每个人对待苦难的态度不同,从中得到的收获也会不同。显然吴安臣把童年和少年时所受的苦难当成了一笔人生的财富,所以他做到了坦然面对。他叙述那段苦难时用的是一种温暖的语言,从中流露的是一种对母亲、对继父、对豫南平原上那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带给他的伤害的宽容,正是苦难的经历和心性的宽容,使他在后来的日子里,能够做到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一次又一次的磨难,而且越磨越强,走得也越来越远。
高中毕业后,他第一次没有考上大学,曾到我们家乡的程海边打工,距离我工作的地方只有十多公里,可惜当时我们不认识,还是失之交臂了。在经历劳动的磨练之后,他又选择了读书,并且成功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家乡教了一段时间的书,又去了昆明的一家银行,再后来,到了省政府研究室风光杂志社,成为了党支部副书记和总编辑,这一华丽的转身,使他的人生从此朝着他的文学梦想大踏步地前进着,相信假以时日,他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吴安臣的散文集《草从对岸边来》有两个特点,一个就是温暖性。从题材上来说是真实的,他写的是他经历过的、熟悉的生活,这是他写散文的一个前提。他的生活,他经历过的苦难就是他创作的源泉,这一点是得天独厚的,也是其他作者无法效仿的。他的语言质朴简洁,并且充满着一定的温度,这是他散文语言的一个特色。吴安臣的散文还有另一个特点,那就是他的散文情感性非常浓厚,无论是对多次“抛弃”他的母亲,还是对他一直都不怎么谈得来的继父,无论是对他时刻牵挂的大妹和小妹,还是对更多的亲朋好友,他都充满了情感,他爱他们,而且一直在尽自己的全力为他们做事,这一点是非常感人的。
读吴安臣的散文,哪怕是那些在豫南平原经受的苦难,那些在乡村过的贫穷生活,那些在城里打拼的艰难时日,传给读者的都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力量,这是他的散文最可贵的,也是最打动读者的地方。吴安臣的散文集《草从对岸来》是一本给人正能量的书,读完这本书,我们无疑会对自己的人生和创作有一些新的领悟,从而把生活过得更加丰富一点。
散文的写法多种多样,我们不能说吴安臣的散文创作就是完美的,相反,他的散文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缺点。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他阅历的不断丰富,随着他对生活理解的增加,加上他对散文创作的孜孜不倦地追求,他一定会写出更多我们期待的美文来。
加载中,请稍候......